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冉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中日韩 “东亚共同体”构想评析
□任立冉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本文通过对中日韩“东亚共同体”构想的阐述与比较,得出在建立“东亚共同体”过程中,中日韩三国在成员国的范围、构建模式、主导权以及美国的因素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分歧以及东亚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例如中日关系问题、美国与“东亚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东亚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问题、领土争端问题、主导权问题以及成员国的范围。鉴于以上问题,最后提出我国以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原则参与“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充分利用多边合作机制发挥大国作用、培养中国人的东亚“共同体意识”和处理好与日韩的关系等等。
东亚共同体;构建模式;分歧与共识;区域合作
1967年,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联合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20世纪末,以日本为首的“雁行模式”为东亚地区带来了各国彼此高度依存的局面,同时,“东亚模式”作为东亚地区区域合作的雏形开始出现在全球的视野下。从此,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进入到全面的实践阶段,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东亚区域合作带来了新的突破性进展。历次危机的冲击使得东亚地区的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意识到建立区域合作组织以共同抵御外来冲击的必要性。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区域合作进程迅速发展,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也显得更加突出。东亚各国也迫切需要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彼此的合作,促进东亚经济的迅猛发展。
尽管东亚存在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但是各国建构东亚共同体的热情并没有减少。[1]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东亚一体化进程不可阻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在欧洲,北美和拉美等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取得的成就表明,区域合作一体化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更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马达,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大势所趋。其次,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直深深影响着东亚各国,东亚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别是中日韩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有着共同的儒教根基。另外,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了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的第三大经济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额逐年增加,一个相互依赖型的区域内贸易链已经形成。
东亚各个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早已开始。第二届中日韩三国峰会的成功召开表明,中日韩三国愿意在包容、开放和透明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三国之间的区域合作、构建东亚共同体。峰会上三国均表示愿意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增进共识。虽然中日韩在构建东亚共同体上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还存在很多障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65年,日本学者小岛清等人首次提出建立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但是由于美国的反对而改成了太平洋贸易与发展组织。1979年,大平正芳提出了“环太平洋”构想,但是由于亚太合作组织的成立而夭折。“东亚经济集团”的设想在1990年年末由马来西亚领导人马哈蒂尔提出,这一设想试图形成一种东亚地区合作与发展的机制,但由于美国的强烈反对而搁置,但是这一设想为相继提出的各种区域合作构想奠定了思想基础。1991年,东盟提出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但由于美国的反对而束之高阁。1998年,由韩国总统金大中发起并成立的“东亚展望小组”和“东亚研究小组”,就共同推动东亚共同体的概念与行动的方案展开研究。2002年的“10+3”会议上,各国联合提出了“东亚共同体”声明,EAVG和EASG的“东亚共同体”倡议成为共同声明的主要内容。2003年12月,日本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参加了特别首脑会议,并发表了《东京宣言》,会议提出了建设“东亚共同体”的目标,旨在建立富有创造性和活力、有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国际通行规则的组织。[2]2004年,在老挝举行的第八次“10+3”会议发表了《主席声明》,会议上明确表示各国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并决定在2005年底召开首届东亚峰会。2005 年12月,在吉隆坡召开了首届东亚峰会(EAS),讨论了有关成立“东亚共同体”的相关问题。2007年1月,在菲律宾召开第十次“10+3”领导人会议,这次会议在加强东亚地区经贸与金融、文化等方面的战略合作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总之,“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已经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东亚各国不断努力的成果,虽然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也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是各国合作的方向已经凸显,构建“东亚共同体”进程已经开启。
