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受检测意义及饮食指导的临床研究

2015-03-18 01:46黄洁明
重庆医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特异性阳性率抗体

黄洁明,钟 冕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门诊 528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身饮食健康,人们在讲求营养配餐、合理饮食的同时,须知不论所吃的食物本身有多少营养,也要看这种食物对人们身体是否有益。很多食物自身营养价值高或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但部分人群因多方面原因不能很好消化吸收,甚至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没有达到补充营养目的,因不易被察觉,反而导致慢性症状或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偏头痛、哮喘、慢性疲劳综合征、皮肤反应等,这正是渐为人们重视的食物不耐受现象,人群中有高达45.0%的人对某些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婴儿与儿童的发生率比成人要高[1],32.6%~33.4%的不同阶段肥胖患者罹患食物不耐受[2]。本文通过对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食物不耐受检测数据的分析,了解其临床意义并对患者予以饮食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及门诊体检者共110例,其中男49例,女61例,年龄2~76岁,平均46.2岁,有症状或疾病的73例(疾病组),同期无过敏史健康者37例(对照组)。

1.2 方法

1.2.1 检测标准 使用美国Biomerica公司试剂盒,检测人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抽取受检者静脉血2~3 mL,分离血清,采用ELISA半定量检测。检测标准,见表1。

表1 食物不耐受检测分级标准及饮食调节原则

1.2.2 调整原则(1)首先将已知检测出的不耐受食物从食谱中剔除,若不耐受种类少,可直接忌食,种类多则将中、高度敏感食物或含有该食物成分添加剂列为忌食,低敏感食物列为轮替,以达到机体摆脱长期持续的受刺激,使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性反应消失,并逐渐恢复平衡状态;(2)轮替食物间隔5d以上,数月后症状明显改善,该种食物可再次引入食谱;(3)忌食食物重新纳入食谱原则应在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6个月后,按+~+++从低到高纳入,观察患者反应并作记录,若再次出现不适,则该食物或含该成分的食品必须忌食。两种忌食食物重新纳入间隔1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比较 两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P<0.01),见表2。

表2 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总体阳性率

2.2 两组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情况 两组中各种食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耐受情况,其中以鸡蛋、牛奶、虾为最多见,位列前3位,他们在疾病组及对照组中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3、12.51、15.84,均P<0.01);猪肉及大米最少见,见表3。

2.3 性别间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分析 女性阳性例(率)46(75.4%)高于男性16(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P<0.05);且食物不耐受分级为+++的同级女性(26.2%)高于男性(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P<0.01)。

表3 两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情况

2.4 不良反应 所有110例受检者中86例次出现各系统不同症状,如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哮喘、偏头痛、关节痛、失眠等情况,经饮食调节指导后症状减轻、明显改善及消失,有效率达78.2%。

3 讨 论

自从1905年从事环境医学的英国医师Frances Hare博士发现许多疾病包括偏头痛、慢性湿疹等皮肤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痛风、肥胖、哮喘、高血压等发病都与食物有一定关联,当剔除该食物后,症状就会缓解或消失,这就是最早提出食物不耐受的概念。

不良的食物反应可分为两大类,(1)包括免疫介导反应类似的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如嗜酸性食管炎,食物蛋白诱导的结肠炎症和腹腔疾病;(2)指非免疫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也称为食物不耐受,中毒、药物反应、代谢反应、生理、心理或反应与未知的机制,都属于这一类[3]。肠壁直接参与这些不良反应的某些食品,因为它在食物的吸收和在免疫系统的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4]。食物不耐受是复杂的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缓慢由IgG介导,IgG抗体在体内的升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抗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前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或疾病,而且表现隐匿,患者也常无明显的速发型食物过敏史[5]。有学者分析认为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疾病,食物不耐受可与sIgE阳性同时存在,两者由于作用的介质相同,因此症状类似而被误导[6]。患者通常在进食不耐受食物2~24h后出现多系统慢性症状,有时甚至在120h后出现,其中以消化道最为常见(44.0%),其次为皮肤性疾病(16.0%),神经系统疾病(12.0%)。其机制尚未明确阐明,学者多认为机体不能充分消化食物,分子在进入人体后当成有害物质,机体针对这些物质产生特异性IgG,后者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引起所有组织(包括血管)发生炎性反应[7],因表现隐匿,不易受重视。

