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 怡
(合肥工业大学 出版社,合肥 23000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图书出版工作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社只管做书不考虑销售。那时候,图书是人们除报刊、广播、电视以外获得信息、知识的一项重要途径,对好编辑的考量标准主要是其编辑差错率的高低;而现在编辑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的编校书稿,编辑人员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选题、迅捷的行动力去组织稿源以及高超的沟通能力与作者交流,此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意识以进行编发互动,共同把选题策划好,把图书销售好;同时,还要跟上迅猛发展的数字化出版要求,能自如地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充分发挥智能设备(如电脑、手机、平板、kindle等电子阅读器)的阅读优势,顺应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变化。
总体来说,新时期的编辑工作,已经由传统单一型向现代综合型转变,即从单纯的脑力劳动转变为心、脑、体的多重劳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更加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 新时期编辑工作更加注重满足不同读者层的阅读需要与阅读感受,由市场需要倒推图书的内容与形式,努力去感知和发现图书市场的细微变化,将图书在最快的时间、以最美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此,责任编辑在封面、版式的设计上,内容的编排体例上,甚至封面、内文的纸张选择上,都应将读者的喜好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封面设计不仅要让读者赏心悦目,更要体现书稿的内容精髓;书名不仅要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更要遵循专业的逻辑思维,要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不同的设计。譬如,为了适应儿童的阅读天性,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少儿类图书版面设计要色彩丰富、文图相配,使用耐折、耐翻的纸张;有些幼儿类图书甚至已突破了传统的纸张印制,而是印在绿色环保的可洗、耐摔、不怕撕的新型材料上。又如中老年类图书,为增加中老年读者的阅读舒适性,在内文版式设计上,一般是行距和字号加大、开本大小适中、选用轻型纸张等。
(2)更加注重编辑流程的全景式工作范围 新时期的编辑工作扩大了编辑人员工作的内容范畴,向前拓展到调研和策划,向后延展到宣传与营销,甚至作者、用书市场的维护与巩固。过去编辑人员主要从事的是案头工作,以“静”为主,多是等稿上门;而现在的编辑要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做好市场调研,依据市场分析去组织策划选题,参与作者编写前的大纲拟定,敦促作者按时完成书稿的编写;对书稿用心编辑校对,确保图书的内容质量和编辑质量,当好内容思想的“把关人”;通过网店、实体店等销售途径,运用线上、线下的营销方式,提前或及时主动地广泛介绍、推广图书,让更多的人群知晓及更方便地购买,和作者、发行人员一道,共同做好图书的宣传、营销工作,以获得令人满意的销售业绩。
(3)更加注重图书编辑的数字化能力和水平 图书编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一定要跟上数据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数字化出版时代,编辑对象(即图书内容中章节、图片、数据、知识点等信息资源)、编辑职能(即对采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组合、整理、分析、制作)和编辑思维方式(即在对书稿编辑加工的同时进行信息资源的提取工作)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人员,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够通过ERP系统管理出版流程,能够通过网络收集信息、与作者和读者进行沟通等,而要加强对内容产品形态以及产品传播途径的数字化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应主动了解数字出版动态,提前做好图书数字出版产品的规划,通过对书稿内容的数字加工、整理和优化,提高内容资源的利用率;积极与数字出版的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以获取他们的技术支持和对产品规划的可行性评估,才能提高产品的实用性、扩展性和互动性[1]。
(1)好编辑要有“五度” 好编辑必须是“五度俱全”的人。“五度”即硬度、刻度、深度、温度、软度。有硬度,是指编辑要有政治觉悟、原则性,当在编辑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要有执着追求正确方向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信念。在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能一致时,要有选择社会效益的觉悟和放弃经济效益的骨气。