目前,中日韩各国领导人就“东亚共同体”的构建达成了多项共识。但由于各国所处的环境与价值观不同,同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国在对待一些问题上出现了很多分歧,主要集中体现在“东亚共同体”的成员国覆盖范围和实践途径等问题上。虽然分歧在所难免,但是各国在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设想上都试图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为建立效率高的一体化组织而努力着。
2.1中国的“东亚共同体”构想
中国主张东亚合作的进程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各个成员国在向“东亚共同体”最终目标过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例如从“10+3”领导人会议向“东亚峰会”的召开等方面就存在着很多困难,各成员国要在合作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中国的一些学者认为“由于东亚与欧洲情况不同,因此东亚国家实现区域共同体的目标的时间要比欧洲长”,还有的学者认为“东亚的意识形态的差别是建立共同体的阻碍”等等。
中国政府认为,东亚各国在构建“东亚共同体”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现实状况,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国际会议、民间研讨会等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时,中国政府支持东盟在10+3与东亚合作进程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加强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协商,开展开放的、公开透明的合作。
在“东亚共同体”的未来成员国问题上,中国主张以“10+3”框架即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为主要成员来促其发展,在此基础上吸收蒙古和朝鲜等国。而日本“10+1”框架认为成员国中要包括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国政府认为,在吸收成员国的问题上要发挥东盟与中日韩的共同协商作用,坚持互利开放,不断增进对各方的了解与认同,从而能更加务实的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问题。
2.2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
日本是较早提出东亚地区合作设想的国家之一,他们期待建立的是一个扩大化的东亚共同体,即主张除“10+3”机制下的十三个国家外,将印度、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也同时纳为“东亚共同体”的成员。随着自身实力的进一步增长,日本又试图建立起一个自己所主导的东亚地区秩序,成为东亚的霸权国家。[3]日本于2002年所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大体呈现出如下特征。
2.2.1日本倡导“东亚共同体”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而并不是排他性的组织,东亚区域合作要与欧洲和太平洋国家加强经贸往来,特别是与印度的合作。2002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新加坡的政策演讲中提到,要构建一个以东盟十国、日本、中国、韩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核心成员的共同体。日本认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参与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两国连结了东亚共同体和美国,有助于美国在东亚共同体内发挥一定影响力;另一方面,从保持开放和维持普遍价值观方面也对“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2日本提出的“东亚共同体”以日本或日本-东盟关系为核心的经济组织,日本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是一个扩大的共同体,不仅包括东盟十国,而且日本还特别强调吸收新西兰和澳洲参加合作,其中中、日、韩与东盟十国是核心成员。
2.2.3日本提出的东亚共同体不仅是经济合作的组织,而且也要开展安全合作,保证地区的安全稳定。日本提出,通过促进东盟地区论坛(ARF)的发展,把日本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和整个东亚的合作联系起来。
在鸠山由纪夫任日本首相期间,日本政府为了减弱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提出了民主党执政的外交政策,重视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将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放于首要位置。近几年来,日本在推动“东亚共同体”进程的同时,主张中、日、韩三国协同促进东亚地区经济的复苏,优先推动自由贸易上的合作,日本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也是积极态度。但是,纵观几十年来日本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问题的态度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对于东亚地区合作的态度比较积极,试图利用自己在东亚的优势地位主导东亚地区合作,主要包括支持“亚洲货币基金”和马来西亚提出的“东亚经济集团”的倡议,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日本对于东亚地区合作则明显表现出了观望或被动反应的态度。究其原因,日本担心东亚合作变成中国主导的合作,另外日本把对外政策的重点转向了美国,这都影响了“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进程。
2.3韩国的“东亚共同体”构想
