对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几点思考

2015-03-18 12:15山东青岛杭州路小学吴颜廷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4期
关键词:数感数学课程数学知识

山东青岛杭州路小学 吴颜廷

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内容中,我向学生抛出问题:小林想用5角钱买一根冰棒,妈妈这里只有一元的、两元的、五元的,如果你是小林,你会怎样做呢?这时候我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情,有的孩子很为难,不知该如何选择,紧接着有一个孩子高高举起了手,回答道:要一元的。并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可见这个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有一种数学的思维习惯,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说到底,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提出来,这对于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理解数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见,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快速反应,能思路敏捷,能自然而然地运用最优化的策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走进生活,在现实情境中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归根结底是从生活开始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实际出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学生生动、多姿多彩的生活背景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

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学生们集思广益,说的很全面。比如,自己的出生日期、身高、体重、教室在几楼、班里有多少同学、自己家的门牌号、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等。再如教学《人民币》时,鼓励学生到菜市场、超市看看,经历购物的过程,明白这些标价、购物的钱款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数。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具体数量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体验,加深理解了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亲近数学”行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体验生活,在观察中培养数感

什么是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 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多留心身边的事和物,学会观察,善于发现。在观察中,自己去感受,去领悟,并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和交流,逐步培养起数感。

比如在“1”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中哪些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列举出:1本书、1块橡皮、1个铅笔盒、1个教室、1封信、一串钥匙等等,随即引导学生数出几把钥匙是一串?帮助学生理解“1”既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1个集合,从而渗透出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数学思想。

我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说一句有关数学的话,学生们听了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举手。比如:我有三个好朋友,我们班有两盒彩色粉笔,我家养了一只小狗,妈妈送给我一套新书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真实的事例,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很自然,很主动。也就是在观察中体会到了数的意义,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建立起了数感。

三、领悟生活,在实践中培养数感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会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平台,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以发展。因为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数学活动,离不开动手操作。所以,只有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学生自身的经验才会不断内化,不断提升,不断发展。

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操作活动:

1.找一找:学生在尺子上找到0刻度,1厘米,2厘米,8厘米。

2.数一数:学生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个小格?

3.量一量:学生用尺子量身边的物品。

4.估一估:估算身边物品的长度,并用尺子量进行验证。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到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长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对数感的认识。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潜心研究教材,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数感贯穿到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始终。

猜你喜欢
数感数学课程数学知识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