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华 陈建军
技术垄断竞争问题研究回顾及评析
曾繁华 陈建军
技术创新与垄断和竞争间业已形成交融互促关系,技术与知识资产优势是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竞争优势的基础。跨国公司以技术垄断优势为依托开展国际直接投资,极大地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严重威胁到中国产业技术安全。研究跨国公司技术垄断路径,打破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形成和提升中国企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是中国经济持续繁荣与百年辉煌之生死攸关话题。论文以技术垄断为研究视角,对企业全球技术垄断相关问题及其争议进行梳理,并对其进行相应回顾与评价。
企业 技术垄断竞争 研究与回顾 评价
西方大型跨国公司有很多优势,而技术与知识资产优势等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是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保持垄断竞争优势的基础与决定因素。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国家技术贸易的60%-70%,产品研究和开发的80%-90%,以及FDI的90%,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及最重要驱动力量。
(一)国家意志: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
经济科技全球化包括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研发与技术等方面全球化,这些都与跨国技术垄断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西方跨国技术垄断企业的要求已明显地上升为国家意志,技术垄断已成为发达国家基本方针政策,2005年5月12日美国国务卿签发了《美国国务院全体职员科学和技术备忘录》,确定国务院必须与政府内、企业以及学术界的科技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以帮助制定政府的外交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技术垄断已渗透到全球化各环节中,并通过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高技术出口管制和增加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加以表现,而跨国公司是这种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全球技术垄断战略的最主要实施者与载体。
(二)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强化战略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竞争日益深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其全球经营战略指导下,通过其技术研发全球化战略、技术控制全球化战略、垄断技术利用全球化战略,其全球技术垄断化趋势正日益增强。
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战略外化为可操作性具体战略,即以研发投资领先化、巨资化与技术创新持续化获取全球领先优势,以研发投资当地化和研发投入独资化实现研发的全球化控制,以核心技术保密封锁化、技术扩散内部化、技术转移集中化(美欧日三角是全球研发基地、科技成果生产基地及国际技术转移最为集中的国家群体)、技术外溢“边缘化”、产业技术链锁定化、技术联盟化及专利申请全球化等实现技术的全球性控制,以产品贸易技术壁垒化、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产品搭售强制化、价格制定掠夺化实现技术的垄断利用,形成了西方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全球超强垄断竞争力。
(一)关于技术创新与垄断
(1)垄断问题内涵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问题研究的开山鼻祖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的“新的组合”之一,就是“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而且垄断并不必然抑制和排斥竞争。
(2)技术创新有利于形成垄断。英国经济学家赫尔曼·利维(Hermann Levy,1911)认为,技术创新,加速了生产集中,促进了垄断的形成;王秀山(2011),全球化演变中,技术创新已成为跨国公司获取垄断优势与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垄断有利于技术创新。熊彼特和加尔布雷斯(Galbraith,1952,1956)认为,垄断势力对技术创新起积极作用,它与研发投资正相关显著,大公司比小公司更有积极性创新。麦克拉林(Kaplan,1954)垄断企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又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垄断本身在科技领域是无罪的……,高科技的竞争本来就是也必然是一场接一场‘胜者通吃’的游戏,‘通吃’只是暂时的垄断,一旦别的好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龚维敬(2008,2007)认为,过去关于垄断的“罪状”完全是误解,垄断排斥竞争仅仅出现在完全垄断与独家垄断市场结构中,在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市场结构条件下,垄断不仅不会排斥竞争,而且竞争更激烈更复杂。他还在对新兴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分析了垄断集团间技术竞争、垄断企业巨额研发投入、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等问题,认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市场结构,且垄断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马得林(2007)认为,由自由竞争形成的市场优势和技术垄断将会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价格下降、质量提高等好处,他在分析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基础上,认为技术垄断已成为具有竞争力大企业的先决条件,技术创新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垄断大企业的有效途径。
(4)垄断不利于技术创新。如阿罗(1962)认为垄断势力不利于技术创新。高里·曼昆认为,垄断会排斥和限制竞争,容易造成对技术创新的遏制等。Aamir Rafique Hashmi,Van Biesebroeck Johannes (2012)研究了在产业均衡下市场结构和创新之间关系,认为创新使活跃企业的数量下降,行业领导者的创新会降低企业的效率,领导型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创新鸿沟会随竞争而增加。
(二)技术创新与垄断和竞争间交融互促关系
