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龙桂荣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基层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单位顺利操作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必然会加强内部控制系统。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业务单位,以确保业务活动有效地防范风险,保证资产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促进机构实现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
主要内容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实物资产,金融机构债权债务,项目,采购和支付、融资、销售和支付,成本和费用,如安全控制、会计电算化制造业。通过,是一个管理系统工程。
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实现,是系统、全面的单位工程,不仅需要领导的支持,他需要更多的单位各部门合作。实施内部控制目前的机构,统一表达的基本单位财务行为仅从地方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在一些经济问题,角色扮演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不够规范,部门之间连接较差,缺乏一个有效的订单管理系统的环境。
对单位来说,目前各项内控制度基本健全,但是职能交叉,责全不明,内部控制权威性不高。在制度的落实和监督过程中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缺乏监督力度。为了完成上级各项考核指标,只顾小集体利益,不顾会计真实行反映,致使内部监督无以为力。因此,强化完善监督体制及各项职能责权建设,提高内控权威,是落实好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内控制度作用的关键。
事业单位正在逐步完成内控制度的建立工作,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有关管理制度,均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基层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修订并没有跟上。各单位在财会核算电算化管理机制上,并没有及时制定相互制约、牵制的相关比较完善的制度。所以,对于监督程序及监督关系欠缺的现状,尚需及时完善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保障系统能够运行和控制单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环境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执行。首先,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行为是确保内控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单位的领导者应树立内部环境控制的风险意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事业单位运行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在重大问题决策上实行集体决策制。 其次,要加强诚信教育,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通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及其他各种业务学习、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违纪实例教育等形式,不断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会计人员,为会计人员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
1、遵循全面性的原则
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财务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财务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所以,在岗位、制度控制方面应当制度健全、切实可行。
2、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工作岗位及人员定期轮岗、换岗制。其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全面学习完善,二是防止由于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容易带来的种种弊端,使自身利益与工作利益保持相对的距离,减少各种非正常因素对工作的干扰。
3、实行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是确定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在此工作岗位上的职责范围、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应有的权利及相应的落责考核。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应制定规范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按照人员状况设置岗位,会计岗位按照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原则设置,严禁一人兼任非相容的岗位或独自操作会计业务全过程,明确工作范围及责任,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
4、实行岗位作业流程环节流转、分段式控制
会计业务按照确定的流程逐级传递,做到科学管理、环节控制、责任明确、完整统一。传递应按照生产流水线作业流程的管理方式,上道工序未完工或完工未验收的的情况下,无法向下道工序传递,实现作业过程的职责层层明确、逐级传递。
5、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后控制力度,即加强内控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与考核
事后控制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建立各项监督检查制度是内部控制的事后监督。
内控制度对促进、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内控制度制定的及时性、内容的时效性及先进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管理者要根据基层技术检验机构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及形势,及时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防止出现无章可依、无规可循的混乱局面。以动态的管理制度完善其内容,增强其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之,有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及各项机制,基层事业单位才能进行各项内部控制的建设,各项工作才能有序进行。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
[2] 赵保卿.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