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亚丽
我国已故的民俗学家张紫晨曾经说道:“民俗文化为民间舞蹈提供了表现的内容、氛围和环境,而民间舞蹈则是民俗文化有形传承的最好手段。”由此可见,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民间舞蹈实际上就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它以不断流动和变化着的人体肢体动作记录和保存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民间舞蹈故而成为了独具特色民俗文化的活化物。
经研究表明,目前生活在赣南地区的“客家人”曾是历史上为避乱南迁的中原汉人与赣南当地土著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族群“客家族群”,属于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客家人把中原文化带入赣南,逐渐与赣南土著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并渗透到了赣南的诗歌、散文、绘画、歌舞、戏剧等艺术领域之中,赣南采茶歌舞(戏)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和客家地域文化的反映。例如,有着赣南采茶歌舞戏“四大金刚”美誉之一的《上广东》和《卖杂货》等剧目表演,剧中就将“我们江西老表是正派人,你莫动手动脚叻”、“三不嫖、四不赌、鸦片洋烟不沾手”以及“害来害去害自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作为赣南采茶歌舞(戏)表演的文化基点,以此实现对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弘扬,体现出赣南客家人的道德观、人生观、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此外,就赣南采茶舞蹈本身的动作而言,其一招一式、一情一态也蕴含着赣南客家人的思维观念和审美情趣。例如,赣南采茶舞蹈表演中时而出现的“上山”、“下山”、“种茶”、“摘茶”、“制茶”、“卖茶”以及“狗牯撒尿”、“乌龟爬沙”、“牛牯耸肩”、“阿哥挑水乐呵呵”、“茶叶丛中有蜜蜂”、“蜻蜓蝴蝶兰花手”等鲜活而又充满情趣的动态模拟动作与情态模拟动作表演,不仅将赣南独特的地理环境、茶农茶事劳动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也体现出了长期生活在条件艰苦环境之中的赣南客家人那种热爱生活、勤劳勇敢、乐观向上和苦中作乐的精神个性和生命情怀。因此,形成和发展于赣南民间,历经漫长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磨合发展而来的赣南采茶舞蹈自然成为华夏民族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缩影和活化物,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不仅具有着不可磨灭的文化价值,而且值得今人不断学习和发扬。
艺术价值是衡量和体现赣南采茶舞蹈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赣南采茶舞蹈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时至今日,赣南采茶舞蹈中的一招一式、一情一态都凝聚和体现出丰富精湛的表演技艺,赋予赣南采茶舞蹈鲜明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赣南采茶舞蹈“矮子步”表演技艺形态。源于茶农原始“登山步”和“上山必倾、摘茶必矮、挑担肩压”劳作体态的“矮子步”是丑角表演的代表性步伐和体态符号。表演矮子步时,演员完全可以根据人物塑造、内容表达、剧情需要等实际情况来调节双膝“屈蹲”的幅度和大小,从而呈现出“老虎头,鲤鱼腰,双手蛾眉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以及“蛤蟆腿、狗牯尾、贼手贼脚、耸肩撅臀、矮步相随”两种形态绝然不同、艺术效果不同、表演技艺不同的矮子步形态,蕴含着“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照,赋予赣南采茶舞蹈生动风趣、含蓄、诙谐幽默的表演氛围,例如《刘二寻花》中的反丑矮子步表演。
(二)赣南采茶舞蹈“扇子花”表演技艺形态。扇子花表演是赣南采茶舞蹈表演中的一绝,被称为“万能道具”,在表演中既起着渲染表演氛围作用的同时,也可用作模拟动作使用,成为表演中的助情之物。经过历代赣南采茶舞蹈民间艺人的创造性发挥和积累,目前扇子花蕴含着铲、撇、抛、转、翻、甩、杠、耘、按、抓、抖等多达三十余种表演技法,逐渐形成了“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的表演技艺,故而在赣南民间形成了“采茶无扇子,等于吃饭没筷子”的谚语,由此可见扇子花在赣南采茶舞蹈表演中所具有的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赋予赣南采茶舞蹈浓郁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赣南采茶舞蹈“单袖筒”表演技艺形态。“单袖筒”是我国民间舞蹈、戏曲艺术表演中罕见的舞蹈文化现象,其打破了传统的“双袖善舞”的表演形态和审美规范,其表演时呈现出来的“摆动象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象蛇过,龙头又凤尾”的单袖筒表演形态,不仅舞姿潇洒飘逸、楚楚动人,而且可以配合扇子花模拟出诸如“龙头凤尾”等形态各异的、充满幽默诙谐的模拟动作,赋予赣南采茶舞蹈“单袖亦善舞”的表演特色和独特审美个性。归纳起来,目前赣南采茶舞蹈单袖筒的表演技艺主要有“抛”、“甩”、“卷”、“搭”、“缠”、“绕”、“绞”、“拖”、“挥”等几十种传统表演技艺,成为赣南采茶舞蹈塑造形象、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具有文化身份标识的作用。
