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细节在专题类电视节目中的作用

2015-03-18 22:32陶晓静
传媒 2015年6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细节

文/陶晓静

浅谈细节在专题类电视节目中的作用

文/陶晓静

什么样的专题类电视节目才能更打动人?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这是很多电视人都会提出的一个问题。专题类电视节目中宽泛的视野、空泛的描述很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具体的、细致的细节,才会使专题报道深深地印入观众的脑海。

“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更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电视节目的细节指的是在新闻现场那些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象征意义,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在专题类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有了细节,才有一叶知秋、见微知著,才会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传神,让故事更贴近、生动,抓住细节,就抓住了人物的内心、事件的灵魂,不管是文字的描写还是画面的表现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细节在电视专题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细节能准确传递信息,强化新闻主题

新闻事实由事件构成,事件本身则由无数的细节组成,我们在表述新闻事件时,除了要真实地记录和具体地描述,对细节的抓拍更能烘托主题事件的真实性、可视性和表达效果。培养自己发掘细节的能力,把体现主题的细节恰当地运用到整个节目当中,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焦点访谈》节目中曾有一期报道内蒙古沙化问题的节目,节目开始以纪实的手法大面积铺排,镜头所到之处到处是狂风漫天以及因为沙化严重而稀稀落落的村庄和寥寥无几的人家,让人看了确实是触目惊心。接下来是对沙化蔓延村落情况的入户采访,镜头中的村民讲述了很多人家都迁移出沙漠地带的事实。采访中细节的抓拍让笔者记忆犹新。画面中出现的是几个孩子在一天比一天高的沙堆上“疯狂”玩耍的场景,画外音介绍说孩子们没有别的去处,他们的游戏除了玩沙还是玩沙。还有就是记者随手在村民的桌子上一抹,桌子上出现了一道深深的痕迹,这时村民大妈介绍说,桌子早上刚刚擦过。在节目的结尾,主持人敬一丹在演播室的一段结束语抓住细节,突出了主题。她说:“我们在采访结束的时候遇到了村里的两个小女孩,她们一个叫灵灵,一个叫翠翠,多水灵的名字啊,这两个名字虽然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但现实与愿望却相差了很远……”对于沙化的严重程度,通过这几处细节的捕捉足以让观众印象深刻。

哪怕是一个无声的动作,一句发自内心的语言,一个瞬间表情的变化,这些典型的细节都能准确传递信息,强化新闻主题。细节的应用,有时比解说词更富感染力。所以说一个记者面对采访主题,不仅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了解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更要具备敏锐的新闻眼,从冗杂繁复的片段中攫取最具表达效果的细节,用来突出主题,则事半功倍。

细节能深入刻画人物性格,让人物形象更具感染力

在人物采访报道中,最重要的是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物专题的采写,如果能在林林总总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反映人物品格的瞬间和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对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半边天》节目中,主持人张越曾经采访过陕西农村一个叫刘小样的女人。刘小样从未走出过连绵起伏的秦岭,她每天的生活就是

洗衣、做饭、喂猪、下地,日复一日,没有尽头的重复。但枯燥的生活并没有泯灭她心中的诗情,她每天坚持记日记、写诗,那些被别人忽视的黄土地,那些鸡狗柴草,都成了她源源不竭的创作灵感,让她把对生活的热爱和梦想全都化成诗篇。整期节目中记者抓住一个细节,正是这个细节,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让人对这位不向生活屈服的女人心生敬重。在采访开始的时候,记者发现她穿了一件大红的衣服,于是抓住这一细节开始了第一个问题。记者问道:“我发现你的这件衣服很特别,是为了接受采访才特意选了这么一件大红的衣服吗?”刘小样回答:“不错,今天为了采访我特意选了一件大红的衣服,你看我周围的环境,除了灰房子、灰树、灰灶台,就是黄土,我想穿一件大红色和周围的颜色区别开,就像我内心,永远不屈服于现在的生活。”“一件大红衣服”这样的细节,让刘小样丰富的内心世界得以真实呈现,她那不屈服于现实,执着追逐梦想的勇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也正是这个细节水到渠成地引领了全篇,使全篇流畅自然,一气呵成。

笔者和同事曾采写过一篇专题节目——《心目看世界》,就巧妙地运用了细节的巨大作用。《心目看世界》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杨光的盲人调音师的故事。他自幼目盲,但他的生活充满阳光,他以乐观向上的心态为别人调音,也为自己打开了一个“心目”世界。为了表现杨光健康乐观的心态,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抓住了几个细节——他也和健全人一样喜欢玩微信,他用触屏玩微信的时候,神态总是很认真,好像有人就在他的对面看着他一样,他说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他非常注重仪表妆容,讲究服装款式、颜色的搭配——郊游配运动衣、弹琴着正装、调音穿休闲装,他总是把衣服叠放得整整齐齐……与其说这是他日常养成的生活习惯,不如说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不能用双眼去看这个世界,但是丝毫不影响他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

挖掘细节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把镜头植入人物的内心和事件的重心,展现人物的丰富情感和世界的多姿多彩,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打开观众的思考空间,也是电视从业者应承担的职责。

细节能启发受众思考,增强社会关注效果

美国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纸面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并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由此可见,不管是人物报道还是事件报道,以情感人,都可增强报道效果,使受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笔者和同事采编的专题类电视节目《大山深处的坚守》,讲述的是唐山市迁西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老师于稳的故事。艰苦的山村环境,常年的操劳让于稳患上严重的风湿和哮喘,他佝偻着身体坚守三尺讲台44载,奉献了青春和岁月。他无私承担着大山中孩子们的未来和乡亲们的期盼。44年的光阴,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而今70多岁的于稳,依然在坚守。本篇专题在开篇用一组长镜头首先抓住人物特定环境这一细节——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远远走来一个佝偻的身影,这个艰难行进的身影一会儿被山堆挡住,一会儿又被杂树遮住。镜头慢慢推近,呈现的是于稳沧桑的脸上深浅不一的皱纹,就像不远处深浅不一的大山的褶皱……这组细节的抓拍,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不需多言,观众马上便能感受到于稳所处环境的艰苦,其坚守大山的执着精神也一目了然。

还有一组细节的捕捉,也使节目锦上添花。现在村里一共有8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学校上课,年龄大的十一二岁,年龄小的只有6岁,就在于稳老师带着高年级孩子读课文的时候,他扭转身体给一个低龄的孩子擦干鼻涕……通过这个细节反映出于稳对孩子细腻的关怀,他对孩子无私的大爱呼之欲出。

正是因为人物专题中恰到好处的细节运用,《大山深处的坚守》真实感人,人物形象丰满扎实,主题深刻鲜明,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节目播出后,很多人深受触动,有爱心团队要到于稳所在的脑峪村小学捐款捐物,更有志愿者要求到脑峪小学支教……

细节让人物形象丰满传神,也会让新闻事件更贴近群众。如果说,有了现场画面,电视变得血肉饱满,那么有了细节,电视画面就有了灵气,有了思想,有了魅力。

如果表现一个女人的勤劳,她的双手是粗糙的;如果拍摄母亲的幸福,她的皱纹是舒展的;如果拍摄老人的孤独,他的步履是蹒跚的……如果想拍摄阳光,需要的是嫩绿的草尖上那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如果想用镜头截取生活的片段,不但是广场上人们欢快的舞蹈,还有蜜蜂围绕着一朵慢慢开放的花……

抓住细节,它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能揭示事物本质,深化新闻主题;抓住细节,电视才会更生动。

作者单位 唐山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奇妙的细节
细节取胜
周四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决定成败的,绝不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