有刻度,是指要成为一名编辑人员,就需要达到一定的基本条件或标准。如: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有数理化、史地哲的基本常识和必要的专业资格证书;要具有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会使用工具书或通过专业网站查阅文献、核实资料等等。
有深度,是指编辑要有新思想,精专业,高技能。人的行为是受个人思想观念支配的,应志存高远。要做个好编辑,还必须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方面,有孜孜不倦的干劲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有温度,是指作为编辑人员,要爱岗敬业,用心去做,为读者、作者着想,充满激情地去激活自己的智慧,对书稿提出有益的修改建议,精心编辑书稿,提高图书质量。
有软度,是指编辑作为个人(和普通人一样),是有人性的弱点和不足的,有错误一定要勇于承认,并尽力改正;同时,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灵活性,比如要能在事件中发现选题的价值,在表象下发掘新的选题(立意),在商谈(出版合作)时要以诚恳的态度达到互惠共赢。
(2)好编辑要有“六能”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编辑工作也是如此。好编辑应是“六能乃大”的人,即是具有沟通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组织能力、审美能力、吸收过滤能力的人[2]。
一是沟通能力。编辑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书稿,但其从书稿到图书的过程中,每一道程序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在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中,责任编辑要与作者就书稿中的问题不断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在书稿的印制流程中,责任编辑还要与照排、校对、出版、编务等部门的人员共同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在图书出版后,仍需要与发行、财务等部门人员一起完成发行销售与回款等后续工作。所以,编辑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到与作者、同事、同行的合作顺畅、愉快与否。
二是写作能力。好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过去作为图书编辑,书稿的内容简介、特色分析等都是编辑在编辑加工后写出来的,即使是现在,撰写选题调研报告、初审意见、书评、图书鉴赏等文字工作也还是要做的。所以,写作是编辑人员无法割舍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不善或不爱动笔的懒编辑,很难成为作者的良师益友,也不会成为一名好编辑[3]。
三是计算能力。编辑要有成本意识,要学会算账。在与作者初期沟通时快速估算出一本书的大概成本,就有可能占得主动权,进退自如,事半功倍。因为,定价和印数的确定,影响着基本营利点的确定。另外,对出版周期的准确判断,则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出书时间。
四是组织能力。编辑对选题要有敏感性,才能策划出有影响的图书。应能根据选题的需要,去组织作者,并在编写体例、编写进度甚至编写提纲等方面提出有见解的建议;在召开选题论证会时,能组织好会议的全过程,并协助书稿主编有效把控会议进程,提高会议效率。这些方面都需要编辑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五是审美能力。编辑要有鉴定美、欣赏美的基本能力。因为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将作者对封面设计的个人倾向和基本思想转达给美术编辑,同时带着自己编辑加工后对初稿的初步认识,与美编交流封面、版式的设计理念,带着这种综合感觉去看美编的设计稿后,就可以先提出初步的修改意见,再与作者商定,这样更能有的放矢,获得作者的认可。
六是吸收过滤能力。编辑要成为知识体系既杂又专的人,就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和吐故纳新的能力。要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静下心来广泛阅读,不断积累知识;同时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知识信息,屏蔽、过滤无意义的内容;要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新事物、思考新概念、运用新技术,保持对新生事物的新鲜感和认同感,快速找到切入点,以为编辑工作所用。