然而,赣南采茶舞蹈中的“矮子步”、“扇子花”和“单袖筒”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和单独使用的,在表演中,它们三者往往相互结合、密切配合、融为一体、共同促进。例如,赣南采茶传统戏《米童上路》中的“米童”歌舞表演,“米童”巧妙将扇子花中的耘、按、抖,单袖筒中甩、扬、抛、卷、遮、飘和碎步、跷步、掂步、矮步、交叉步互为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段,边歌边舞,一路歌舞前行,将“米童”向往美好爱情生活以及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人物性格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一般来说,舞蹈艺术的和谐价值是经过长期积累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发展而来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既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安定和平衡发展。如果说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赣南采茶舞蹈的基础和发展,那么和谐价值则是其最终的目的。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和谐”就是事物发展运动的善与美的理想存在状态及其表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以及“大同”的和谐社会理想。作为典型人体动作艺术和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赣南采茶舞蹈,它尽管起源于古时赣南茶农的茶事劳作,但它与其它汉民族民间舞蹈一样都是中华农耕传统文化的缩影,饱含着赣南茶农对自然、对生命的本质理解,体现出茶农的生命情感和精神个性。例如,赣南采茶舞蹈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狗牯摆尾”、“猴子洗脸”、“猴子撒尿”、“鲤鱼穿草”、“龙头凤尾”、“蜻蜓点水”、“牛钴耸肩”、“狗牯摆尾”、“鸡公啄米”、“乌龟爬沙”、“挑担茶叶蓬松松”、“阿哥挑水乐呵呵”、“水飘飘”、“乌云盖如”等大量的形态丰富的动态模拟和情态模拟动作的表演,它们的一招一式、一情一态无不体现出赣南茶农天人合一、热爱自然、亲仁万物、童真童趣、乐观向上、诙谐幽默的生命情怀和精神个性。此外,赣南采茶舞蹈表演中最具风格的正丑“矮子步”和反丑“矮子步”,正丑“矮子步”表演时呈现出的“老虎头,鲤鱼腰,双手蛾眉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与反丑“矮子步”表演时呈现出的“蛤蟆腿、狗牯尾、背、贼手贼脚、耸肩撅臀、矮步相随”。这两种决然不同的矮子步表演形态,既赋予赣南采茶舞蹈诙谐幽默的表演个性,同时也将现实生活中的“丑”与“美”、“善”与“恶”形成了鲜明对比,凝聚着赣南人对生命、对社会的本质理解和把握,给人以深思和思想的启迪。正因如此,每当在特定的节日和盛大的庆典活动之时,人们纷纷右手尽情挥舞着彩扇、左手挥洒着单袖筒、脚踏丑中见美的矮子步,在优美悦耳的赣南民歌音乐的伴奏声中跳起赣南采茶舞蹈,不仅可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对社会的安定有序、自然和平同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彰显出无法替代的和谐价值。
总而言之,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和文化磨合发展而来的赣南采茶舞蹈,它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客家文化的形象反映。时至今日,赣南采茶舞蹈在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和谐价值的同时,它还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定的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不愧为中国采茶舞蹈艺术百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山茶花”。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
[4]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国舞蹈志(江西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5]郭磊.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6]曾泽昌,曾庆池.赣南客家采茶戏剧作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7]王敏.江西赣南采茶戏歌舞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