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知用中学 曹路军
班级文化是班级所共同形成的固定的风尚、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射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班级成员。而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情怀的科目,本身就具备构建班级文化的天然优势。将两者结合起来,既为语文教学拓展了空间,也为班级文化的建设寻找到了新的载体及外化形式,可谓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聚集了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这些篇目,既有形象的思维,也有思辨的理性内容,但还是形象性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为班级精神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阅读课,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自然投入、揣摩语言。教师应该珍视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组织学生有感情地美读吟诵,教师也要声情并茂,真诚自然地讲出自己的体验,努力创设情境,追求学生知、情、行的统一结合。
写作课,在审题环节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导学生写作文立意鲜明,符合主流价值观。笔者在作文指导中,就会有意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搜集有关新闻和评论,进行思考、辩论,来挖掘新闻背后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这样一次作文思维训练,不仅让文章充满思辨的气息,又能帮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坚守自己的道德阵地,积累生活智慧。
书写能力的培养对班级文化建设也有促进作用。郭沫若曾在《人民教育》中题词:“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避免这些毛病。”教师除了指导和监督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还可以课外成立书法兴趣小组,结合名人刻苦练字的故事,帮助学生砥砺性格,端正为人处世的态度。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语文课堂中班级的精神文化形成与语文教学是同时进行的,它渗透于语言中,蕴藏在文学内,通过感染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学习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在形象趣味的语言中得到精神的洗礼。这就是感知的力量!这就是语文学科为班级文化建设带来的斑斓色彩!
当前的语文课由于应试观念的根深蒂固,严重脱离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个性发展的需要和潜在能力的发掘,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手段,这必然导致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淡化和文化引导作用的丧失。例如,阅读教学中,由于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差距大,语文实践活动只是重复地进行双基训练,忽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忽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只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而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显得封闭僵化。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彻底改变工具性过强的语文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改革不妨和班级文化结合起来,将语文的学科特色和班级文化融合在一起,探索有语文学科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打造充满“语文味”的班级环境。物质形态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桥梁,高雅的文化场景能给人以情趣的浸润和熏陶。笔者曾经和学生一起布置过班级的“图书角”。在布置的过程中,孩子们用毛笔将 “染墨阁”题在纸上粘贴在书柜的旁边。原来在图书角他们不仅可以相互推荐分享喜欢的文学典籍,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收获写在旁边的专栏里,这样在装扮教室的同时也将课外阅读活动落到了实处。自从有了“染墨阁”,孩子们爱上了读书,爱上了交流,懂得主动维护、美化教室,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形成充满“语文味”的班级制度。制度是行为的准绳,是成功的保证。班级制度的“语文味”,要通过具体的措施来体现。说到语文作业布置,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魏书生的定量作业。何为“定量作业”?就是在某段时期内作业量是固定不变的。魏老师和学生商量好每天的作业是500个字,虽然数量是一定的,但内容是可以自行选择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选择作业形式,可以写生词,抄诗歌,写作文,做读书笔记,整理归纳知识点等都可以。课堂笔记和课堂作业也可以算在笔记的总量中,如果课堂上完成了150字的笔记和作业,那么,课后只需完成350字的作业就可以了。定量作业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毕业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调整字数。一般作业确定了量短期内是不会变的,改变之前要先总结经验。定量作业有第二个特点就是自留作业。魏书生告诉学生,自留作业,首先要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再分析本册课本的体系和重点涉及的知识,梳理知识区分难易点,把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当成作业的重点,习多功自然成。“定量作业”,从自主学习出发,培养了不同层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整体规划,他们一旦了解自己,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作业来达成语文学习目标。这种作业制度施行的时候,一开始,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一旦尝到甜头,很多孩子愿意自发地遵守班级的作业制度。形成充满“语文味”的班级制度文化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来创设。班级制度文化的内容很广泛,而语文的本质在于传播人类先进文化,两者结合的基点应定位在语文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着重点应放在教师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上。
时代在发展,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本身就是班级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教师是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本身就应该是语文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化身。不论是“绿色语文”“本色语文”,还是“语文的人格教育”等等这些语文派别都很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因此,充满“语文味”的班级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指向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发挥其学科优势及本身的人格魅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