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行走的强子
岜探秘沙最后的枪手部落
文·图/行走的强子
邑沙小村寨
①村寨的吊脚楼
②肩扛火枪的岜沙汉子
为了保卫家园,男人们成了这里的守护神。常年的与世隔绝,保存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就连小孩们也喜欢在腰间别上一把弯刀。这里是岜沙——中国唯一一个批准个人佩戴枪支的寨子,最后的枪手部落。当都市人在为房子、车子而苦苦奔波时,大山里的这个苗寨依旧在维系着一份宁静的生活,固守着一种淡泊的情调。
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原始神秘的小村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距从江县城7.5公里处,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五个自然寨组成。这是一个纯苗族村寨,全村共5个寨子16个村民组,371户人家住着2061口人,全村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世居于此的苗家人一直保存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
汽车沿着美丽的都柳江一路南下,不知拐了多少道弯,翻了多少座山,我们终于抵达了这个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枪手部落。村寨建在山上,依坡就势搭起富有民族特色的木制杆栏式吊脚楼,从高处望去已经生满绿色青苔的树皮房屋鳞次栉比。远远地遥望村寨,显得那么寂静,那么恬淡,青山绿树间吊脚木楼鳞次栉比,寨角的水碾水车在悠然转动,不时还能听见几声鸡鸣狗吠的声音,让人不禁觉得渐入了陶潜的诗境。
趁着天色还早,我们一行三人决定到寨子里面去参观。我们刚进寨就碰见两位肩扛火枪的岜沙汉子,发现这里的男人虽然个子不高,但个个像清朝武士,头顶挽有发髻,穿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每人身挎腰刀,肩扛火药枪,眸子里都透着自信。让初到此地的我们有种不寒而粟之感。听寨子的人说,由于早期生存环境恶劣,以前他们是用火枪来打猎、保卫家园,枪不离身、刀不离腰。尽管现在山中已少有走兽飞禽可打,也没有了外族的侵略,但男人们还是习惯随身佩枪,顽强地延续着枪手部落的遗风。枪,已成为他们的随身饰物,成了他们特有的文化标签。
行走在岜沙,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大树围绕着整个寨子。后来,村中的老者告诉我们,岜沙是一个敬树的民族,岜沙人爱树敬树由来已久,岜沙人与森林十分亲近,他们任何一个重大节日都与树木有关,都要在树林里举行。他们提倡“与树同乐”。每当寨子里有孩子出生时,父母都会到林中选一棵长势茁壮的小树作为孩子的“生命树”,陪伴孩子成长,并祈祝孩子像树一样成材,一辈子正直做人。等孩子稍大,父母会带孩子来祭拜“消灾树”,求取健康平安。在寨中现在还有一个“树神亭”,据说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爱树如命的岜沙人怀着对领袖的敬仰,请外乡20名小伙儿伐倒了数百年历史的古香樟树,后来将树根奉为能赐人财富健康的树神,供于亭中。
③枪是岜沙汉子的随身饰物
岜沙人认为,他们的日子过得安详宁静,即使离县城那么近也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是得益于祖先选中了这块森林宝地,是有了树神的庇护。在岜沙人心中,每一棵树就好比一个神灵。在岜沙,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树葬,即人死后直接放在树上,直到尸骨化为虚无。不过,现在这种习俗已经被废除。这不仅使我想起曾看到的一句话:“肉身置于闹市,灵魂却追逐于自然。”
在寨子里,到处可见造型独特的木架,密密麻麻地竖立在村间空地或山坡上。一直都在疑惑这是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用的?在寨中遇见的一位大叔解开了我的疑惑。原来这是岜沙从古至今保留的一种物品:禾架。 在岜沙,每当秋收后,家家户户会把从田里、地里收割下来的稻子、玉米扎成朵把,但不挑回家,而是挑到寨门口的这片木架下,一束一束地挂到上面,处处展开了稻谷的栅墙,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映得秋日一片金黄。等到晾干后,就收进禾架边的禾仓,而且这些禾架禾仓从来无人看守,各家各户各取自己粮食,从未发生偷盗纠纷,这约定成俗的淳朴民风令人叹服。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无缘见到这样的景象,或许这也为下一次再来岜沙找到一个借口吧。
①岜沙正在举行一种古老的成人仪式
