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长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很高兴再次来到宁远,参加“舜帝与依法治国”学术研讨会。刚刚开幕式上大家谈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制定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其中有一条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特别是去年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专门为此做了决定,决定特别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舜帝与依法治国”大会,追朔中华远古文明,探索依法治国历史经验,可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在这里,我主要想谈四点想法。
这是我们探讨问题的前提条件。我们今天探讨“依法治国”与虞舜文化,首先应该对虞舜这个时代有些认识。虞舜是处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什么时代?是处在什么样的历程上?这是我们今天谈“舜帝与依法治国”应该考虑的前提。
过去李学勤老师强调“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提出建立一个“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独立学科,实际上是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历史给予重新认识。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去年开会时我也提过,那就是按照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我们对人类文明起源、人类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历史,应该作一个重新的归纳评判。
我们过去讲人类起源、文明产生,都是讲“国家”。但是,我们实际上看来,人类文明不能从国家开始。一般地来说,我们按照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人类分为自身生产和社会生产两部分,人类的社会生产就是人们的生产实践,人类的自身生产就是种的繁衍。按照这样的基本理论,我们有必要重新界定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后,伴随着农业革命发生,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一个大变化;另一方面,由族内婚向族外婚过渡,这是人类自身生产的一个大变化,从而形成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这个文明的标志,是以农业革命为基础的。再往下发展,之后就是工业革命,现在可以说是后工业时代,或者说后工业革命。在农业革命之前,也就是一万年以前,可以叫前农业革命。这样人类文明几百万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前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后工业革命。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对中华文明这一万年历史,也可以划分为这么四个阶段。简单点说,这一万年的前五千年,也就是距今80 世纪到30 世纪,基本是属于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相当于传说中的三皇时期。后五千年,我们说其中的前三千年,也就是从黄帝以降到尧、舜,然后夏、商、周、春秋、战国的这一段历史,大概就相当于中华文明的开创阶段。再往以下,也就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 年,到辛亥革命的1911 年,这一段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发展阶段。最后,是从1911 年的辛亥革命以后,到现在的一百多年,这是中华文明的转折阶段。
大体上中华文明可以划分为这么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些什么问题呢?我们所谈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它正好处在什么阶段呢?它是从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代开始,到夏、商、周包括春秋和战国,这么一个历史阶段,我们一般把它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开创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还可以把它再细划分,相当于我们讨论的“中国早期国家”。“中国早期国家”,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讨论的文明起源问题。现在看来,这个早期国家阶段,基本上就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代开始,经过夏、商、周三代社会,乃至春秋和战国。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可以作为中国的早期国家阶段。
在这个早期国家阶段中,我们又可以划分为这样五个时期:就是从黄帝、颛顼到帝喾,这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发轫期;尧和舜,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夏、商、周三代社会,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鼎盛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衰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转变时期。
从这个划分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呢?我们先看虞舜阶段处在什么阶段。虞舜阶段是处在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是从发轫到发展,处于黄帝、颛顼、帝喾之后,紧接着夏、商、周三代社会。虞舜时期是它既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时期,又处在由发展时期向鼎盛时期过渡阶段。尧舜建立的唐虞王朝,正是处在这个节骨点上,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们今天谈“依法治国”与舜文化的关系,首先应当明确虞舜时代它处在什么位置上。当然,我们现在的学术讨论,一般是讲“三代”社会,但也有讲虞、夏、商、周“四代”的。2006 年李学勤老师刊登过一篇文章在我们《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上,叫《虞夏商周研究的十个问题》,其中就提到中国古代的“四代”,也就是说,以虞舜这一代为起点。当然,我们还可以对它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我们初步认为,就是尧都平阳,现在已成为信史。实际上,根据目前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我们还可以把时间推进一步,推进到黄帝时期。那么,就有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这个文明史,也就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由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我们谈文明问题,应当以人类的社会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即恩格斯讲的两种生产理论为标准,以农业革命作标准,以工业革命做标准。虞舜是正处在这中间的一个阶段,从黄帝到夏、商、周三代社会,到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黄帝时期基本是发轫期,舜是发展期,它处在这么一个重要的节点上,所以,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具有特殊意义。
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核心内容。大家知道,我们说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作《易传》,大体上我们是说孔子作《六经》。孔子删《诗》、《书》之《书》,过去是说《书》有百篇,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我们今天谈的虞舜“依法治国”,主要是根据《尚书》中《虞夏书》的《舜典》篇中的材料。当然,《虞书》里面还包括其它一些材料,我们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基本材料。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把《舜典》作为最主要的依据,包括《尚书》中其它方面内容,也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探讨,以及成书年代在内,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但是,我们基本上还是以《舜典》作为依据来讨论。在《舜典》里面,记录着舜的名字、品德、选拔考验的经过,以及他的建功立业、巡行、制定历法、任命百官等等。我们常说的虞舜“依法治国”,主要是依据《尧典》《舜典》来展开的。
