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谦,杨治国△,杨延音,杨建英,潘婷立,熊姝淋,易 静
(1.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01331;2.铜梁区巴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402560;3.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400016)
艾滋病(AIDS)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途径传播。截至2011年底,全球共有3 4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布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在新增加的艾滋病感染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约占42%。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在全世界排第14位,青壮年占80%[3-4]。健康教育是防治艾滋病的第一层屏障[5],高职院校学生既是艾滋病宣教的重点人群,又是传播艾滋病知识的重要人群。本文探讨同伴教育长期干预健康教育模式。
1.1 一般资料 以重庆市不同地域3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每个学校每个年级1个班共计43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同伴教育长期干预模式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方案设计 结合需求诊断结果和相关文献,与相关专家讨论,设计、制订针对性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方案。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素材包括宣传手册、录音、录像、宣传画和宣传标语传单等。健康教育模式以同伴教育长期干预模式为主。
1.2.1.1 选拔和培训同伴教育者 在3所学校的学生志愿者中选择同伴教育者共30名,入选条件:自愿、积极、热情,有好的交流技巧包括反应能力、询问、倾听、反馈技巧,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强的领导才能和在同学中有榜样作用等。
1.2.1.2 培训同伴教育者(1)培训内容: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理念;宣教的方法和同伴教育基本技能;艾滋病防治法规和基本知识等。(2)培训方法:讲授宣传册内容;观看教学录像;模拟同伴教育过程;通过趣味游戏、分组讨论、辩论和测评实验等多种模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直到学员准确地掌握相关的知识。(3)培训时间3周,2次/周,直到成员掌握面对面交流技巧,对交谈内容严格保密,熟悉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咨询的基本原则,强调尊重和不评判被调查者的原则。培训结束后对其知识、技能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考核,合格者才能参与。
1.2.2 教育方案实施 培训合格的30名同伴教育者上岗,大约每名同伴教育者对10名大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实验组干预:(1)现场讲座,由同伴教育者讲授艾滋病知识及流行特征;(2)播放艾滋病健康教育视频;(3)发放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册、光盘等;(4)发放安全套并演示其使用方法:(5)安排相关专家现场咨询、答疑。对照组干预由同伴教育者进行一般卫生知识教育的现场讲座。实验组、对照组的干预周期为1个月。对照组首次干预后不再采取任何方式的健康教育和其他干预措施。实验组继续进行为期6个月的同伴教育干预,干预前后均进行问卷调查,以追踪观察长期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整个干预过程采用双盲的方法。
1.2.3 问卷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是根据WHO评估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ABP)问卷[3],在统计分析预调查结果基础上,召开健康教育及流行病学专家参加的问卷设计研讨会,结合学生特点,经反复论证修改而成。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艾滋病传播途径及其预防、安全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知识态度、有关艾滋病知识来源等。各组干预前后调查表内容相同,采用当场发放不记名形式,由参与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调查表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5%确定为有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人工两次录入,对比纠错的方法。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问卷439份,回收有效问卷439份,回收率为100%。其中一年级学生182人(41.46%),二年级学生168人(38.27%),三年级学生89人(20.27%);男202人(45.89%),女237人(54.11%);城市学生266人(60.6%),农村学生173人(39.4%)。
2.2 被调查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情况 对于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达到90%左右,但对艾滋病疾病知识知晓率较低,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在60%~70%,尤其是将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途径误认为可以传播艾滋病。93.5%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
对艾滋病知识认知情况,被调查学生存在年龄差异,2年级学生高于3年级高于1年级学生(秩均值分别为2.56、2.33、1.11),不同年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1、3年级艾滋病知识来源只是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网络,二年级学生则主要来源于报刊、杂志和学校老师,这可能与二年级学生学习任务较重,花费在电视网络的时间相对较少引起。同时对艾滋病知识认知存在生源地差异(P<0.05),城市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2.3 同伴教育长期干预模式效果分析 同伴教育组与对照组调查正确率比较,见表1。同伴教育组与对照组问卷正确率进行配对t检验,实施干预之前,同伴教育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1),干预后即刻(P=0.006)、干预后3个月(P=0.011)、干预后6个月(P<0.05),同伴教育组与对照组问卷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组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高职院校学生艾滋病KAP调查正确率比较(%)
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有一定基础,但不系统和全面,与李学云等的研究一致[6];超过9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知识讲座,说明高职院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艾滋病防治过程正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7],艾滋病防治宣传是一个长期过程,学校肩负着对青少年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8]。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同伴教育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群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人群传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教育的目的[9-10]。本研究在同伴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同伴教育长期干预模式,通过经常性宣传教育和重点宣传教育的有机结合,运用自编宣教资料,对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同伴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不良的行为,主动学习和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同伴教育组与对照组问卷正确率比较,同伴教育组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实施同伴教育长期干预后,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预防艾滋病的态度显著改善,预防艾滋病的行为显著建立。
同伴教育长期干预模式对同伴教育者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其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特点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其核心是交流,目的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对增强大学生艾滋病自我保护意识和避免高危行为具有很好的干预效果,具有灵活,方便,经济和有效等优点,适合推广[11]。
[1]徐洪吕,陆林,贾曼红,等.对大众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国性科学,2012,21(10):48-50.
[2]熊翠欢.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综述[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380-382.
[3]延华.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80%为青壮年[EB/OL].(2001-10-13)[2013-12-22].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11013/class014800014/hwz510225.htm.
[4]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UNAID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AIDS epidemic update(Special Report on HIV Prevention):December 2007[M].Geneva:UNAIDS,2008:12.
[5]周圆,张夏燕,李萌,等.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2014,41(2):135.
[6]李学云,刘小敏,刘莹,等.深圳市福田区高中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3):212-214.
[7]梁芸.桂西地区高等院校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258-259.
[8]罗洁,叶兰香.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6):572-573.
[9]汪鑫,陈波,饶敏,等.在校大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322-1324.
[10]刘宝花,王培玉,吕姿之,等.北京市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23.
[11]蔡雯,何俐.护理专业新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