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经验启示
黄明理,冯茜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主要是对中国问题的积极应对,但由于中国模式的世界性影响日益显见,中国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创造性建构及其经验便具有普遍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中国经验和启示表现在:合理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核心价值观唯有具体化才能具有现实性;核心价值观唯有包容与开放才有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积极吸收人类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成果,从而铸就了它在人类社会核心价值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经验启示
DOI: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01
收稿日期:2015-0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KS014);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2014B1216)
作者简介:黄明理(1961—),男,江苏盱眙人,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伦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15)05-0001-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建构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是积极应对“内忧”与“外患”的战略之举。不过,应对挑战并不只是具有压迫性的负面价值,它同时还具有积极的机遇性意义,即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创造了成熟的条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立成为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旨在解决中国的问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然而,由于中国问题不是孤立的,特别是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越来越显现,因此,中国在创新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成功探索便具有了共性的意义,对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总结其经验有助于将人类意识形态的文明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一、合理的核心价值观建构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
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旦确立,就会呈现出相对稳定性乃至保守性,要保持其不衰的生命力,就必须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坚持先进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品质,为当代人类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滋养。价值观固然反映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具体主体需要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不能简单用单一的科学标准即是与非的标准来衡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无好与坏、善与恶、文明与反动之别。对价值观仍然是可以进行且必须评价和评判的,不然,我们对价值世界便无法研究,更无法引导,终将导致价值混乱与行为错乱。人类价值观的发展从来都不会是完全自发的和不可引导的,仅仅存在引导的自觉程度不同而已。既然能够对价值观进行评价与评判,自然会有评价与评判的标准,问题是,这里的标准是什么?由什么来对价值评价与评判进行再评价和再评判?正如科学世界里有其科学真理的标准一样——虽然这一标准也有其不确立性或相对性的一面,但毕竟排除了相对主义,价值观世界里也有其价值真理的标准,这一标准一般地或抽象地说就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个价值观是否健康合理就看对人性完善发展作用的性质,而要将这一抽象化的标准更科学地、合理而具体地运用,就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因此,这就必然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被误读、误解、肢解和污名化的倾向,但有一个事实却不容置疑,那就是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整个世界的面貌尤其是人类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进步态势。当代社会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思想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用思想来规划和左右生活的社会。那么,在人类思想宝库里哪种思想具有持久不衰的世界性影响力呢?当然是马克思主义,这从无论是声称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声称自己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大多或公开声明自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或者事实上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改造社会(如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事实便可证明。
马克思主义并不神秘,它绝不是宗教教条,它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如此惊人的改造世界的能量,正是由于它做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自觉统一——这是其他意识形态所难以企及的。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是解放全人类,这是它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克服了其他意识形态所难以避免的阶级偏私性*当我们在为西方列强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上的双重标准而愤怒时,就需要深入思考其深层原因,这就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偏私性决定了这些国家不可能公正评价和处理问题,他们最终是以本国利益或整个资产阶级利益为评价标准的。对他们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阶级利益。,具有最大限度的公正合理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合理性最终又源于它的实践本性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尊重,这就是它的科学真理性。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凡是具有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思想都应当被纳入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无私性决定了其开放性和包容性。
当然,真正坚定不移地在政治路线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国家并不多见,中国共产党当是其中的真正表率,这也是当代中国能够取得不可思议的伟大成就的政治秘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何不是简单照搬具有几千年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或简单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而是要创立这12个不中不洋、不古不今的核心价值观?这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换言之,贯穿于这12个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三纲五常的核心价值观是封建社会奴役人民以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但当文明进展到当今时代,其科学真理性的因素和价值合理性的成分已丧失殆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虽然是很令人神往的价值诉求,但它们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无法落实到现实中来,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虚幻的精神安慰而已。这些核心价值观还有一些重要功能,即是政客们捞取政治资本的有效工具,这些核心价值观到了政客巧舌如簧的嘴里,能够让选民如痴如醉,幻想着明天世界一定会更美好。误以为核心价值观之光也会普照到自己身上。可是,第二天一觉醒来发现一切如旧,人民拥抱着的仍然是虚幻的精神花朵。当然,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完全空幻,它也在部分有钱人那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兑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对国家这一主体提出的建设要求,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这“五位一体”社会发展战略总目标的简洁概括。国家发展有如此宏伟的目标不是任何政党都有勇气追求和能够做得到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提出如此伟大的政治理想,是因为它既是人民的期盼,也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党能够依靠人民的智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国家。而这归根到底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自我解放的理论,它最敬畏人民和最尊重规律,它是唯一能够自觉地做到将人民性和规律性统一起来的意识形态。综观那些被和平演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西方国家的那些政党,他们能够向人民承诺的也只是福利、就业等微不足道的小改善,而且这种许诺大多也难以兑现。关于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更是走马灯式更替的选举式的政党们所无力担当的。