本研究通过110例入选人员进行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有症状或有疾病人群的IgG抗体不同程度(+~+++)的阳性率高达74.0%,对照组为21.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高者出现临床症状程度较无症状者高。在14种不耐受食物检测中,前3位为鸡蛋、牛奶、虾,均为常见食物,与其他同系列研究结果大致相同[8]。这与此类食物食用的普遍性有关,且高蛋白、海鲜类食品,其蛋白免疫性强,多为配性等电点糖蛋白,可耐受食品加工、加热,能抵抗肠道消化作用[9-10]。另外还发现61例女性中有46例食物不耐受抗体阳性,阳性率达75.4%,远高于男性32.7%,说明女性食物不耐受情况在人群中更普遍,可能与女性机体内分泌调节不同造成独特免疫环境,使其综合免疫反应强于男性有关[11]。

对上述检测出食物不耐受阳性患者,首先进行健康宣教与心理辅导,让其在调整饮食结构之前,对自身何种食物不耐受导致不适感及程度有一了解,评估其健康状况及营养需求,让其慢慢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按表1中的饮食调节原则进行指导及治疗。本研究中有86例次食物不耐受者经以上调节原则及通过制订统一表格电话或回医院复诊等形式回访1年,症状缓解或消失,有效率达78.2%。通过了解食物不耐受现象,判断产生不耐受的食物品种,可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从而制订限制食物计划。采用禁食或少食不耐受食物的方法,避免让不适宜的食物持续损害机体,找到疾病发生的源头,控制疾病的持续发展,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

综上所述,通过检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可判断机体是否因某种或某几种食物的不耐受产生症状或疾病,而对此进行合理科学饮食调节指导,包括轮替或忌食,间隔适当时间后重新纳入食谱等方法,避免让不适宜的食物持续损害机体,控制疾病的持续发展,从而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期间可与临床有关学科如营养科、消化科等协作,及时找出某些疾病的病因。

[1]陈杰,王轶,张剑波,等.14种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1):67-69.

[2]Sentsova TB,Gapparova KM,Grigorian ON,et al.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food intolerance in obese patients[J].Vopr Pitan,2012,81(5):83-87.

[3]Maitre S,Maniu CM,Buss G,et al.Food allergy or food intolerance?[J].Rev Med Suisse,2014,10(426):846-850,852-853.

[4]Palmieri B,Esposito A,Capone S,et al.Food intolerance:reliabi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iagnostic alternative tests[J].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11,57(1 Suppl 1):1-10.

[5]黎明.略谈食物不耐受检测意义[J].四川医学,2010,31(5):675-676.

[6]陈雪珍,李红.食物不耐受的临床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4):906-908.

[7]向年虎,陈永华.略论食物不耐受与人体疾病的相关性[J].亚太传统医药,2008,4(6):23-25.

[8]卞光荣.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总IgG及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7):930-932.

[9]邱大为,祝继华,向瑜,等.体检人群14种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检测[J].重庆医学,2011,40(3):242-243.

[10]陈华,张华,项明洁,等.食物不耐受与人体相关性疾病的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9,24(4):56-58.

[11]Devonshire V,Duquette P,Dwosh E,et al.The immune system and hormones:review and relevance to pregnancy and contraception in women with MS[J].Int M S J,2003,10(2):44-50.

[12]苏清伦,汪洪燕,吴叶荣,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5):472-473.

[13]张玲,王茜.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2381.

猜你喜欢
特异性阳性率抗体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