倪云虎等(2004,2001)认为,在信息经济时代,垄断是渗透在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机制,是竞争的结果。技术创新企业利用技术垄断优势进而形成对产品市场的垄断,是一种技术垄断形态为主导的垄断。认为在市场竞争机制下自发形成的垄断不但没有以“高价低质”的垄断产品侵害消费者利益,造成社会经济效率低下,也没有消灭竞争、遏制创新,而是在日益激烈技术竞争环境下,旧的垄断不断被新垄断所替代,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消长和换位的运动之中。因此,技术创新、竞争与垄断将始终是交融互促地发展。刘茂松,陈素琼(2006)认为垄断和企业技术创新是相互促进的。陈林和朱卫平(2011),认为创新与垄断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从长远看,创新与垄断正相关,熊彼特假说成立。垄断势力是创新和产量竞争的市场内生结果,创新竞争导致垄断内生。张政(2013)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壁垒,控制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争。
(一)古典争议持续存在
关于垄断与竞争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在两大学派间展开的:其一是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理论,即SCP范式。其二是芝加哥学派,即企业行为理论,认为垄断存在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垄断与技术关系争论焦点之一是,导致技术变革主要原因是哪种市场结构更具有积极激励作用,是竞争市场具有技术与开发动力,还是垄断市场具有技术创新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两派针锋相对观点与论断。前者认为只有竞争市场存在,才有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积极性。如路德维希·艾哈德认为,垄断“会使技术进步与经济进步有倒退”,哈罗德·德姆塞茨认为,“竞争可以产生更多研究和创新活动”。后者认为垄断市场结构有利于促进技术变革,是社会技术进步主要动力。而徐传谌,唐晓燕(2011)与Aghion(2005)认为市场结构与创新之间是一种倒U型关系。但自从熊彼特和阿罗两人较早对垄断势力与技术创新关系做出完全相反论断后,国外学术界此后围绕双方观点做了大量经验实证分析,也未对两位经济学家的论断得出权威性一致结论。
(二)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
许多学者认为,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由于垄断与竞争并存、动力与压力并存,此种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如王金花(2004)和楮友春(2004)均认为,寡头垄断结构是普遍、稳定的结构,更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寡头垄断有利于技术创新。莫志宏(2004)认为垄断竞争才是真实世界的竞争模式,国家的标准化战略实质上是国家与企业共同在国际竞争领域通过技术标准来谋求垄断地位。易永锡(2008,2009),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存在的市场结构最能激发技术创新,是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Asher Tishler,Irena Milstein (2009),当产品市场竞争逐渐变得激烈时,寡头市场企业会进入“研发战”,并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刘艳婷(2012),垄断结构并不排除竞争,垄断结构是相对于一定地理空间和市场范围而言的,在一国市场上的垄断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能不再具有垄断性质。寇宗来,高琼(2013),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与企业研发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在一定程度上规模增长和竞争加剧对创新有利,企业的市场份额越大,其研发积极性也更高,二者呈现同向关系,这表明研发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
(三)技术垄断形态主导的市场结构
杨晓玲(2010)研究了技术垄断形态主导的市场结构的形成问题。认为规模垄断和技术垄断形态是企业寻求垄断控制力的两种形式,又代表着垄断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二战后规模主导的市场结构开始向技术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转变,到80年代趋于成熟。技术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的形成,使市场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而且对资本主义企业技术创新和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杨居正(2008)研究了核心技术局部垄断与产业结构选择问题等。刘康(2011)认为技术垄断竞争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必要条件。
这方面研究成果主要是研究了跨国公司技术垄断与转让,以及技术扩散性与垄断性及其中国应对策略。
(一)技术垄断与转让
邱立成教授(1994)认为,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具有垄断性和局限性。就跨国公司的FDI来说,它本身就是跨国公司实施技术控制或技术保护的主要手段,是为了消除和遏制国外竞争,增强对国外市场的控制与垄断;在不涉及股权参与的外资技术转让时,跨国公司往往是课加大量有关技术受方企业许多限制性条款,来对垄断技术实施控制和影响;另外,跨国公司还通过不完全转让或转让“截短”的技术加深技术受方企业的技术依赖等,以期实现全球技术垄断利润的最大化。赵佩华(2010),利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有赖于技术溢出的收益与损失大小、技术转移成本大小、盈利能力强弱、是否进入东道国等。任永菊(2012),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是以全球领先技术为基础创造技术转让条件、以全球研发网络为基础展开技术转让活动、以内部化为基础实施技术转让战略、以生命周期为基础选择技术转让时机、以扩张国际生产为基础加强技术转让效果。
(二)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的模式、机理与途径及其对策