当我们顺着小路准备往回走时,突然从左侧山坡的密林中传来了一阵悠扬的吹芦笙的声音。我以为是寨子里今天有什么节日,便拉着同伴往左侧的山头走去想一探究竟。来到一片密林,这里有一块坝子,寨中的男女老少都聚集于此,坝子中间几位岜沙汉子吹着欢快的芦笙,向坐在坝子一旁的人打听才知道,原来今天寨子中刚好有孩子满十六岁,在这里举行成人礼。
岜沙有一个习俗,男孩子在十六岁左右,必须举行一种古老的成人仪式,仪式由族中的最有威望的长者用镰刀为其剃头。剃成的头型是头上只留下顶部一小撮头发挽成发髫,四周的则全剃光。留的那绺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这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难怪岜沙人都说自己是蚩尤的后代。成人礼后,寨中人会跳起芦笙舞,鸣枪为孩子祝福。不过现在已经很少举行这样的仪式,大多数时候是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给游客。这样难得的机会被我们遇上,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成人礼结束后,几个岜沙苗女的服饰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们不像通常的苗族姑娘一样穿金带银,身着华丽的服装,反而个个身着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们自己绣制的彩锦,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据说这样的服饰是岜沙一代代传下来的,岜沙苗女用自己的双手,缝制出了适合劳作的特有短裙苗服,岜沙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短裙之乡”。岜沙女子身着的短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她们的祖先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穿上短裙的女人。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人类原本生活的那种状态,早已被时代的巨变和城市的喧闹所替代,但岜沙是个例外。在这里,我感受着他们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欣赏了来自枪手部落狂热奔放的歌舞,真正体会到了岜沙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那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淡然情怀。曾经一直在幻想有一天能走进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有远山、有森林,还有一群热情好客的人们,他们过着恬淡而宁静的生活。在岜沙,我的梦想照进了现实。我想,多年以后,我依然会记得这个大山深处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记得这个沉浸着泥土气息的原始村寨。
(责任编辑/罗晓庆 设计/张籍匀)
②岜沙汉子正在表演一种乐器
【行走TIPS】
西线:从北京乘坐火车(T87次)到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然后在凯里汽车站乘坐大巴到达从江县,行程大约为7个小时,票价50元。全程多为盘山公路,路况较好,沿途经过雷山县和榕江县,周边的众多苗寨和侗寨值得一游。
东线:取道广西三江到达从江,班车大约需要4小时,票价26元,路况不是很好,沿都柳江逆流而行。以前从凯里、榕江方向坐班车到从江会经过岜沙,但从今年开始,榕江方向的班车改走其他公路,所以要先到从江县城,然后在从江大桥桥头处搭乘“三轮摩的”,一人5元,15分钟可到达岜沙。 自驾路线:贵阳-凯里—雷山—榕江—从江,全程共650公里
从贵阳出发后上贵新高速至麻江,然后转凯麻高速到凯里;凯里到从江会途径雷山和榕江,全程为一级公路水泥路面,较为平整,但弯多坡陡,部分路面狭窄,需谨慎驾驶,切记不要超速和弯道超车,转弯时注意观察并鸣笛。
【饮食TIPS】
酸汤鱼由酸汤锅底和鱼两部分组成,酸汤锅底是由红红的番茄汤中外加黄豆芽、少量红枣和香菜组成,鱼有草鱼、黑鱼、鲤鱼、鲶鱼可选,又以鲶鱼刺少肉嫩最为味美。小料有酸汤鱼本料(重辣、中辣、微辣)、香油、麻酱等几种可选。鱼在滚汤中煮一会儿就可以吃了,时间过长肉会老而散;倒是汤中的黄豆芽久煮而不老,反而愈发入味,爽脆可口。
【住宿TIPS】
岜沙村里有两间家庭旅馆,设施简陋,住一晚15元足矣。岜沙用水很不方便,不建议住在村子里,可以晚上回县城住,早上再去。我们推荐县政府后面的县委接待室,标准间60元一晚,有空调和热水。岜沙有客栈提供食宿,住宿一人一晚15到40元,黄金周期间住宿较为紧张,需要提前预订或回到从江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