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2015-03-18 17:22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时宜伟
中国商论 2015年19期
关键词:人口红利产能过剩经济全球化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时宜伟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时宜伟

摘要:企业“走出去”战略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再一次成为社会热点。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微观主体两个角度,分析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得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势在必行,只有“与狼共舞”才能“茁壮成长”。

关键词:走出去 经济全球化 人口红利 产能过剩 国际分工

目前,随着党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也就变得更为重要了。那么企业为何要“走出去”,企业国际化能带来哪些好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 宏观经济形势促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1)经济全球化势头不减,呼唤企业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全球化早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这种现象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深化,时刻影响并改变着世界上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经济全球化的背后,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而诸如大数据分析等崭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交通、物流、通讯等的效率提升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进步,都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

具体来看,2013年全球贸易总额约为378,402亿美元,比十年以前2003年的154,527亿美元,增长了约145%。中国201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43,030亿美元,比2004年的11,546亿美元也增长了将近273%。而2014年也是中国连续第二年在进出口总额上排名世界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些数据表明,经济全球化势头强劲,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正因为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除做好“引进来”工作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只有“走出去”,才能在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蕴含巨大市场潜力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谋求更为丰厚的利润。而企业也正是通过国际化,才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进而参与到更深层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

(2)投资发展周期理论(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简称IDP,1981)。该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根据67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分析得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并具有阶段性。如果用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那么可以将人均GNP不足400美元到人均GNP超过1万美元的区间划分为五个阶段。而从第一阶段到第五阶段,呈现为外国资本流入量相对地先多后少,本国资本流出量相对地先少后多的规律。

从数据上看,201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对外直投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金融类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非金融类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也就是说,2014年我国的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差额仅约为35亿美元,接近资本流入与流出的平衡点。2015年初,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也表示,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这意味着中国一直以来的“双顺差”局面将发生重大转变。而依据上文所谈到的IDP理论,2013年中国的人均GNP就达到了约6800美元,已处于理论描述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几乎转向净流出,而这也恰恰符合了我国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资本净流出既然成为现实,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正是企业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企业国际化经营也就具备了更显著的现实意义。

(3)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退促使企业“走出去”。中国曾拥有的人口红利使企业得益于丰富而廉价的生产要素资源,并使得中国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然而,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发生着改变。从数据上看,2014年我国15~59岁之间的人口数为9.32亿人,比较2010年同年龄段的人口数9.4亿下降约0.85%。而2014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为2.12亿,比2010年的1.78亿上升了19.7%。这说明虽然劳动人口数并非下降很快,但是老年人口数增速显著。中国将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一直以来的人口红利优势也将最终消失。

另据统计,201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制造业平均工资为人民币46,431元,相比2008年的人民币24,404元增加了近91%。私营企业制造业平均工资2013年为人民币32,035元,2008年是人民币16,443元,增幅将近95%。当然,名义工资会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但将通胀数据扣除以后,近几年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也依然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这都说明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逐渐丧失,近年来发达国家工厂更多选址在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也说明了这样的问题。

(4)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逐渐显现出来。2013年底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有着一系列的原因,譬如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造成的粗放型发展、一些产业由于存在暴利而吸引了过多的资本、产业集中度低不利于宏观调控等。

化解产能过剩可以从经济学上的供求关系角度入手。供给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手段进行调节,以抑制过多的无效产出。而企业通过实行“走出去”战略,在学习先进技术以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能够极大地拓展需求,也就是利用国际市场上的潜力来对过剩产能进行消化。从这两方面而言,企业“走出去”也迫在眉睫。

2 “走出去”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上文提到的邓宁教授在研究中还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0)。该理论阐述的是企业要进行国际化,需要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以及区位优势等三个优势条件。具体而言所有权优势是企业应具有包括在管理、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内部化是说上文提到的那些优势应该内化于企业本身而不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区位优势是指企业所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拥有着对企业有利的各方面因素,譬如法律、政策、劳动力资源等的优势。然而,根据这一理论分析中国企业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中国企业并不具有像发达国家企业一样的三大优势,那为什么不具备优势的中国企业也同样需要走出去呢?

在邓宁等人后续的研究中,对该理论又进行了更多的解释(2008)。提出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出去”,有着与“优势利用”相反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优势获取”。就是说通过海外投资并购等实践进行学习和锻炼,获得其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这也恰恰说明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内在动机。

(1) “走出去”有利于企业进行海外研发,促进创新并培育品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研发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意义重大,真正有实力的成功企业,都会在研发上投入大量时间和成本。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利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设计出更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进行海外研发工作,可以准确地分析当地市场需求,并生产出有利于打开当地市场的新产品。另外,海外研发也能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当地优质人力资源、先进技术等,为企业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通过研发得到的新技术,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而生产更加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也能使企业逐渐培育自主品牌,为其更深入地打开国际市场提供支持。

(2) “走出去”有利于企业利用世界上更丰富的能源资源,缓解因国内资源短缺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制约。上文谈到了企业应该通过“走出去”来用好国外优秀的人力资源,获取先进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这里将谈谈如何通过“走出去”用好外部自然资源的问题。

自然资源的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中国企业通过“走出去”,利用好当地能源资源,不仅能实现更多的利润,还能通过开发利用当地资源造福于当地人民,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为未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企业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参与国际能源资源的投资。也正是由于此类投资所涉及金额大、成本回收时间长等因素,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比重较大。而这也常常会被投资对象国当成是政治战略,从而被设置重重障碍。另外中国企业的这些投资也常常会面对各种譬如资源掠夺论、新殖民主义等质疑声音。应该看到以上观点的提出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存在着保护主义等因素。其实一直以来,国企改革并未停止,在逐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也明确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唯一目标。面对种种困难,我国企业应更加注重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营造互利共赢的局面,这样才能通过时间逐步赢得被投资国和国际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3) “走出去”可以使企业通过合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化,将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布局到世界范围内每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以实现更高效率、更高收益。例如上文谈到的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企业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可以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到要素价格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以减轻我国逐渐高涨的生产要素价格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利用海外优势资源进行研发以及解决国内能源资源瓶颈都是企业利用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例子。

企业也正是通过合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提升其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逐渐从低端制造业为主过渡到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使得中国企业生产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彻底改变中国“世界工厂”的形象,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

以上主要探讨了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企业国际化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但在具体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譬如保护主义、经验不足、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与法律问题等。但也只有真正的“与狼共舞”,才能最终成长成为叱咤风云的国际化一流企业,同时在未来助推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中国式”产能过剩:风险与治理[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01-12.

[2] 陈岩,翟瑞瑞.对外投资、转移产能过剩与结构升级[J].广东社会科学,2015(1).

[3] 胡严月.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国际化[J].商场现代化,2012(17).

[4] 阳立高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12).

[5] 陈涛涛等.投资发展路径理论的发展与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2012(5).

[6] 张学敏等.我国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7(a)-113-03

作者简介:时宜伟(1986-),男,吉林辽源人,硕士研究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猜你喜欢
人口红利产能过剩经济全球化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煤炭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分析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