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楠,李群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合肥230032)
医学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王晓楠,李群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合肥230032)
医学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实验室安全;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的灵魂,是整个医学教育的核心,也是医学院校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1]。高校医学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笔者所在的安徽医科大学病原与免疫学实验中心是安徽省省级示范实验中心,中心经过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与管理模式,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现就如何扬长避短、进一步促进实验中心发展谈一点体会与思考。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高校安全工作的组成部分。调查发现,近年来高校安全事故多发生在实验室,事故一旦发生,给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学校平稳、有序发展的根本要求[2]。
病原生物学实验中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有些危险是工作人员和现代医学无法预见和避免的。为此,我们建立了病原与免疫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其目的就是通过安全准入,强化实验操作人员安全责任意识,丰富其安全知识,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主要内容为实验室安全准入材料汇编,包含生物安全实验室简介、实验中心实验安全知情同意书、实验中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安全准入制度,签订实验安全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实验操作。安全准入制度的实施,既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又保障了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因此,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医学院校安全管理的长期任务,也是实验室今后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取决于实验室技术人员。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把实验技术人员划分为教辅人员,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从制度上积极为实验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许多教师也存在偏见,认为实验技术人员是为他们服务的,对其不够尊重[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方法和科研手段不断改进,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实验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高校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4]。近几年,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实验中心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大改善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学历层次低、老龄化的状况;并且安排具有教师资格的相关实验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验教学工作,让其从幕后走到台前。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极为活跃,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也促使实验技术人员加强自我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大大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稳定。
实验中心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或有计划地派往兄弟院校脱产学习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实验理论,定期安排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教师举办实验技能培训等,积极开展实验技术和经验交流,提高其实验技能和业务素质。此外,还鼓励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主持和参与科研工作,使科研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教育教学领域特别是高校实验室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传统实验室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和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于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显著作用[5]。
我校实验中心已开展了医学病原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我们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示教片放在虚拟显微镜系统中,在油镜下不同视野扫描染色片合成数字化虚拟片,从而建立了虚拟病原生物片库,应用于本科生、七年制研究生、留学生的26个专业实验教学。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该系统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避免了病原体感染和实验用无菌室的限制以及病原体培养的条件和时间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突破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限制,仿真演示一些复杂、高危、当前流行疫情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避免学生使用真病原体带来的生物安全危害,缩短真病原体培养时间;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网络覆盖下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鉴别性,降低无菌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影响,明显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在今后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虚拟实验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建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实验教学课件、仿真实验软件等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教学手段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实验室技术水平和学校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加大,实验教学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已深入到各个学科;而实验仪器设备则是实验室的物质基础,是高校的重要资源。目前,医学类高校在校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导致实验室接待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也持续增加。高频率的使用以及学生的不正确操作使得设备仪器频频损坏,学生人数逐年增长也使得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超负荷运转,加上维护不足,一些常用实验设备常“带病上阵”“将就作业”,缩短了仪器设备的寿命,造成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下降,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因此,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合理购置更为先进的实验设备,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现有设备的改造和功能开发,充分挖掘现有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的潜力,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维护和保养仪器,延长设备的寿命[6,7]。另一方面,高校用于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仍然相对有限,这就对如何合理、科学使用实验教学经费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实验室规划建设,在保证量的同时注意质的建设,选择质量好、口碑好、维修服务好的厂家购买仪器设备,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发挥实验设备的各种功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验教学已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室也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我们利用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的契机,完成丰富的开放实验项目,如食品及饮料微生物的大肠杆菌菌群计数、大学教室内空气中的细菌分布及其初步鉴定、“尿感康”的体外抗菌实验等,学生对此兴趣高涨,积极申请参加开放实验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随着申请开放实验和开放课题学生的不断增加,出现了实验室总体不足与部分实验室利用率低的矛盾,有的实验室使用效率较高,而有的实验室使用率较低,甚至每学期仅使用3~4周。针对这种矛盾,可以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室,由科研团队递交共建申请,经学校审核批准,选择闲置周期较长、具备科研条件的实验室参与共建。审核时需要综合考虑拟开展科研课题的情况,包括课题规模、涉及实验设备的种类和数量等。此外,实验室也要切实改进实验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利用现有仪器设备资源,设计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型、研究型、综合型实验项目,逐步使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80%以上(本科评估指标规定)。及时将科研实践和各类社会实践的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了解相关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
总之,医学高校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研的载体,是整个教学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搞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实践表明,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医学人才。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管理水平,有效利用现代化实验资源,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验项目,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实践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1]董伟.关于提高高校实验室运行管理水平的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12(7):198,201.
[2]黄炳辉,李勇,卜建.安全准入制度是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举措[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0-152.
[3]陈文新,蓝叶芬.高校实验室及实验队伍建设的三大不平衡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84-189.
[4]熊春梅.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稳定与提高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213-214.
[5]许秀云,张玉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0(5):130-132.
[6]孟燕妮,刘彦强,孟庆楠.提高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3):54-56.
[7]肖柳珠.浅谈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模式[J].科教论坛,2012(4):6-7.
G482
A
1671-1246(2015)05-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