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育人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模式构建

2015-03-18 06:46郑晴晴
关键词:高校学生岗位育人

钟 军,郑晴晴,李 阳

(合肥工业大学 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合肥 230009)

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1]。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传统的勤工助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勤工助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创新高校育人理念,构建基于实践育人的高校勤工助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一、基于实践育人的勤工助学的重要意义

(1)基于实践育人的勤工助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内涵丰富且意义深远,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2]。中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自然也要服务于这一目标要求。高校勤工助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勤工助学工作是高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现实要求,对于为成就“中国梦”积蓄人才力量具有深刻意义。

(2)基于实践育人的勤工助学有利于发挥“助困”和“育人”的双重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一方面,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所学知识和才能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调查显示,有86.7%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是为了缓解自己大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每月可以获得300元左右的劳动报酬,加上国家奖助学金等各类形式的资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月有足够的生活费作为保障[3]。另一方面,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能力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帮助学生明白独立自强的内涵,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基于实践育人的勤工助学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目前,高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可以涵盖到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部门,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可以拓展到经济、文化等领域,并可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四位一体”多方配合格局。当前,高校学生群体多以“90后”为主体,他们喜欢与教育者进行平等的交流,而非空洞说教的教育方式。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在岗前、岗中、岗后都能接受到来自学校及社会环境、制度、人员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能有效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理论说教、脱离学生实际、工作手段单一等问题,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基于实践育人的勤工助学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切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增强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基于实践育人的勤工助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012年1月颁布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要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4]。高校勤工助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可以极大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让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大学生可以在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锻炼和培养自己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积累人际交往的知识和经验,提升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其学业完成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尽早实现自我价值。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中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致呈现出学生整体满意度偏低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思想认识的“错位”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开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方对勤工助学活动的正确认识,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各方对于勤工助学还未形成一个相对正确与统一的认识。一些高校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解困”,更重要的是在于“育人”,盲目地把勤工助学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割裂开来,没有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活动的实践育人和思想教育功能。从学生自身角度而言,也存在较多的偏差。有些学生认为参加勤工助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但又常常把时间用在逛街、打游戏、谈恋爱等方面;有些学生缺乏自立自强的意识,习惯于把眼光盯在国家和学校的各种无偿补助上,而不是通过勤工助学解决自身困难;有些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心不强,不懂得珍惜机会,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懒怠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半途而废。

(2)社会参与主体的“缺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这表明,除政府投入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的经济捐助、情感支撑,以及认知引导等多种支持方式,在协助高校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显示,目前社会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方式,主要是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形式比较单一,且各高校间不平衡,远不能满足高校里待资助学生的需要。社会上对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力度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很少有社会单位为大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基金[5];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十分有限,且主要是一些临时劳务性的岗位;一些社会单位对高校学生勤工助学认识不正确,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工作待遇差,随意克扣工资等现象更是经常发生。

(3)勤工助学管理的“失位” 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具有管理难度较大、参与人员众多、服务性质特殊等特点,加之市场机制内在的自发性与滞后性,使得校外勤工助学活动存在更多的不可控的复杂因素。在我国,目前不少高校内还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来管理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缺乏对校内外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和统筹,工作中存在盲点,具有安全隐患;有的高校虽然设有机构,但配备人手明显不足,且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到位,导致勤工助学活动不够活跃。当然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勤工助学的法律或是政策,导致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危害时找不到合法合理的途径去维护,即出现勤工助学管理的“失位”。

(4)学生难以寻找好的“岗位” 一方面,能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勤工助学岗位总量不够。在校内,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一般多集中在实验室、图书馆、食堂、教室、办公室、宿舍等。在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主要局限在做家教、社会兼职等,而许多企业需要的是能够长期工作的员工,不愿意接纳流动性强的勤工助学的学生。随着大学生实践需求的强烈增长,在这种形势下,绝大多数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整体较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性工作上,如清洁卫生,收发报纸信件,宿舍管理,图书馆和资料室的书籍上架,校园报亭销售等,这种勤工助学工作虽然能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育人功能不强,不利于促进大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自身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相比较而言,那些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助学岗位,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

