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晓昱,吕维勇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职业道德是各行业职工应该时刻谨记并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在岗职工应具备的基本工作素质和品德。随着我国铁路大提速大发展,铁路行业对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题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详实地了解我校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素养状况,明确铁路行业对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分析总结了企业对我校轨道类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的评价和期望,以此提高我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必要参考。
作为一个道德体系,铁路职业道德是在“人民铁路为人民”这一基本原则的统领下,分为行业规范、部门职业道德规范和具体工作岗位职业道德规范三个层面,而后两个层面因不同的工种和岗位,都有与其工作性质相适应的具体行为准则,所以将行业规范作为整个行业各部门首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为了解目前铁路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课题组根据社会职业道德标准范畴,列出了20 项职业道德条目,具体如表1。
表1 轨道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评价指标
随后,课题组联系我校对口就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的样本主要是郑州铁路局、郑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武汉铁路局、西安铁路局等大型用人单位的基层站段及铁路运输相关行业的用人单位,下发问卷28 份,回收25 份。
根据调查,我们大致了解了铁路行业各部门基本有着统一的职业道德标准,具体到各标准的重视程度,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列出,如图1。在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中,我们也了解到铁路行业对职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八点规范,为“尊客爱货热情周到,遵章守纪保证安全,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注重质量讲究信誉,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廉洁自律秉公办事,爱路护路尽职尽责,率先垂范当好公仆”。以上八个方面的要求概括来说,分别对应了该行业中职业道德范畴的“敬业精神”、“纪律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责任意识”、“创新与学习能力”。
图1 铁路行业职业道德标准调查结果
我们根据铁路行业职业道德标准的调查结果,制作了铁路企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评价和要求的调查问卷。因为该问卷基于“标准调查问卷”的结论数据,所以能够较为准确地反应铁路用人单位的意见。问卷发放28 份,回收有效问卷25 份。
由聘用过我校学生的用人单位回答对我校高职毕业生的满意程度,评价为“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其中“满意”、“很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对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属于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不满意、满意和一般的总人数。聘用过本校轨道类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88%。
根据调查表的数据,我们将铁路企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计算排序如图2。
图2 铁路企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各指标的满意度
由图2 可见,铁路企业满意度较高的前五个方面分别是“服从管理”、“安全意识”、“工作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而不满意的前五个方面则是“责任意识”、“工作态度”、“诚信意识”、“开拓创新”、“团队意识”。
调查发现,在企业招聘面试我校毕业生时,首先考虑的职业素养不是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了哪些与工作相关的“工作能力”,而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敬业精神”。在问到其原因时,大多招聘者表明,工作能力可通过工作实践加以快速提升,而敬业精神则需要学生在校期间乃至上岗后长期培养才得以塑造。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招聘时其次考虑的则是“创新与学习能力”。
调查中,我们向用人企业调查了一个最常见的有关大学毕业生诚信问题,即“在招聘过程中,面对有过违约经历但能力很强的毕业生时,你是否会录用”,超过半数的用人企业表示不会考虑录用曾经有过违约的大学生,这意味着有过违约经历的毕业生将会失去大半的就业机会。
在问到“在提拔管理人员时更看重职工哪些表现”时,用人单位尤其看重职工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不同于我们普遍认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
调查表明,阻碍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主要职业道德素养依次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交际能力”,而影响最小的依次是“工作纪律”、“诚信意识”和“工作能力”,说明高职学生在后几个方面的表现较好。
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校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比较令人满意,但其中也反映了不少问题。用人单位认为优秀的员工应具备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诚实守信、开拓创新、遵纪守法等基本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发现:
(1)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总体状况仍然存在令人担忧并值得警惕之处。择业观和价值观趋向于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难于扎根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创新。
(2)责任与团结的受重视程度已超越技能和文凭。用人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首先希望毕业生能敬业爱岗,扎实地投入到岗位中,传统就业观念注重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貌气质”和“学历文凭”不构成就业壁垒,但超过半数的用人企业不欢迎大学生不守诚信。只有对各自岗位建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工作中注意培养“团队精神”,才具备被提拔的前提条件。
(3)传统的高职教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多数企业反映高职生的总体素质呈下降趋势,逐渐优越的家庭条件造成高职生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日益显现,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好方法和重视度的传统高校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很多企业反映,学生择业时把直接经济收入和未来的个人发展状况作为成功择业的主要标准,说明择业观中存在较大比重的短期“求利”观。而上岗之后,艰苦的一线工作环境也让高职生不适应,在工作责任和工作态度上出现问题,部分学生因不适应环境而打退堂鼓,与单位毁约辞职的情况屡见不鲜,使企业在人员流失问题上很伤脑筋。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重视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为中心,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投入大大超出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投入,从而造成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不匹配的格局。
调查发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再是企业用人首先考虑的因素。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把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放在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等的地位。必须明确“教书”和“育人”一样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改变雷声大雨点小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状况。
(2)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育学时大多是三年,第一年侧重文化基础课,第二年侧重专业知识课,第三年侧重实践实习。在这三年中,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课程和学时屈指可数,教师数量和教师水平都是不足的。为了加强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增加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并做好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计划、实施、监控和考核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学生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在提高他们教学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充分发挥师范榜样效应。
(3)加强校企合作开拓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
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探索中,必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发展现状,加强与用人企业的合作,研究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和企业认可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模式,使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学有具体的切合当代社会实际和市场环境的内容,有实际教学措施,有职业道德素质教学课程,有与专业相关的以职业道德素养为导向的职业道德能力目标。要依据用人企业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建立具体标准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道德素养内容体系,实施道德践行能力的训练。充分与企业互通有无,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培养模式运用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当中。
[1]陈海明.用人单位视角下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维度测评[J].广州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8(96):28.
[2]廖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班的班级管理研究——以东莞塘厦理工学校联想校企合作班为例[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