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以假乱真
一进门就能看见的叫号机、殷勤的大堂经理、穿着制服的保安人员以及LED屏上显示的汇率牌价和存款利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家标准的银行“卖相”。
在南京,一年内至少有两百人像普通顾客一样,相信这是一家正规的银行,并主动“送”上了两亿元存款。
这家“银行”吸引储户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除了给他们同期利率外,每周还贴息百分之二。“存六百万元返给三十二万元,当天就给我了。”这样的发财速度,让人不眼红都不大可能。
可储户们刚美滋滋地数了几周钱,贴息款就不再打进来了。他们遂与“银行”交涉,没曾想不但贴息款没了,连数千万元的本金也拿不出来了。
警方一查,这家“银行”的工商营业执照上写的经营范围是农业信息咨询,与金融类没有任何关系,于是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对其立案侦查。原来,这是一家有模有样的假银行。
其实这以假乱真的做法,与众多的电话诈骗没什么两样,无非是用高额的回报勾起人们追逐暴利的心理,然后看着愿者上钩,落入圈套。
话说回来,这个假银行也真堪称骗子界的职业楷模,据说,五个柜台的职工还煞有介事地穿上了统一的工装。对利益的追逐,就这样激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好在,骗子们这种盯着人性弱点的“创造力”,除了一时的以假乱真,注定难以为继。而天真的顾客们,下次再遇到这样“一本万利”的事儿,不妨先多问问自己。
弄假成真
没有疾驰的运钞车,没有闪着金属光泽的保险箱,也没有装备齐全的安保措施,有的只是一对衣着朴素的夫妻,携带着一百五十万元的假币,心情忐忑。
在广东通往河南的大巴上,这对夫妻的心情比旅途还要颠簸起伏。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广东汕尾,花了六万元就买回了面值一百五十万元的假币,还有给假币“上光”的特殊绿色珠光颜料和工具。
只是这趟旅程刚一结束,二人下车时就被民警当场抓获,一万五千四百三十四张假币悉数被没收。钱还没花出去,人就被逮起来了。他们因运输假币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和十二年,并分别处罚金十万元。
假钱还没来得及真花,夫妻俩已搭上了二十六万的真金白银和难以估价的人生时间成本。
如今,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体验使用假币时的提心吊胆,倒是有了足够的时间在监狱中体会什么叫望眼欲穿。
所谓“弄假成真”,只可惜这对夫妇弄的“假”,没有成为他们期待的“真”。买来的假币没有换来想象中的富足生活,却让真真切切的惩罚结结实实地落到了他们和整个家庭的头上。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
【原载2015年1月28日《中国青年报·新闻眼》】
插图 / 假银行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