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莉莉,张晓燕,席亚萍
(陇南卫生学校,甘肃陇南746000)
引导性预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冉莉莉,张晓燕,席亚萍
(陇南卫生学校,甘肃陇南746000)
本文就引导性预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通过区分预习和引导性预习两种预习方法,分析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出引导性预习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并初步阐述引导性预习的方案设计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引导性预习;内科护理学;自主学习
近期,自主学习在教育领域受到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会学习。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也提到学生要主动学习。人的一生当中,多数技能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要学会技能,学生首先要行动起来,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引导性预习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我校2011级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一定作用。所谓引导性预习,即将需要预习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设计成预习方案,引导学生课前自学、阅读、讨论、调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内科护理学是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一门临床课程,所占课时比重大,授课时间长,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基础课程关系密切;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护考)中所占的比重仅次于护理学基础。在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过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1.1 预习现状
我们常对学生说“下节课内容同学们要提前预习”。至于如何预习?采用哪些方法?需要利用哪些媒体?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却没有提出具体要求,更没有就预习方法进行指导。学生也大多将这句话当成耳旁风,少数对学习有兴趣、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虽然预习了,也只是泛泛的阅读,抓不到重点,预习效果不理想。
1.2 引导性预习的必要性
(1)通过引导性预习,可使学生科学地利用课余时间。爱因斯坦曾说:“人与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与初中阶段不同,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学生课余时间充裕,自习课及课外作业数量较少。设计一些用时较少、针对性较强的预习方案,可使学生将课余时间很好地利用起来。
(2)越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主动学习效果越好。笔者所面对的基本上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他们虽然学习成绩不佳,但上课遵守纪律、尊敬老师,也能很好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课后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有较高期望,对新鲜事物兴趣很高,易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们需要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通过引导性预习,可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丰富其学科相关知识。主动获取的知识在数量和质量上远优于被动获取的知识。
(4)护考难度逐年增加。现阶段,多数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会在护考前组织短期辅导,以提高通过率,而仅靠这种辅导,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平时积累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获得护士资格证后,经过一定相关工作年限,必将面临高一级的护师资格考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需要通过自学来应对各种考试。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终身学习能力。
1.3 引导性预习的目的
引导性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框架有一个总的了解,对将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一个初步把握,对自己学习当中的薄弱点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最后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牢固度。引导性预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1 通过回顾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设计预习
学生普遍存在对医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易遗忘的情况,而内科护理学学习需要足够的基础知识作铺垫,如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等相关知识。可通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预习题,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关键基础知识。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2.2 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预习
重点指的是知识的中心点,难点指的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准确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话题。教师只有准确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要突破难点,教师必须从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寻找难点的形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地设计预习方案。
如促进有效排痰的胸部物理疗法,贯穿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的始终,它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点内容之一。设计预习方案时,要求学生一对一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并领会各种排痰措施在不同情况下的准确应用。
再如,免疫学相关理论普遍较难理解,内科护理学所涉及的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的疾病中,大多属于体液免疫。设计预习方案时注意内容具体、语言通俗、难度适宜、形式单一,变“难题”为“乐趣”。
2.3 针对护考考点设计预习
将一些易混淆的考点设计成预习题,要求学生自己找出易混淆的症状、体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知识点,为以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2.4 课前组织社会调查,将分析结果应用于课堂
将学生分成小组,课前进行一些较简单的、针对性较强的社会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如对“高血压病病人的护理”设计引导性预习时,将成年人高血压病的发病情况、病人的性格、口服的药物、对医嘱的遵从情况、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等设计成调查表,要求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这种方式预习,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查结果也与课本知识相吻合。当学生自己的调查结果与课本知识相吻合时,更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5 利用多种媒体,设计多样化预习题目
网络是中职生接触最多的媒体。“90后”是在网络迅猛发展的环境中长大的“原住民”,电脑、手机等成为他们获取、接收各种资讯的重要手段。同时网络也具备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它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体征图片、典型病例、医学新闻、发展前沿、热点话题等,通过筛选将这些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善于从网络汲取有用的医学知识,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
(1)在进行引导性预习设计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以及擅长的学习方式等进行分组,以便于预习方案顺利实施,收到预期效果。
(2)针对授课内容,有选择性地设计预习方案,重点突出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设计预习题时注意题目要准确清晰、难易结合、易于解答,必要时提醒答案的出处或需要参考的资料。
(3)根据课堂检查预习情况,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或以学生预习的答案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4)引导性预习不一定是提前读书,更不提倡通读全文,要杜绝原始、单一的“读一读、填一填”题目。引导性预习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下节课要学习的重、难点内容进行预习,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教师应通过不断反思教学过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自身能力发展,承担起教学改革任务。教学过程,其实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主动性意识。
G424.1
B
1671-1246(2015)05-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