总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国家建设上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具体单位这一主体提出的价值取向,它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的自觉适应。自由、平等既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理想追求。公正、法治既是对市场经济自发性和负面效应的纠偏,也是社会和谐和人民生活安宁的保障。公正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和消灭剥削的要求,法治是将人民的意愿赋予法的至上权威性,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护。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美好意愿,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丛林法则的“活该性”原则的超越,也是对有钱人向穷人施恩式的表面化的人道主义的超越。总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是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单位)和个人与他人这些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调节原则的概括,这4个方面与其说是个体的道德责任,不如说是个体自我完善的智慧与路径。一个人只有爱国才有根,唯有敬业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唯有诚信才能获得自我发展的更多资源,唯有友善才能拥有更持久的快乐与幸福。总之,这4项要求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一个人能够做到这4项要求,就意味着他能够成功,也更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个人修身上的具体体现。
总之,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地构建了严整而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全面地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体三大主体,并为三大主体的主要关系提供了科学而合理的调节准则。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系绝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意识形态理论自觉的结晶,是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成就。
二、核心价值观唯有具体化才能具有现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层面的具体划分和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为克服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抽象化和空洞性之不足提供了有益借鉴。价值是关系概念,本质上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或价值取向,而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国家、社会(或集体)和个人(或公民)三大基本层面,这三者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主线。作为核心价值观更应当要体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复杂关系中的最基本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扣住了全部社会关系的这3条主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建设目标,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应当遵循的最重要的价值观,表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这4个国家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先进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而可行的抓手。综观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这一统治集团总是坚信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是理性王国的最终实现,对国家根本制度不再有变革的要求,或者说它不可能对资产阶级的统治机器提出合乎人民意愿的建设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具体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具体价值目标,是社会这一特殊主体行为的主要价值标准,表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社会单位是国家的细胞,国家的发展目标必须通过社会单位来具体展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彰显了国家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并没有单独给社会主体提出道德要求,社会发展具有更多的自发性。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生活主要是受市场经济规律盲目主宰,社会发展主要还是自发性在起作用。自由、平等、公正也并没有明确是对哪一类主体的要求,尤其是私有制基础决定了这些抽象的价值要求更多地只具有形式的意义。但有一点却是事实,这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法是极严的。法表面上看是社会的公器,可是,法本质上仍然是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有产阶级意志,法保护的也主要是有钱人的权益,法的权威实质上标明的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社会主义法治旨在将人民的意志提升为国家意志,实现人民依照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道德准则上的具体规定性,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情怀意味着个人通过为集体利益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敬业意味着通过事业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使自己生活得更自由和快乐,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诚信能够为个体发展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友善既是实现个体幸福的手段,又是个体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总之,敬畏并恪守个体4个价值准则是实现理想人格的主要路径,也是理想人格实现的主要表现。
核心价值观上述三大层面的划分突破了以往社会形态里核心价值观只是片面地改造百姓个体道德的不足,或者说超越了对百姓这一单一主体的、只是重消极的道德约束轻积极的道德理想人格养成的不足。在以往社会形态里或在当下资本主义社会里,核心价值观多是不分主体的抽象化要求,而我们知道,如果核心价值观过于抽象化,不仅会带来理解的多样化,而且使它们的具体落实成为问题,要么难以落实,要么片面落实。那些高喊自由万岁的资本主义,自由一旦落脚于现实,就变成了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和资本家盘剥劳动者的自由,自由变成了自由的假象,正如马克思当年所辛辣讽刺的那样:“我们,在我们的那些牧羊人带领下,总是只有一次与自由为伍,那就是在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1]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化也是维护资本统治的客观需要,因为资本主义是资本统治的社会,资本本身就是抽象性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最普遍的存在也是其社会细胞,即最抽象化的商品,一切具有自然属性的产品或其他物品都必须以商品或商品化这一抽象的形式存在着才有意义,甚至连人也被商品化和抽象化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主体性是其抽象化的资本统治之必然。可是,抽象化意味着普遍性,一旦抽象化就自然地拥有了所谓全员代表的功能假象,掩盖了其对普通百姓而言的虚幻性,推卸了国家和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一个趋势:“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2]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社会与公民个体都是平等的主体,它们互为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各有其不同的权利与义务。而在封建专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与社会是“法外”权利主体,其使命是治人者而非被治对象,国家、社会与个体三者的利益在总体上呈现出分离甚至是对立的状态,因此,不可能形成既有统一目标又有具体差异性要求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覆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大主体,而且使国家建设目标、社会发展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三者的相互支撑和相辅相成。对公民个体的4条行为准则既是义务,也是权利,其权利主要是通过国家和社会各自的4条要求得以体现和实现;对国家的4个价值目标正是通过社会和个体各自4条要求来实现的;对社会的4个价值取向通过国家的4个价值目标来保障,依靠个体的践行得以实现。总之,三大主体依据各自不同的角色定位而赋予其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它们彼此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构成了严密的价值观体系,倘若将其中任何一个孤立起来,不仅得不到合理的解读,更无法在实践中具体落实。
