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固原一中 姚晶璟
课堂教学是一个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细节,教师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当、智慧的细节。本文以新手教师参加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为背景,对其执教的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一课的教学片段进行深度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结合改进建议,完善相关教学细节,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目的。
教师口述: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疏松多孔的面包,思考在制作过程用到了什么?与这节课有什么关系?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深挖了教材节标题后的引言内容,问到的两个问题也直指本课主题。但过于直接,学生很难将“面包”“过程所用”与“盐类的水解”联系起来,这样的引入不仅给学生造成了思想负担,还白白浪费了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了解学生如何在头脑中构造知识,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教师应以原有知识为起点,促进有效同化。
教师:课件展示面包片,口感好,因为它疏松多孔,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制作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有些同学甚至可以说出,用到了纯碱碳酸钠;教师指出确实用到了纯碱,课件展示必修1碳酸钠显碱性图片,简述面包制作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追问:碳酸钠明明是盐,为什么会显碱性?这节课,我们将从本质上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实验,测定教材“科学探究”栏目各溶液的pH,小组汇报。每组学生在拿到药品后,普遍出现操作不规范和随意记录测量数据等问题,教师没有给予及时指导。
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相关实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实验探究中,要有策略有方法地控制课堂进度,像这样把实验探究直接丢给学生去做,既浪费课堂时间,也收不到满意效果。
由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年龄特点,在实验探究环节中,很容易出现无组织、无计划、无正确操作等问题。鉴于此,建议挑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测定,其他同学负责“找茬”,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便于及时指导并讲解。
教师提前测定各盐溶液的pH值,方便比对正确性。教师:讲桌上有“科学探究”中的盐溶液、玻璃棒和pH试纸,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测定它们的pH。注意:两位同学在测定pH的时候,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给他们俩“找茬”。这样实施以后,学生既亲手做了实验,教师又将正确的操作步骤讲给学生,还得到了可靠数据,可谓“一箭三雕”。
教师:学习了“盐类的水解”概念,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是由于水中的H+和OH-的浓度不再相同所致,可以用一种式子来表示这个过程,称之为“盐类的水解方程式”,并讲述盐类的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呈现习题,巩固书写规则:写出醋酸钠、氯化铵、碳酸钠的水解(离子)方程式。
三名学生分别板演一种盐的水解方程式,教师巡圈查看其他学生掌握情况,对于引入部分提到的碳酸钠,并没有进一步说明。
一是“盐类的水解”概念与方程式的书写过渡不流畅,这样的安排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
二是习题训练固然重要,但在层次安排上欠妥,碳酸钠是本节课引入部分的问题,把它放在习题训练中一带而过,没有给出确切说明,课堂引入起不到贯穿整节课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应设置认知冲突,促进合理顺应。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与新信息交流、碰撞,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长新知识,因此,仅有同化是不够的,还需有顺应,即经过认知冲突,调整和改造旧的模式,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获得更丰富的图式。
纵观“盐类的水解”概念分析,教师讲解细致。下一步,为了更简单表示该过程,直接板书醋酸钠(已经在概念之前分析过)的水解方程式,但不告诉学生这个式子的意义,只是对上述酸碱性探究的一个直观总结,学生很好地接受了这个式子,认为它简单清楚地描述了盐溶液酸碱性的原因。乘胜追击,再告诉他们这个式子就是“盐类水解的方程式”。简单的习题训练,巩固盐类水解的本质就是含有“弱离子”,突出本节课重点。
教师:盐类水解使得不同的盐溶液有不同的酸碱性,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导致c(H+)≠c(OH-)。要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必然要有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的“弱离子”。所以,判定盐类是否水解的关键要看盐的组成中有没有“弱离”,盐类水解的本质就是弱离子与水反应。醋酸钠中的弱离子是CH3COO-,板书:CH3COO- + H2O CH3COOH + OH-,这时,c(H+)< c(OH-),所以,醋酸钠溶液显碱性。学生认为:这种方法更直观体现本质。练习题:写出氯化铵、碳酸氢钠的水解方程式。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圈检查其他同学书写情况,学生基本上不会犯错误。教师:回想课堂导入环节,我们要解决的是碳酸钠为什么显碱性,请同学们尝试写出它的水解方程式。学生普遍写出了:CO2↑ + H2O + 2OH-,有些学生甚至同时删去方程式两边的1mol H2O。教师点评:按照大家的写法,碳酸钠的水解过程是产生了OH-,这与它的碱性很符合,但是,产生CO2是我们没有见过的现象,显然,这种方程式的书写是有问题的。我们得明确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弱酸是分步水解的),让学生再正确的写一遍,轻松突破难点。
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与参与度,课后对个别学生访谈,习题课学生的成果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好。对于本次实践,笔者最深的感悟就是注重教学细节是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