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5-03-18 04:42:35张红文欧阳小鹃李会军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张红文 欧阳小鹃 李会军(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张红文欧阳小鹃 李会军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论文通过对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证调查,发现女大学生总体上富有社会责任感,但还存在重个人需求轻社会需要,重家庭责任感轻国家责任感,对社会问题关注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意识与行动不一致等问题;并尝试从社会环境、责任教育以及自身道德素养等三个方面分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基本原因。

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研究

中国有句古话,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国古代中华儿女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和认知。在时下构建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背景下,这种社会责任感已转化成对自己、对家庭、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态度。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优秀群体,她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关系到“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培养她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她们自觉地关心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课题组从社会性别视角以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实证调研,了解当代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行动的真实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为今后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一 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界定

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女大学生个体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一样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更多的社会期待,社会也因此要求女大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历史地看,女大学生往往和男大学生并肩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性别作为人最基本的生理基础,是有差异性的,这种生理上的性别差异性导致两性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义务、行为表现、态度观念有所不同,即社会性别的差异性。

二 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本次调查编制了专门问卷,对湖南省8所高校的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从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意愿和行动三个维度,从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公共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五个方面,设计了28个问题。为了体现样本的代表性,本课题组以性别构成标准选取了省会长沙女大学生比较集中的两所高校——湖南女子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为重点调研高校,同时兼顾地域标准选取了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怀化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南华大学、邵阳学院、湘南学院等6所高校为调研高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 692份,回收率为98.86%,其中有效问卷672份,有效率为97.1%。样本构成状况如下:大一35.88%,大二31.18%,大三27.94%,大四5%;文史类的21.5%,社科类8.8%,理工类32.6%,医学类2.4%,艺术类17.5%,其他17.4%;担任学生干部的53.5%,未担任学生干部的46.5%。

此外,还对部分社会人士、教职工和男女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三 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一)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取向分析

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在个人责任感方面,对于“你做错了事情会主动承认,并承担后果”,52.14%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每次都会”,22.23%的选择了“有时候会”;在家庭责任感方面,当问到“如果父母老了或者生病了你会怎么办”,64.41%的选择了“无论如何会在身边照顾”,33.24%的选择会“尽力照顾”。而选择“给予物质支持”和“由其他兄弟姐妹照顾”的仅占2%;在他人责任感方面,当“身边的人有困难时”有59.41%的女大学生选择“会主动提供帮助”;在集体责任感方面,“对于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超过 80%的女大学生选择“每次参加”和“尽力参加”,当“自己的活动和集体活动有冲突时”65%的选择“参加集体活动”;在国家责任感方面,当问到“如果外敌入侵,你的做法是”55.88%的女大学生选择“保卫国家是男女公民共同的责任,会无条件参与”;在社会公共责任感方面,“对于雅安地震”62.02%的女大学生选择“非常关心灾民,尽力捐款捐物”。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觉、自立、自律意识;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能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能正确处理与家庭婚姻的关系;有爱心和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有较强组织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奉公守法,有公德意识,热爱祖国、关心社会,敢于担当。总体来说,女大学生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二)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但是调查中,课题组也发现了一些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甚至严重缺失的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重视个人需求,轻视社会需要。调查显示,60.29%的女大学生“现在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仅 39.41%的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和社会进步”(注:该题为多选题)。竞选学生干部的目的也更多的是为了“锻炼自己”而不是“为同学们服务”。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关心国计民生,集体利益,但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不少女大学生还是选择个人利益优先,当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冲突时近30%的选择“向老师请假,自我活动”。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比较注重个人需求和个人利益,而轻视社会需要和集体利益。

第二,重家庭责任感,轻国家责任感。在责任内容方面,女性比较注重家庭责任感而国家责任感不强。调查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同意“女性应该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64.41%的女性“无论如何都会照顾生病或年老的父母”;73.82%的女性“每年都记得父母的生日并给他们打电话或买礼物”;在对自己的利益、家人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进行排序时,把家人利益排在第一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几项。

第三,对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关注意识淡泊。调查显示,“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分关注,并清楚会议内容”的女大学生仅占13.53%;“每天观看”和“经常观看”新闻联播的仅占30%;只是“偶尔”参与志愿者和公益活动的占48.53%;“偶尔关心”和“毫不关心”国计民生的占38.24%。可见,女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不强,这与社会对女性的教育和期待以及女大学生对自身性别的认识是息息相关的。

