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中学 蒋 洁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适当的学习条件”。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制限制了因材施教。班级授课制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学业基础相差不大,教师上课主要是根据中等程度的学生可接受的能力组织教学。优点是教学效率高,教师备一次课,基本上对所有学生都适用。但缺点是不能够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一个班里的学生基础相差较大时,这种“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学生就比较多,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材施教就难以真正落实。
但对每一位教师来讲,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同时我们也没办法改变学校的工作安排,像我同样教两个班,一文科班一理科班,同时文科班还是学校的比较好的重点班,理科班是学校比较差的平行班,那么我们应如何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不同班级进行授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得不进行分层教学,包括所教的自然班的分层和同一个自然班内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分层。
分层展示就是在生态自主课堂中,在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对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教师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将自己或本组所探究的结果用简洁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快速地检验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
在生态自主课堂中,学生展示时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参与展示的面不广,全班就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每组就是那极个别的活跃分子;不参与展示的学生认为展示不关自己的事,常常在别人展示的时候游离在课堂之外;有少数同学想参与,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展示不出什么东西,被人笑话……这些现象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很差,不用说他们有课堂主人的思想,也别说他们有提高成绩的斗志,就连他们进行课堂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提起。这就很难践行《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思想。因此要在第二轮复习中提升,我们必须要抓住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必须在展示时分层。
根据我们语文复习的进度,高考第二轮备考复习一般在市一模考试之后,是在第一轮全面系统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有重点难点突破的复习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归纳核心考点的解题方法、训练答题速度及正确率,目的只有一个,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拿到他应该拿的分数。
如何让学生突破他自己的重点和难点,拿到他应该拿的分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认为分层展示特别有效,尤其是分层的书面展示。
对于D类学校的农村中学的孩子,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是一点就通,一讲就会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错过一遍就永远不会再错的人。你讲的时候,有的同学听懂了,也记住了,但在做拓展练习的时候又不知道怎么运用,有的同学转过身就不知道你讲了什么,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在你讲的时候就听得很迷糊。对这样的学生,我认为分层的书面展示会让他们更直观,更能进行比较的归纳考点的解题方法。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答案的直观后,他们会明白答到哪个点会得多少分,答到哪个点不能得分。他们在以后的答题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去思考老师在同学展示后所做的总结及注意事项,并有意识地去模仿展示高分同学的答题方法。同时不同层次的展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别人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虽然有时不与参考答案一样,他们也能拿到他应该得的分,这样就鼓励了相当一部分处在后面的学生敢动手答题。
我校这一届学生在高二文理分班时学校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分层,文理各分了两个重点班和四个平行班,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平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处在该班的中等水平。像我教的高三(6)班,学生的水平都比较偏低,学生高考大约就是一个专科的样子。即使这样,本班还是有处在学校较前的学生,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处在学校较后的学生,学生的层次性是现实存在的,是摆在你面前不争事实。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目标,他们班主任在市一模考试之后,有意识地分层安排了座位。同时自己经过将近大半年地与学生相处,也知道学生的能力水平,心底里早就对他们班的学生有了一个分层意识。正因为这些,为我语文课的分层展示提供了可能。
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以班为单位的授课形式,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在接手任何一个班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上课,课后的练习等各种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明白各位学生在班上的层次。虽然某个学生的层次不能告之别人,但你心中要有数,这样就会为你的分层展示提供比较大的便利。这是分层展示的前提。
导学案的设置的层次性在第二轮复习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点的选取,二是素材的选取,三是问题的设置。