三、构建着眼于实践育人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模式

勤工助学的基本要求在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并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偿资助服务。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促进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1)更新观念,力求“助学”和“育人”并举 从高校视角看,勤工助学的终极目标在于育人,只有把助学工作与育人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把勤工助学工作做大做活,才能最终起到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局的目标。高校全体师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不仅是解决大学生求学中经济困难的一种手段,更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勤工助学与实践育人是统一的,只有把勤工助学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助学”与“育人”并举的双重优势[7]。从社会方面来说,社会应当给予高校勤工助学充分的重视与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之适应的岗位,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每年的寒暑假前夕,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勤工助学岗位对接会”一类的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与大学生见面,双向选择,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和接受锻炼的机会。

(2)规范管理,做好勤工助学服务 勤工助学活动具有内容繁多、学生流动性大、涉及面广等特点,为使这一活动进行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设立高校学生勤工助学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实行统筹化管理,这是勤工助学工作更好更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二要建立与完善勤工助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依照科学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勤工助学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使勤工助学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使用工部门受到约束,从而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8]。三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除了加强高校勤工助学专门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努力发展和培养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骨干队伍,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对勤工助学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3)丰富形式,创新勤工助学活动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要主动作为,拓展渠道,创新勤工助学活动开展。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应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和优势,在校内可将勤工助学与教师的相关科研工作相结合,在顺利完成教师科研课题的同时,促进学生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建设,按照“立足校园、锻造团队”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整合勤工助学资源,以学生团队整体实施学生发展性资助计划和学生参与式资助工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尝试学生勤工助学工作项目化运作,将分散的、随意的、临时性的勤工助学活动整合为团队的、系统的、稳定的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项目,整合传统的劳务型、助管型岗位,建立项目团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运作,打破传统勤工助学岗位定性、定量、定岗的单一模式,建立团队实践体验的新型助学模式。在校外要着眼于社会的现实需求,立足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所需的科技开发和文化咨询服务等,如外语翻译、电脑软件开发、家电维修、公关礼仪、家教服务等等。结合不同高校学生特点,勤工助学活动要照顾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同一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例如工科院校一般男生居多,且动手能力较强;低年级学生主要在于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社会意识、劳动观念和纪律观念等,而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于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4)挖掘内涵,突出实践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既要从经济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要充分运用这一平台做好精神帮扶工作,体现育人效应。因为经济上的资助是短暂的,而思想上的帮扶却是受益终身的[9]。首先,学校要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注重加强思想上的引导,开展自立自强、道德价值观念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学校要大力开展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典型选树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在校大学生广泛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培养他们劳动光荣的意识,加强勤工助学中的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引导他们克服怕苦怕累、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不良思想。最后,要通过勤工助学的实践平台,使他们汲取在课堂上和书本中所得不到的营养,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完善素质,最终回馈社会。学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要结合思想教育引导,注重适时物质鼓励,力求双管齐下,增强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可在勤工助学的学生团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和团支部,将学生勤工助学与学生党建团建相结合,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挖掘勤工助学岗位育人的内涵。

[1]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EB/OL].(2007-07-10)[2014-05-25].http://www.csa.cee.edu.cn/zizhuzhengce/gaodengjiaoyu/2012-09-02/1250.html.

[2]黄 宇.理解中国梦的多重维度[N].浙江日报,2013-07-03(14).

[3]王 昕.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推进功能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6):114-116.

[4]张 雷.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5):52-53.

[5]张雪峰.健全大学生勤工助学体系强化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J].商业经济,2011,(12):78-80.

[6]张欣尧,姚瑶.普通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新模式探究[J].品牌,2012,(2):41-43.

[7]姜旭萍,丁桂兰,胡 刚.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落实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39-41.

[8]陈雅真,王 薇.论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机制建设[J].当代职业教育,2011,(9):90-92.

[9]黄 莺.试论勤工助学在高校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2010,(6):195-197.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