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智
新课标指出:创设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常用的一种策略!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上创设“随风潜入夜”的情境,在无痕中消除两者的矛盾,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一、创设情境要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笔者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巧妙地引用了一句俗语,“小脚爱穿大鞋。”问学生:“在家里,我女儿常常爱穿爸爸妈妈的鞋,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学生听了兴奋不已:“是的……”
“穿上爸爸妈妈的鞋子有什么感觉?”我继续追问。
“很大”“很宽松”“很新奇,好像自己长大了”同学们七嘴八舌。
于是,我又问:“那你爸爸妈妈穿你的鞋子吗?”学生都笑了,有的说:“我的鞋太小了,爸爸妈妈根本穿不上。”有的说:“爸爸妈妈的脚比我的脚大好多,如果硬要穿,会把我的鞋撑破的……”
我接着点拨:“你能穿上爸爸妈妈的鞋,但爸爸妈妈为什么穿不上你的鞋?这种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竟包含着怎样的数学知识?相信通过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后大家一定会明白,有所发现。”
反思:如此教学,联系生活水到渠成,学生也兴趣盎然,不仅让抽象的“体积、体积单位”知识与生活形象地衔接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从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的品质。
二、创设情境要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作为一位一线数学教师来说,应立足自己的课堂,着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沟通知识点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出示了一组日常生活中“红—黄—绿”灯的变化,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它们变化的规律。当学生说到它们总是依次变化时,我情不自禁抓住契机补充强调:“它们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做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我们在学习小数时也会遇到。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探究——循环小数,它是否也有这种循环特征呢?……”
反思:这样的导入,由形象具体的事物表象直接转入数字复杂的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较好地处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教学中应该创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着密切关系的数学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地联想,调动起学生内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引领他们突破知识中的难点,创新地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创设情境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不得不说传统数学课堂,教师偏重学生知识技能的锤炼,人文精神的缺乏。尽管有些例题和习题有很明显的人文价值,也被数学教师的为教学而教学,学生的为练习而练习所埋没。但从学生的良好素养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健康情感、优良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一次记忆深刻的数学教学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教学“简单的统计”时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上课伊始,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根据素材进行统计,而是创设“我救治的小鸟伤好以后怎么办?”这样一个贴近生活、引发思考、争辩的话题。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出现了四种想法:(1)把小鸟留在家里比较安全,每天还可以给它喂食;(2)把它送到动物园,让那里的叔叔阿姨照顾它,它还可以跟好多朋友一起玩;(3)让小鸟飞回大自然,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4)把它送给喜欢养鸟的人等。由于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激起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让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把全班同学的意见体现出来吧”教师就这样开始激励学生。
赏析: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有必要去统计,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所以,创设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结合的数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把审美情趣、健康的思想得到挖掘和升华,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得到同步发展。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对我们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效果的形象诠释。我们只有创设合理的情境,直击学生的心声,课堂教学效率才会越来越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