我们试读《尚书》的《舜典》篇,看看舜是如何依法治国的。实际上来看,舜主要讲的是德治,也讲法、讲刑。其实,古代社会正是将两者并行,相辅相成,是缺一不可的。但是,我们说从舜开始有“明德”,在《尚书》《舜典》篇当中,开头之所以要提拔舜,是因为他“玄德升闻”,就是他可以把自己的德行广泛延伸,深得尧德之道。所以,大家都认为应当选拔他,而《舜典》这段话最后一句,却是“舜让于德”,说明舜的德行非常好。德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他觉得自己的德才不够,我们可以发现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特别强调这个“德”。
紧接着是讲舜提拔以后,“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实际上他是通过任命百官,并通过巡行十二州,完善规范体制。舜帝即位以后,首先是把中央、地方的行政制度规范化。要“依法治国”,首先就得制定一些简单的典章制度,没有典章是无法运行的。所以,我们看《舜典》篇里面就做了介绍,“班瑞于群后”,就是把各个等级制度制定好,然后通过学习规范礼制,这就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依法治国”首先就得有法,没有法就不能治国。之后《尚书》里面的内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总共六条:即典刑、五刑、官刑、教刑、赎刑、贼刑。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我们不做细致考察,很多东西我们没有深入研究,就从我们对中国古代法学的理解和认识,从大体情况看,它基本上构成了中国早期国家最初的一个刑法体系。这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也就是说,舜通过《舜典》篇表现出来的司法体系,或者刑法体系。我们在黄帝时期,颛顼、帝喾、唐尧时期,恐怕找不到更加准确的司法体系或刑法体系,只有从舜开始,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有了一个司法体系或刑法体系,这就值得注意。
我们看到,他们强调“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强调的是慎刑,而且下边提到流放共工、欢兜、窜三苗之类,这中间有些是象征性的服刑,在执行中不要进行某些处罚,就是“慎”的发挥。首先强调德报,其次才是慎刑,从而达到“四罪而天下咸服”的目的,也就是说,慎刑的目的在于德报,把“德”放在主要位置上。所以,我们给它归纳为两点:德化为先,慎法为后。
我们看舜帝和皋陶那些司法官员,特别是对待蛮夷、三苗,强调要“惇德允元”、“惟明克允”。实际上,首先还是强调德化教育,然后才是慎刑。所以,我们看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最后在舜帝评语中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一句,司马迁这句话应该说是对虞舜或者说是对舜的“依法治国”做了一个最确定的肯定。舜是“天下明德”,他是“明德”制法,首先强调的是“明德”,所以,我们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句话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说的“以德治国”,最根本的是从舜帝开始的!所以,我们追根溯源,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中国早期国家刑法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从舜开始的。这是我需要强调的一点。因为从历史地位和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它正好是中国早期国家从发轫期到发展期,从发展期又到鼎盛期,而舜刚好在发展期这个节点上,所以,我们说非常重要。
我们为什么讲周公?其实从虞、夏到商、到西周,在这一段历史历程当中,清华简《保训》里边讲得很清楚,全部讲的是“中”。这个“中”是从虞舜说起,到商代先祖上甲微,再到文王、武王,乃至周公传承,贯穿着“求中”、“得中”、“假中”和“归中”,讲了这样的传承故事。为什么我们讲到西周就要讲周公呢?因为三代社会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鼎盛时期,西周是代表,西周时期的代表是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的思想是对夏、商社会损益的结果,包括对舜帝“依法治国”理念的继承,最终提出“保民”“敬德”,“明德慎罚”,其间正是把虞舜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在这个阶段上,周公制礼作乐,就把这个体系基本完善了,就是说中国古代到了鼎盛时期,就是“明德慎罚”,应该说“依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理念,有了很好的展示。“明德慎罚”应该说是包括了“德”与“法”两方面,所以,从中国早期国家发轫期、发展期到西周的鼎盛时期,经过周公的制礼作乐,然后就把舜的“明德”思想进行了继承,把舜的“德化为先,慎法为后”的思想理念进行了发展。
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历程从发轫期到发展期,再到鼎盛期,中间春秋是开始衰弱,到战国完全礼乐崩坏。孔子强调“仁”,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特别是荀子觉得仅仅修身不够,还要注重“礼”。荀子把中国由“仁”到“礼”的思想大力向前推进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集大成者。
荀子处于战国末期。荀子的两个学生李斯、韩非,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又发展到法家,站在了历史的另一个阶段上。所以,后人说中国两千年来实际上都是受了荀子的影响。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一直继承下来,评价很高。我这次出来开会,首先是到邯郸开了赵文化暨荀子思想研讨会,着重讨论荀子“隆礼重法”问题;然后到延安延川县开了伏羲文化学术研讨会,讨论《易》道问题;然后再到我们这里,讨论舜文化。这些活动串联起来,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必要的联系。
从舜开始讲“明德”,然后到周公讲“明德慎罚”,又到荀子讲“隆礼重法”,是这样一个历程。一般来看,我们中国古代思想有着一个完整体系,怎样认识这个体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隆礼重法”,“明德慎罚”。这些思想有着共同的理念在里面,就是《易》道的思想。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实际上,“礼”也好,“法”也好,它都是一阴一阳。
现在我们强调国学,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冠冕是《周易》,《周易》的精髓是《易》道。《易》道通哲学,《周易》讲太极、八卦,太极有四个含义:第一个含义阴阳独立,不偏不倚;第二个含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负阴抱阳;第三个含义阴阳转换,阴阳互补;第四个含义阴阳无二,阴阳合一。我们从《易》道理念看“依法治国”,或者我们今天强调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边抓法治,边抓德治,德法互补,实际上与阴阳之道是相呼相应,又可以互补,还可以动态转化。
我们今天强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实际上,某个时期可能更加强调的是以德治国,某个时期需要更加强调以法治国。按照《周易》的思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并行不悖的,是相互平等的,是相互转换的。既有平等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有兼顾的一面,还有相互转换的一面。所以,我们应当强调地指出,在《周易》思想的基础下,才能对中国传统思想整体有所认识。
我们讲舜文化,“明德”到“明德慎法”,再到荀子“隆礼重法”,整个思想发展下来,背后的支撑是《周易》思想,而《周易》思想的源泉可能就是伏羲文化。我们看《周易大传》,伏羲“作八卦”。这个演变历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核心部分。所以,我们想通过舜文化与“依法治国”的探讨,探讨舜帝、周公,探讨荀子,根本上就是要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根源,通过“一阴一阳之谓道”,把握中国文化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