三、核心价值观唯有包容与开放才能具有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开放意识与包容精神,为当今时代不同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在彼此扬弃中发展提供了范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辩证而自觉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坚持以中国当下的实践为基础,以解决当下的中国问题为导向,体现了鲜明的解题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源于生活需要又高于生活,因此,它一经提出和落实,便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与时俱进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性,这就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经历了从不自发到自觉、从不清晰和不完善到清晰和完善的发展过程,摈弃了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保守与教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吸收过来——这与在“文革”期间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立足于现实生活发展的需要,把握时代精神,增添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比如,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中强调民主、文明与和谐,在社会层面强调自由与平等这一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强调法治与公正这一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价值观,进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保持有效的实践指导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纵观当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固守几百年前先辈们所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不变,墨守成规而不寻求突破创新。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核心价值观,当年在反对封建意识形态时,它们是非常革命的,对将人们的思想从封建思想禁锢里解放出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的历史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特别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和精神上的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原来的核心价值观口号越来越流于抽象和空洞,解题功能越来越弱,它们不仅无法起到引领人们精神世界健康发展的作用,甚至还为错误价值观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如,功利意识的过分强化助推了功利主义,个体主义盛行助长了个人主义,自由人权的无限放大导致了事与愿违,使更多人的自由人权受到威胁。“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掩盖着的剥削。”[3]资产阶级却无视这一令人失望的现实,还断言,一切变革不仅超不出资产阶级统治的范围,而且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已经成为一切社会的范本。资本主义就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原因在于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4]。至于那些将千年以前的宗教教义视为核心价值观的金科玉律,甚至提升到法律的高度,虽然能够起到维护文化的民族性和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性的作用,可是,其核心价值观的原教旨主义最终必然会严重地削弱其实践指导力进而窒息其生命力。总之,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要想有效地克服其教条与保守之不足,使其保持有效的指导力,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其他社会制度的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突破了意识形态冷战思维,不搞意识形态姓资姓社的简单对错的形而上学二分法,更不是将自己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视为普世价值强加给其他国家,而是辩证地看待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做到了扬长避短和兼收并蓄。有学者质疑24字核心价值观说,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核心价值观是最能体现意识形态本质即其阶级性的东西。而24字核心价值观未能彰显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它不仅把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观丢弃了,而且还把传统的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照搬了过来。这种质疑是简单而片面的,正如不存在抽象的社会主义一样,也不存在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与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结合起来,将后者继承下来,彰显民族特色,这样才能开花结果,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总是通过其个性体现出来的基本真理。我们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价值观的积极因素,但并没有简单照搬,而是对其进行了筛选和改造,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同样,在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24字核心价值观也是坚持扬弃原则,把资本主义社会想做却无力做好的健康的核心价值观借鉴过来,比如,吸收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这些资本主义社会中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抛弃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反动的核心价值观,我们通过主体分层和将资本主义合理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其他核心价值观共生互补,这样便剔除了其无法践行的抽象性。
当今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总是坚信自己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比其他国家核心价值观更先进和优越,鼓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是本国核心价值观优越论,并将其普世化,以致不惜代价向其他国家进行价值观输入。这种做法背后的动机实际上是假借价值观文明之名大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之实,其动机是通过在精神上奴化其他国家而使后者甘做其政治附庸。在那些霸权成性的国家看来,与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就是有害于我的,而有害于我的便是有害于世界的,因此,全世界必须要形成合乎我利益的核心价值观。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反映了当代一些霸权强国意识形态过度自负和由此带来的危险。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摆脱日趋没落的颓势,就应当借鉴中国在建设核心价值观方面所持的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自信而不自负,排除错误而不简单排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与包容是一种自信,自信来自于指导思想自身的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完美统一;开放包容也是对其他民族价值观的尊重,尊重源自于对文化与文明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融合而非取代是文明发展的规律。价值观毕竟反映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无法简化为纯粹科学意义上的统一不变的评价标准,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够自诩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如果有这种自诩也不过是唯我独尊的狂妄而已,而核心价值观的唯我独尊暴露出的是不自信与虚弱,最终必然导致自我封闭与生命力的削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交流与交融,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为融通和文明且不失自己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观。那种试图以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取代其他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做法不过是种族优越论在价值观上的折射,它因违背文明发展规律而注定是要失败的。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拥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遵循了文明发展的规律,使其拥有先进性与科学性、继承性与民族性、人本性与大众性、实践性与开放性这些基本属性[5],决定了它是人类社会核心价值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在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彰显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它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借鉴人类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华,积极借鉴其他社会形态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成果,克服了其他社会里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之不足。它对人类价值观的未来发展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显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34.
[4]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 黄胜强,许铭原,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代序2-3.
[5] 喻义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属性及教育原则探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