现在许多出版社按照编辑的不同优势分为文字编辑(文案编辑)和 策划编辑(组稿编辑)。文字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编辑加工书稿,努力消灭差错、理顺句子、修正谬误、提出质疑,达到编校质量要求。有的人对本专业的书稿驾轻就熟,对其他专业的书稿则心中无底。这虽然和专业跨度大有关,但也部分地和编辑个人的综合水平不高、基本功不够扎实有关。策划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掘好的选题,组织遴选作者,把想法变成现实——把选题变成书稿,再出版发行。但有的人做得风生水起、虎虎生威,而有的人却是时常碰壁、步履维艰。无论是文字编辑还是策划编辑,都应该热爱编辑工作、具备文字驾驭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是编辑人的基本素养。
(1)好编辑“五度俱全”的养成 首先,要从源头抓起。编辑工作是项苦差事,它需要从事者有“当师傅的本领,做徒弟的心态”;“坐下来能编稿,跑出去能组稿”;“担得了作者的信赖,经得住读者的点评”。因此,在招聘编辑时,就要注意筛选,要把真正喜欢编辑工作、适合编辑工作的人才引进来。编辑要有一定的词语、语法功底,通晓基本的人文、历史、自然、艺术等多学科基本概念和生活常识,其知识不一定专深,但体系一定要庞杂。其次,要有过程培养。图书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文化载体,编辑不仅仅是文化、文明的搬运工,他们要用自己的勤劳智慧、高超的技能技巧,雕凿出最有价值的文化瑰宝,呈现给读者及后人,使之代代传承。所以,在培养好编辑时,一定要注重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和学习意识的培养,通过细致的规划方案、严格的管理制度、良好的奖惩措施和榜样的力量,使他们逐步成为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人,成为沉稳做事、踏实做人、爱思考、肯钻研的人,成为有刻度、有温度、有深度、有硬度、有软度的人。
(2)好编辑“六能乃大”的养成 编辑是个开放的工作,只知道闷头编稿的人是当不了好编辑的,必须经常对外联络,因而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编辑工作。编辑与同行、同事间的沟通一般来讲还是比较简单,只要按程序规范行事、态度端正即可。比较难的是,在编辑加工时就所发现的问题与作者的沟通,如果是字词句、数据、年代等硬伤,还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如果是小说、报告文学等纪实体文学类作品,因其往往带有很深的作者个性习惯,其表达或描述中的问题就很难处理。遇到固执己见的作者,就要不急不躁地用专业规范和权威工具书辅以解释、说明,切不可脾气暴躁地说出情绪化的语言,伤了双方的和气。
整天与文字打交道的编辑如果害怕写东西,或写出的东西逻辑混乱、表达不畅,则很难成为合格的编辑。要提高编辑的写作水平,只有多读、多记、多写、多练,别无他法。此外,在编辑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多与人交流编辑心得,虚心请教,也会快速提高写作水平。
编辑要提高计算能力,平时要与出版、财务部门的人员多沟通,及时了解影响图书成本的纸张、印装的价格及相关财务政策;熟记几种类型图书的成本和出版周期;在书稿进度方面,要及时与校对、照排、印制等部门的人员联系,提前告诉作者忙季与淡季不同的出版周期,引导作者尽量避开忙季,合理安排好交稿时间和出书时间,在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同时,不影响图书的出版时间。
编辑的组织协调能力,对文字编辑而言,主要体现在与不同编辑在书稿编辑校对的统筹过程中,协调好校对的时间与校对内容的质量;对策划编辑而言,主要体现在召开图书专题研讨会过程中,会前做好与主编(或会议召集人)的沟通与策划(谋划),会中积极协助主编完成拟订的讨论计划,会后选题的形成与书稿撰写过程的跟进,协助作者根据写作要求按时交稿。
编辑的审美能力,一方面表现在对书稿内容所传达的思想理念、所呈现的学术价值的精选和判断水平;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编辑出版中对版式、装帧、封面等整体设计表达的甄选和与作者、美编等的沟通协调过程。美编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是根据作者的设计要求或偏好等主观意念,运用自己的设计技巧和设计理念,加入自己所理解的书稿中的精髓元素,综合完成的。如果编辑自己缺乏欣赏的眼光,就不可能发现问题或亮点。所以,编辑要多留意、多观摩,广泛培养在音乐、舞蹈、美术、摄影、设计等艺术门类方面的修养,多读美文佳作,多看优美风景,多观摩高水平绘画、摄影展览等,以不断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度和创造力。
编辑的吸收过滤能力,其实是一种本能的、下意识的自我洁净行为。当今世界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装进脑子里。所以,好编辑不仅要学会甄别与摈弃,还要有乐于奉献、甘于寂寞的勇气和刻苦钻研的实际行动;同时还不能封闭自己,要保持高度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对新生事物主动去学习、尝试,将其为己所用,努力使自己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1]周 露.浅谈科技图书编辑的数字化转型[J].科技与出版.2014,09.
[2]吴培华.编辑的基本素质与策划编辑的10 种能力[EB/OL].湖边顽童的博客2013.10.3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074860101gr58.html.
[3]姚 远,卫 玲,张银玲.从杂家到编辑艺术家的反思[J].编辑学刊.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