李平和刘建(2006)研究了国际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之间的冲突性与内在协调性及其对策问题。黄建康和刘玉(2006)研究了在华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倾向及本土企业的超越路径。芦艳荣(2007)在研究跨国公司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特点(方式或途径)、地位及作用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跨国公司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肖英(2007)以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为视角研究了全球新能源技术垄断与扩散的机理、关系与模式。郑威华(2008)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机制等。王江(2010)认为技术扩散可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分析了产业技术扩散动因、过程、模式与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技术扩散的策略。Yanqing Jiang(2012),从技术扩散角度分析了中国不同省份间的空间效应和生产力增长,中国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国内陆省份生产率增长可部分归因于其它省份生产率的溢出效应,以及人力资本在溢出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海默等人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籍加拿大学者海默(S. H.Hymer)认为,美国企业之所以能够从事海外直接投资,其主要决定因素是美国企业拥有技术和规模等垄断优势,而垄断优势缘于美国企业控制了技术的使用以及实行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经营。这种垄断优势包括产品市场不完善与要素市场不完善时优势与企业规模经营优势。约翰逊(H.C.Johson)、凯夫斯(R.E.Caves)、曼斯菲尔德(Mansfield)及尼尔·胡德和斯蒂芬·扬等又从不同视角发展了此优势。
(二)弗农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弗农(Raymond Vernon)把国际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寿命周期结合起来,利用产品寿命周期变化,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和区位选择。认为在新产品阶段,创新国和创新企业往往拥有技术垄断优势,新产品在国内生产,大部分在国内销售,一部分出口;在成熟产品阶段,美国公司选择那些经济水平、消费结构类同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在标准化产品阶段,原投资国开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再将其生产的产品返销到母国或第三国市场。
(三)巴克莱和卡森提出的内部化理论
他们从企业形成角度出发,提出了市场内部化观点,即跨国公司是内部化经营超越国界产物。市场不完全主要是指中间品市场失灵以及某些产品特殊性质或垄断因素存在而导致企业参加交易成本上升,将这种市场内部化就可以充分实现知识资产的价值。知识资产在企业内部转让,花费成本极少,既能避免知识资产出售可能造成竞争对手,又给公司提供了运用其特定优势的巨大空间。内部化经营使跨国公司控制权和支配权在国际上得到扩大,精心选择的内部转让价格成为收入最大化增值器。内部化经营不仅使各个公司能分享子公司的资产优势,而且整个行业也可取得多厂经济效益,利用全球子公司网络开发生产资源和收集市场信息,通过企业内部交流达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四)克鲁格曼等的均衡技术转移理论
他们把技术转移、资源配置与世界收入分配三者统一起来考察,认为技术是由不断创新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者由于获得了发达国家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如果发达国家不再创新,或者放慢了创新速度,那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很可能接近。因此,发达国家必须不断创新并且努力提高创新速度,才能维持其福利水平不下降,并保持其竞争中有利地位。这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经常拉开一定技术差距,而且正是这种差距构成了技术转移基础。于是,技术转移就处在这样的一种均衡结构状态:两类国家相对工资水平、贸易型式与国际贸易格局不变及技术差距拉大并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一)技术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国内较早研究技术垄断问题的经济学家邱立成教授(1994)认为,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作为一种国际垄断组织,它是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产物。技术垄断是当代资本主义垄断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它本身包含着资本主义垄断从一国扩展到全球范围。控制与垄断本身构成西方跨国公司FDI的本质特征。技术垄断极大地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力,并成为垄断组织实施全球垄断、征服全球市场最有效的武器。认为在技术垄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资本的扩张力,是垄断组织实施全球垄断的坚实基础。他在研究跨国公司技术成长与技术垄断的基础上,从国家宏观层面,以美国、英国、日本及德国等10国数据,分析了一国技术地位与其FDI地位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认为技术地位的状况及其变化决定了一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及其变化。郭宝宏教授(2004)研究了跨国公司在技术领域的跨国垄断问题,认为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及跨国技术联盟等是为了加强其全球范围的技术垄断地位。其技术垄断是垄断资本国际化的重要动力,是跨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石。王剑峰和郭庆存(2004)从专利制度的发展沿革角度研究了技术的垄断与反垄断问题,认为在1236年到一战前是合法私人垄断确立阶段;一战至二战之间盛行的是国际卡特尔技术垄断;二战至里根上台前是反垄断法强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反垄断法削弱阶段。李文东(2004)认为,技术垄断企业的要求已表现为国家意志,技术垄断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基本政策方针,它已渗透到全球化的各个环节中,并认为中国可以通过“生产聚集赶超”与“科技合作赶超”打破西方技术垄断,以及认为全球化各方面与技术垄断有千丝万缕联系。鄢显俊(2011)在论述科技—产业革命从技术经济范式到信息技术范式时,认为在第三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组织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垄断竞争成为常态,跨产业和行业的寡头垄断厂商出现,并研究了“信息垄断”问题。
(二)跨国公司技术优势变迁与技术范式演化