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导学导思导测评。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导学案中所引导的问题,他们的思维过程就体现在导学案中,课前老师通过自己对导学案的批改,自然知道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课堂上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展示,他们自然就明白同一个问题谁好谁还有差距。因此,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体现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导学案完成他们应有的知识,通过课堂展示之后,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转化成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第一,知识点的选取要体现层次性。
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让第二轮复习的层次性更加清晰,教师就必须明确每个班第一轮之后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这为第二轮复习突破重点和难点把握了方向。以第二轮诗歌复习为例,这个知识点是我们整个年级都掌握得不太好的地方,因此备课组在第二轮复习时,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四节课,也有相关的配套练习。这四节课如何在我的两个班取得突破,我就根据最近几次考试我所教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取舍,理科较弱平行班重点选取诗歌形象的把握和诗歌写作技巧的辨别,而文科重点班重点选取诗歌写作技巧的辨别和答题的规范。两个班的学生都会在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作答和展示,让他们跳一跳都能摘到他们该摘到的果子。既可以让重点班的学生在这块知识上能有所突破,也可以让理科平行班的学生在这块知识上有所提升。
第二,素材的选取要体现层次性。
明确考点之后,我们就要选取素材(文本),有些文本虽然是考这个知识点,但是学生看几遍都还不明白这篇文章讲了什么,那么这样的文本对于我的理科较弱的平行班就是一个打击。对于本来就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语文上的理科生,我们选取的素材一定要由浅入深,不要一下子就难倒了他们,不然,第二天的课堂就只有你老师一个唱独角戏,学生是很难会参与进来的。因此,课前导学案的素材选取就要体现层次性,这为学生的课堂展示奠定基础。
第三,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
1.问题问法的层次性
在高考的考场上,有的学生明明知道某个考点的内容及具体的答题方法,但是他就是不会做,原因何在?他不知道出题者在考自己什么问题,他没有读懂问题的问法,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同一个知识点的问法要由明到隐的层次性去训练我们的学生,这样在课堂展示的时候,不同层次学生就可以展示不同层次的问题,同时他们还能发现不同层次的问题就是出题者在考我们同一个知识点。以诗歌鉴赏中的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为例,来谈谈分层次的问法对学生课堂展示的作用。
2.思维的层次性
在导学案的设置过程中,要体现思维的层次性。对于某个考点,有的学生就可以拿到满分,有的学生就只能拿一半分,有的学生最多只拿一二分,原因何在,这就体现了出题者在设题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高考第二轮复习,我们一定要按照高考的得分标准对每一位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批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快速的了解,以便上课分层展示的时候能准确快速地找到相应的学生。我班的萧*杰同学一直是班上语文成绩靠后的人,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后,我在改他的阅读导学案时发现他总是我班得分最高的几个人之一,因此,在课堂展示的时候,我就再不能将他作为最低一层的展示人员来展示了,这就是及时了解学情对课堂分层展示提供准确性的体现。像这样的例子还不只一个人,通过开学以来的几个月基础夯实,有不少学生的层次出现了变化,特别是那些思维敏捷的男生,在高考前夕,他们都赶到班上最高的那一层次去了。这就告诉我们,教理科班哪怕是较弱的理科班,学生的层次在一模前后肯定会有很大变化,这就更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及时了解学情,为课堂分层展示提供准确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表扬是人生路上的阳光,是促使青少年进步的兴奋剂,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的阶梯。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教师在评价中也应采用分层评价考核。导学案上的评价尽量具体,每一道题尽量按评分标准给出具体的分数,尽量不要只写“查”字,学生看到自己的分数就知道自己所处的层次,确实做得好的,或有进步的,我们还可以配上文字的评价,鼓励他们更加上进。课堂展示的时候,对同一道题的不同层次的展示,我们也要按不同层次进行评价,千万不要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一个印象,我的得分最低,我去黑板展示就是老师让我去出丑的,这样的课堂评价就很糟糕。因此,我们在课堂评价的时候,可以肯定每一个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如书写工整,作答规范,作答要点齐全等,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你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在座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对比亦能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这样的课堂就能真正达到展示的效果。每天坚持这样去做,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张扬,更有利于优秀生综合能力的发挥、也有利于较低层次学生潜在能力的舒展,最终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争着来展示,这就为分层展示的延续性提供了保证。
第一,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实施。即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课堂的分层展示正是突出学生主体,又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它唤醒每个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每个学生的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最终达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目标。
第二,突出学生个体,促进班级整体。分层展示是为了突出学生个体,让每一个体都能发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斗志,提高他们的能力。每一个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么整个班级就自然就会提高、会发展。这样尖子生冒出来了,多数学生迈大步,后进生自然就不会落伍,那么整个班级整体就优化了。
分层教学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将分层教学进行到底,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