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红,赵晓敏,李莉
(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加强医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孙丽红,赵晓敏,李莉
(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加强情绪智力培养,不仅能提高医学生自身品德修养,更能促进良好医德医风形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学院校应注重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日常生活、校园文化等方面加强医学生情绪智力培养,这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优质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
医学生;情绪智力;培养途径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文件指出:改革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情绪智力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起着内在决定作用。因此,医学院校应重视医学生情绪智力培养,以促进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情绪智力又称情商,是个体成功完成情感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对自我及他人情绪识别的基础上,理智控制情绪,以适应外界变化的一种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最早提出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的概念,他将情商分为5个组成部分: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可他人的情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人身心健康、人生成功及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是能够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能力。
2.1 有利于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改善医患关系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医护人员需要为就医者提供优质的现代化诊疗技术、环境及服务,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理解病人,主动并热情地为病人服务,而这些都与医护人员情绪智力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近年医患纠纷,40%以上与医生的情感、爱心、同情心缺乏有关。一些医生在疾病诊断治疗中,对病人人文关怀不够,凸显医生情商教育缺失[1]。
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现象,即便是在德育工作中,也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而就如何正确把握情感、管理情绪、健全人格、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却被忽视。调查显示,现在医学生存在“高智商,低情商”现象,约20%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事能力、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合作能力、认知他人能力较差[2]。医学院校对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不足导致其就业后缺乏沟通意识和技能,只重视病人的具体疾病,而忽视影响病人的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局限性。
2.2 针对医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智力培养
90后医学生行为、情感、思维及认知等心理方面特征突出,表现为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个性张扬、知识面广,但未能正确认识自我、抗挫能力差、情绪管理能力欠缺、自控力不强、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意识、缺乏交际能力与社会适应力等[3,4]。这些特征与医学生培养标准相差甚远。医学院校应进行相应的情绪智力教育,提高医学生情商,使其能够独立面对各种挑战和选择,适应职业需求。
2.3 有利于医学生智商培养
情商和智商相辅相成。情商主要与非理性因素有关,决定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加强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情商教育可提升医学生学习能力。研究显示,经过情商训练的实验组学生,其智商商数明显高于未受训练的对照组学生,证明情商和智商密切相关。学习适应性突出表现在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过程中,情绪智力是克服困难能力的基础[5]。因此,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情绪智力,帮助其掌握识别情绪的技巧,通过情绪感知促进学习适应,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2.4 有利于医学生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就业压力越大,情绪状态就越糟糕,采用的应对策略会影响其情绪状态。医学生越是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就越少表现出焦虑的症状;反之,越是采取消极回避的应对方式,就越强烈地体验着焦虑情绪[6]。情绪智力水平和就业质量具有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7]。情绪智力培养有利于帮助医学生科学择业以及准确自我定位,增强抗挫折能力,培养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2.5 有利于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医学生未来在职场中能否顺利实现自我发展,情绪智力水平很重要。职场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研究显示,当个体遭遇到人际冲突或职场欺负时,情绪智力高者懂得如何尽快转换与调整自身情绪状态,掌控与驾驭自己的情绪,其言谈举止依然得体,不会被消极情绪所掌控;同时,研究提出应将情绪智力作为人才甄选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改变招聘中过分注重学历、智力和技能的传统局面[8]。因此,医学院校有必要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开展有效的情绪智力培养,积极引导医学生控制不良情绪、正视挫折,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1 转变教学理念,将情绪智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
医学院校可将情绪智力培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并与“两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学等人文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贯穿教学始终,以增强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情绪智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2 提高教师情商素养,在教学课堂中融入情绪智力教育
医学院校教师不仅从事着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而且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要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情商。临床专业课教师应努力在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3 提高辅导员情绪智力水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渗入情绪智力教育
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其自身应具备较高的情绪智力水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平台;教育学生学会管理自我情绪,学会自我激励,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情绪智力培养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因素的综合体,具有育人、引导、约束、激励、示范、辐射等功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9]。医学院校的专业特殊性决定其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团结严谨、求实创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体现在校园各个角落。因此,组织一些健康向上的文体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团队合作等情商素养。
总之,高等医学院校在加强对医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教育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加强其情绪智力培养。情绪智力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为建设良好医德医风、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基础。
[1]孟令涛,赵峰,闫冰,等.医学生情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54-56.
[2]姜中华,董慧平.高等医学院校应注重医学生情商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3.
[3]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4]韦联桂.“90后”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J].科教导刊,2012(7):75-76.
[5]周雪妃,高金金,陈毅文.医护专业大学生情绪智力、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10):943-944.
[6]杜天骄,于娜.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情绪状态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医科大学,2009.
[7]张亚利.关于大学生情商水平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8]刘玉新,张建卫,彭凯平.职场欺负、人际冲突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情绪智力的调节效应[J].预测,2012,31(5):1-8.
[9]蒋丽.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G40-012
A
1671-1246(2015)05-0028-02
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课题“医学生情商现状及干预策略研究”(13-rwlkt-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