徐佳宾和赵进(2004)把跨国公司技术优势区分技术垄断优势与技术竞争优势,且二者在技术优势的获取和保持上对跨国公司具有不同的战略导向作用,乃至影响其竞争绩效。薛求知和罗来运(2006,2001)等在明确跨国公司存在机制与发展机制的基础上,界定了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和技术竞争两种优势范式,认为一些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正从技术垄断优势范式转向技术竞争优势范式,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工合作操作模式,我国跨国公司适宜于选择针对区域市场进行局部创新的技术竞争优势范式等。郭玉华和蒋瑛(2008),跨国公司通过技术锁定、独资化和跨国并购等手段对技术优势转移实施控制。孙晓华与戴进(2010)从演进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技术范式下的技术轨道特点。
(一)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垄断与产业安全
李平和谭魏(2005)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后产业组织时代我国市场垄断与反垄断问题研究》,在对国内近10个行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华核心技术及技术标准垄断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肖武岭(2005)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垄断战略及中国的对策。李建民(2006)研究了技术扩散、技术垄断与中国科技战略转变问题。郑西凤(2006)研究了跨国公司核心技术防扩散机制及对策。郑亚伍(2006)知识经济时代由技术垄断强化的寡头垄断形式在我国已日益显现,但占据寡头地位、取得垄断利润的是在华跨国公司,我国企业应该力争成为技术垄断者等。宋河发(2006,2005)研究了全球500家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特点、问题与对策,以及知识产权垄断对中国技术引进的影响。徐啸琼和刘月华(2006)研究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对我国的利弊影响及对策。杨春平(2007)研究了技术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包括概念、表现与范围、威胁及构建技术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朱一飞等(2008)研究了外资对华品牌控制和技术控制及法律对策等。刘强(2011),在华投资跨国公司通过提高股权控制率、市场控制率、品牌控制率和技术控制率,加大我国产业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存度、生产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通过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控制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成长潜力、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和产业布局安全,从而影响我国产业安全。
(二)跨国公司技术锁定问题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在竞争中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逐渐摒弃了技术封锁与垄断战略,更偏向于技术锁定战略,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跨国公司通过技术锁定战略化解了中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综合当前对于技术锁定战略的研究发现,主要研究跨国公司技术锁定现象、机制、途径、影响、反锁定策略与对策及其相关问题。谢科范和罗险峰(1999)通过研究发现,技术锁定会引起市场锁定。张伟红(2004)、刘世俊(2006)等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锁定理论、现象、途径类型及应对之策。丁重和张耀辉(2009)分析了中国存在的低技术锁定原因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熊鸿军与戴昌钧(2009)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变迁成因、机理。陈菲琼、丁宁(2009)认为OFDI是全球网络下区域企业技术锁定的突破方式。陶爱萍(2009)利用网络效应和正反馈机制理论解释了技术标准锁定的形成机制及锁定的可能结果。Wilfred Dolfsma和Loet Leydesdorff(2009),技术沿着特定轨道发展导致技术锁定。张莎莎与张建华(2011)认为技术锁定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研发能力薄弱、投资风险巨大、国际技术转移困难、低碳消费观念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任静、刘丽军和宋敏(2012),分析了跨国公司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通过技术锁定,加强东道国的技术依赖,以及维持在核心技术上的垄断优势,比如在我国农业领域实施的技术锁定。王子龙(2012)分析了技术创新路经锁定与解锁成因,研究了技术创新路径锁定机理、锁定效应以及解锁模式,路径锁定的根本原因是技术之间巨大转移成本和潜在市场间均衡。
(三)技术垄断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
由于法律所赋予技术垄断者(如专利及其技术标准等)是合理、合法的技术垄断地位或状态,所要规制或制约的是凭借技术垄断地位进行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即技术的非合理、非法利用问题,如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非法搭售与捆绑销售、价格歧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如王为农(2004)等研究了“技术标准化”及企业联合组织滥用技术标准而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李蓬蓬(2006)研究了国际技术标准产生过程中的滥用知识产权垄断性问题。郑德友和胡章怡(2006)研究了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解亮品(2007)和张波(2006)分别就德先诉索尼案为例研究了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与反垄断规制等对策问题。徐红菊和冯皓(2007)研究了专利联营的反垄断法规制。楚序平(2007)以美国惠而蒲兼并美泰可等为案例,研究了美国反垄断规制的最新趋势及对垄断企业的规制原则。张国强(2007)基于垄断势力视角,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跨国研发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问题,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有合理的效率边界。王婷(2007)研究了技术标准制定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问题。李晓宗和李凯(2008)以及黄武双(2007)研究了微软垄断案及其引发的相关反垄断问题。肖耀根(2008)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下的技术霸权及其防范对策。张健(2011)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专利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进行了研究。