第四,社会责任感意识和行为不一致。许多女大学生在认知上了解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对社会公共事务、时事和集体事务表现出了较大的热情,但是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调查显示,对于“国计民生的关心程度”有 54.41%的受访者选择“比较关心,但没有实际行动”;对于“雅安地震”有36.47%选择“有关注,但是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对于“是否有过义务献血”有 55.59%“想去献血,但是没有献过”。可见,女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体现了意识和行为的矛盾,不少的女大学生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根据访谈结果可知,没有付出行动的原因既有表达渠道不畅通的因素,也有个人行为无力感的因素,还有性别教育偏差的因素。在访谈中问到“你是否参加过志愿者和公益活动”时,有受访者表示“其实挺愿意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一些公益活动,觉得很有意义,但是参加公益活动的途径很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需要”;当问到“为什么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却没有制止”时,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一己之力太微薄,难以改变现实”或者“从小被教育,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少管闲事”。

四 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归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责任教育的偏差,还有女大学生自身思想的制约。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前社会环境复杂,价值趋向多元,社会环境对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西方文化思潮的消极影响,社会性别文化的落后观念等方面。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今社会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多元化社会,人们社会生活日趋独立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和分配方式多元化,使得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越来越急功近利,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利益越来越难确定,以至于渐渐被忽略。“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以所获得利润的高低作为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这种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1],使得一些女大学生变得比较功利,重视个人利益和成就而较少关注社会责任。第二,西方文化思潮如个人本位主义、存在主义的消极影响,使得有些缺乏判断力的女大学生,自以为找到了以自我为中心,推卸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第三,女大学生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作为女性,她们毕竟承担着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责任,而发展滞后的社会性别文化往往在家庭责任感方面对女性要求较高,在国家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方面对女性要求则较低。

(二)责任教育的偏差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尤为突出。家庭原本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但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教育还存在一些偏差。一是忽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大多父母对子女都是宠爱有加,几乎包揽孩子的一切事务,承担了孩子本身应该承担的所有责任,忽视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意识不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然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二是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一些家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性别观念,认为女人最重要的还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即使社会在不断进步,女人的角色也渐渐地发生改变,但是在家庭教育中仍然偏重培养女性的家庭观念而较少教育女儿要关心社会和国家。根据访谈结果,女大学生的父母对她们的教育也偏向“家庭第一,工作第二”,如果非要取舍,女大学生应该首先顾家;对于国家大事,社会问题则可以在有余力的时候关注。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不少的女大学生自己也认为以后“找一个轻松稳定的工作,嫁一个好老公,照顾好家庭”是比较理想的生活,认为“不想在外面太拼”。

学校责任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居于核心地位。[2]一方面学校教育的性别差异不明显,没有刻意区别男女两性在承担社会责任的不同,但也存在着诸如学校教育考试体制不合理,德育流于形式,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是偏向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大脑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提升等问题。虽然高校一直十分重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部分高校一直以“两课”为唯一的方式。[3]根据我们的访谈,对于“女大学生毕业后不参加工作而是成为家庭主妇”无论是教师还是男女大学生有很高的比例认为是可取的。而同样的问题换成男大学生则几乎无人支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还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疏离,缺乏时代感、人文关怀和性别视角;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形式化倾向等一系列问题。

(三)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从主观方面看,部分女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是有其自身原因的,这主要表现为:第一,较为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认识相对不足。有的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期,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而也无法很好地形成对社会以及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往往感性地看待社会现象,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志向。第二,尚未明确大学生活的新目标,易于出现价值空虚。许多女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进入大学以后新的目标尚未形成,大一年级学生很容易出现空虚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这种阶段一般是不会有责任感的。第三,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行动。一般而言,自我意识是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它是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就无法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无法准确定位自身的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那么就无法认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

总之,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影响其实际成效的因素主要包括了社会环境、责任教育和个体道德素养。因此,增强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功能和家庭教育的熏陶作用,全面提高她们的理性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能力,并通过社会实践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促进知、情、行的转化提升。

[1]杜维彦,解晓兴.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129.

[2]李洁.追因与反思:大学责任教育之现状[J].江苏高教,2006, (4):98.

[3]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16-118.

(责任编校:张京华)

G455

A

1673-2219(2015)12-0066-03

2015—10—01

201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JK013QDY003)。

张红文(1975—),女,湖南常德人,硕士,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欧阳小鹃(1987—),硕士,湖南女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李会军(1974—),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女子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8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4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新民周刊(2020年5期)2020-02-20 14:29:44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期望嘱托责任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中国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