随着垄断从传统垄断演变到技术垄断,垄断已经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所曾经反对的垄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渐放松对技术垄断的政策管制,比如20世纪90年代底的微软跨世纪反垄断分拆案,不了了之。在垄断与反垄断之间,逐渐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在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和转型升级背景下,增强企业的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成为保护和提高产业安全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技术垄断竞争力:一个新的理论表述
(1)技术垄断竞争是当代垄断新变化及其技术演进新范式
对当代垄断新变化及其技术范式演进值得深入研究,资本主义跨国垄断在内容、形式、方式、战略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与后果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所以对垄断的概念不能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及其经济发展,而在不断变化与更新中,任何情况下,我们不能只见垄断之表象,而不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实际造成的影响而笼统地反垄断。当代全球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竞争,而这种技术竞争又以垄断竞争为其主要特征,垄断与技术间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诸如“技术垄断”、“技术垄断竞争”(概念、战略及其竞争力理论等)及以技术垄断优势为依托所形成的全球“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甚至寡头垄断)等应该有一个全新界定、认识及其理论梳理与升华。对于新兴市场跨国公司来说,由于其需要以创新求垄断,以垄断求发展(且具有动态性),存在竞争性垄断与垄断性竞争的双重任务,并以提升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为目的,所以深入研究企业“技术垄断竞争优势范式”,对于中国跨国公司来说更具有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2)技术垄断也是一种竞争力
经济学家对垄断的解释都有时代局限性,亚当·斯密和阿罗反对垄断,与其所处时代背景相关,在传统市场环境中,垄断势力降低了经济效率,阻碍了技术创新。但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资本全球化下,传统垄断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下降甚至不被市场认可,决定成败的是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垄断加速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加剧垄断势力。具有国家属性的跨国公司之间,为企业和国家利益竞争表现更加激烈,创新动力更大。领导型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创新鸿沟随竞争而增加(Aamir Rafique Hashmi),正因为如此只有领导型企业才能面对国外具有技术垄断竞争力领导型企业的竞争。
企业的边界注定了企业不可能垄断全球,全球化就是各个国家间的寡头垄断竞争,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技术差成反比,跨国公司是国家间竞争的代言人,国家是品牌,技术垄断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最重要竞争力。垄断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刘艳婷),一国之垄断企业,不可能垄断全球产业,而且在全球的竞争中未必用有持续的技术垄断领先优势,比如昔日之诺基亚,高科技胜者通吃式垄断是暂时的(保罗·克鲁格曼)。技术垄断不同于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等传统垄断,简单的规模化扩张带来的更多是发展成本和隐患,技术垄断竞争加剧了全球的经济竞争和技术创新意识,只有领先的创新才可以获取垄断利润以及持续发展。
在网络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模式和创新模式发生改变,一个新的创新和创意可以改变一个企业和产业,也可以淘汰一个企业与产业,比如网络技术与传统企业的结合形成电子商务。技术创新与垄断和竞争间形成了交融互促关系,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市场常态,在激烈技术竞争环境里旧垄断不断被新垄断所取代(倪云虎),技术垄断的前提是技术领先,技术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最能激发技术创新,所以说技术垄断也是一种竞争力,拥有技术垄断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垄断利润。
(3)技术垄断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
从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克鲁格曼“均衡技术转移理论”都说明技术优势在跨国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全球化背景下,大国之间竞争是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力之间的竞争力,大国缺乏的不是资本和市场,而是企业技术创新力。在全球超强企业技术创新力基础上,美国拥有了具备全球创新力的跨国公司,特别是在网络新经济模式下,全球几乎所有网络高科技高端品牌公司都贴有美国标签,比如美国苹果公司获得高额品牌溢价,富可敌国,在技术竞争优势下,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技术垄断优势,技术垄断优势获取的超额利润反过来加强其研发能力和竞争优势(徐佳宾)。而中国与日本在新技术革命面前,因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力不足,总处于跟随阶段。
技术垄断竞争力是国家全球扩张的凭借,一国技术地位决定其FDI的规模和变化(邱立成),发达国家通过技术竞争优势和技术垄断优势(徐佳宾)增强自己全球技术地位,通过其技术标准垄断(李平)与核心技术防扩散机制(郑西风)等影响了我国产业安全,通过技术锁定战略加大技术转移成本(王子龙),在发达国家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略下,实现了对我国市场的控制,增加了我国获取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难度。
企业全球技术垄断能力加强了其获取垄断利润的能力,增强了企业研发实力以及创新物质基础。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营造技术创新环境,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以竞争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力,通过“科技合作赶超”(李文东)弥补单个企业实体科技实力不足、走出去利用全球研发资源提高研究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实施产业联盟增强技术控制力、合作并购缩小技术差以及加大和鼓励科技研发投资力度等化解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竞争力战略,提高自己的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关键。
(二)技术垄断竞争理论不足及其构建
(1)技术垄断相关理论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的理论表述
技术垄断相关理论是在服务于西方发达国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技术垄断与技术转让理论等,受到历史背景和西方“大国利益”的影响,是以维护西方发达经济体及其跨国公司技术领先与技术垄断地位为出发点,一方面通过持续创新与强势研发和各种辅助战略,不断创造、维持和巩固其技术垄断优势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垄断性技术转让(如梯度转让其边缘性技术),在全球对其新技术进行垄断性利用,以争夺、控制和垄断国际市场,获取全球技术垄断利润的最大化。理论大多致力于研究跨国公司的成因、生产经营定位、技术转移、在全球范围价值链延伸以及跨国公司活动对母国与东道国经济福利的影响。因此,其中许多理论实际上更多地反映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经营与技术供给方的理论与战略,是一种大国经济扩张与市场扩张理论。因此,在目前全球经济秩序和国际分工格局主要由西方大国及其跨国公司主宰条件下,欠发达经济体企业在全球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如何培育与提升其全球技术垄断竞争能力,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重大的前沿性课题。
(2)企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理论缺乏系统性理论和应用体系研究
国外学术界对企业技术全球垄断性利用和控制问题研究要早于技术全球研发问题研究理论。近20年来主要集中在科技全球化和企业研发全球化等方面。但总体上来说,国外对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略研究也没有形成非常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虽然对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创新竞争问题研究业已起步,但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R&D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及其技术垄断性扩散等方面,分析现象、特征以及对国外理论介绍的居多,如何从技术垄断竞争战略角度,并联系中国大中型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对企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略构成体系及其竞争力理论与实证进行大量调查与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有利于中国企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略模式体系的系统构建与完善。
在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力提升配套政策研究方面。技术创新政策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且议题十分广泛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此问题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对“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力提升”与“政府支撑体系平台”之间的互动机制及相应政策措施或制度设计等方面,如何在实证调研基础上,根据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还有待于加大力度深入研究,特别是如何从上述三个能力子系统与配套政策之间的政策需求与政策供给之间系统配套关系的角度,分门别类地提出相应的具体配套政策。
(3)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力各子系统及其绩效评价指标研究不足及其构建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企业技术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企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能)力进行分系统且多维度深入分析与研究还很少见。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垄断竞争(能)力”是由“技术垄断性研发能力”、“技术垄断控制能力”和“技术垄断性利用能力”这三个子系统能力融合而形成的合力。因此,按照系统论理论与方法,站在“垄断视角”研究“企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概念内涵、外延及其竞争力理论,而且还有利于拓展、丰富与完善国际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技术创新经济学及国家创新体系等学科体系。
学术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也很少考虑或没有把“技术垄断竞争力绩效评价”和“技术利用竞争力绩效评价”(仅仅考虑到生产制造与销售能力)指标考虑进去,可以说目前鲜有人开展对“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因此,目前学术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或构建的研究是不全面、不完善的,需要我们在分别从上述三个子系统进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基础上,构建基于这三者合力而形成的“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曾繁华,彭光映.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性利用及其启示——兼论“技术创新竞争力”新内涵.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2)65-70
[2]李文东.全球化中的技术垄断.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9)42-47
[3]龚维敬.垄断经济学.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229-304
[4]马得林.从技术垄断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5)168-170.
[5]Hashmi,Aamir Rafique and Van Biesebroeck,Johan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in Industry Equilibrium:A Case Study ofthe GlobalAutomobile Industry[EB/OL].2012,http://dx.doi. org/10.2139/ssrn.1984567
[6]陈林,朱卫平.创新竞争与垄断内生——兼议中国反垄断法的根本性裁判准则.中国工业经济,2011(6)5-15
[7]张政.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36个工业行业大中型企业面板数据FGLS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16-22
[8]王忠宏.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比较及其对我国反垄断的启示.经济评论.2003(1)72-74
[9]Asher Tishler,Irena Milstein.R&D wars and 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on the success and survivability of firms in oligopoly markets.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9.27(4)519-531
[10]寇宗来,高琼.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与企业的创新行为——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3(3):1-12
[11]杨晓玲,邢华彬.资本主义垄断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当代经济研究.2010(6)8-12
[12]任永菊.新形势下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特点及其启示.科技与经济.2012.25(4)11-15
[13]王江.产业技术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142-145
[14]Yanqing Jiang.Technology diffusion,spatial effect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Chinese province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12(5)643-656
[15]张素芳.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北京市: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77-221
[16]骆新华.技术转移:理论与政策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23(3)176-179
[17]黄静波.国际技术转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7-94
[18]鄢显俊.信息垄断揭秘: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3-73
[19]薛求知,罗来军.跨国公司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范式演进——从技术垄断优势范式到技术竞争优势范式.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6)30-36
[20]孙晓华,戴进,王昀.技术创新的演化经济学研究述评.科学管理研究.2010.28(2)15-19
[21]刘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机理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86-93
[22]陈菲琼,丁宁.全球网络下区域技术锁定突破模式研究——OFDI逆向溢出视角.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41-1650
[23]Wilfred Dolfsma,Loet Leydesdorff. Lock-in and break-out from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Modeling and policy implication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76(7)932-941
[24]张莎莎,张建华.低碳经济技术锁定突破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67-70
[25]任静,刘丽军,宋敏.跨国公司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技术锁定策略与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1)39-46
[26]王子龙,许箫迪.技术创新路径锁定与解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4)60-66,88
[27]曾繁华,赵祯煜,游保德,蒋永生.产业技术垄断竞争力研究.管理世界.2013,1)180-181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ment of Technical Monopoly Competition
ZENG Fan-hua,CHEN Jian-jun
School of Economic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has been formed mingling with each other and mutual promotion,the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assets advantage is the foundat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global technology monopoly competitive advantage.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carried out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based on technology monopoly advantage,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monopoly capitalist economy,and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safety of China's industry technology.Researching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echnology monopoly path,breaking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echnology monopoly,and forming and enhancing the global technological monopoly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is a vital topic of China's sustained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hundred years brilliant. This paper comb through the issues and controversy related to the enterprise global technical monopoly,and carries on the corresponding review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angle of technological monopoly.
Technology Monopoly Competition;Research and Review;Comment
F038
A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GXS5D238)
曾繁华,男,湖北京山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技术创新理论与政策
陈建军,湖南长沙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竞争战略;湖北武汉,43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