在形成“东亚共同体”概念的过程中,韩国做出了积极务实的努力。1998年12月,东亚首脑会议决定采纳金大中总统的建议,由来自各国的的学者专家组成“东亚展望小组”向东盟与中日韩三国会议提出咨询报告。2002年,东亚展望小组正式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会议报告,几乎涵盖了东亚国家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诸多领域问题,倡导各国就以上问题进行中长期合作,为未来东亚合作提供了长远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八项指导原则,即共有认同、经济合作为催化剂、以人为本、开放型、尊重国际规范、以地区意识思考、渐进式机制建设和与全球体系相和谐。在2009年10月的中日韩外长会议上,韩国方面对日方的“东亚共同体”设想表现出了积极态度。[4]
3.1中日关系问题
中日作为东亚最大的两个国家,一衣带水,两国经济利益日益密切相连。中日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共同体发展的方向与深度。近些年来,中日关系受到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竞争等因素的干扰,但是中日两国又必须和平共处下去,因为开展东亚合作离不开中日合作,只有中日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构建和发展“东亚共同体”。在构建东亚共同体过程中,中日两国必须联起手来在地区框架下化解矛盾建立信任关系,实现双赢。东亚各国的文化经济等差异性很大,中日两国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方一直积极推动东亚合作,并且贯彻先易后难的方针,逐步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的合作。很多学者建议中日两国利益可以试图通过东盟国家的作用联系在一起,逐渐破解中日关系的难题。只有中日关系正常化,“东亚共同体”才能有实质性进展。
3.2美国与“东亚共同体”的关系问题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市场,与日本建有安保同盟,和韩国也保持着战略同盟关系,美国在东亚地区合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无论东亚建立何种合作机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干涉。以前日本政府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构想、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圈”构想等都由于美国的介入而被迫搁浅。美国担心东亚合作会降低美国在东亚的号召力,因此美国极大地关注着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进程。因此,建立东亚共同体问题上,东亚各国要处理好美国的东亚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关键性问题,正确处理和美国的关系,否则难以推进东亚合作的进程。近几年来,美国对于东亚地区的合作感到不安。2014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加入“亚投行”的倡议也置之不理。表面上来看,美国政府不反对“东亚共同体”的构想,但是却通过意识形态的植入来抹杀“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众所周知,“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会削弱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是否把美国加入进来是东亚各国必须达成的共识,因此美国是影响东亚合作进程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日本明确表示“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模式将包括美国在内,要认真考虑美国因素。中国坚持狭义的东亚概念,不打算把美国纳入“东亚共同体”,但其他东盟国家以及日本担心中国的主导作用,主张扩大成员国身份,最终形成了未包括美国却纳入其亚太盟国和友邦的“10+3+3”论坛。
3.3“东亚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问题
东亚地域存在着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中日韩对“东亚共同体”的理解有很大争议。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价值观遭到严重质疑。当前对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来说,就存在着如何总结亚洲区域合作的经验与教训,协调好与西方主导的民主人权价值观问题。为了扭转西方价值观对东亚地区价值观的影响,东亚各国有可能形成一种区别于传统但是又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价值观。[5]一旦“东亚共同体”成员国超出了“10+3”的范围,“东亚共同体”的价值观将更加多样、复杂。因此,东亚各国间存在的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使它们难以达到推动区域合作所需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高度同质性。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日本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将其中的“共同”理解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而中国认为“共同”则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整体,协调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文明形态和哲学理念。另外,三国对于构建“东亚共同体”还没有达成共识的目标模式,中日韩关于“东亚共同体”的目标定位模糊,目标的最终确定需要政治协调和外交斡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学者曾经指出,要想建立共同体这一区域组织,组织中人必须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欧共体的成员国在人权以及法制等方面的价值观相同才得以建立。由于东亚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因此很难建立这一区域合作组织。实际上,中国的共同体立场是先建立经济共同体,能够满足东亚各国经济需要的利益共同体,并不是建立政治共同体,建立完全意义上的经济、政治共同体对于东亚国家来说是一种苛求。
3.4历史和领土争端问题
在中日韩的关系中,历史和领土争端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之一。一方面,日本曾一度受右翼思想和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影响,在历史问题上对中国和韩国进行挑衅,引起了两国的强烈不满。而在日本则有舆论曾宣称,是中韩两国有意将历史问题扩大化。而另一方面,日韩两国之间有“独岛”或“竹岛”之争,中日两国有“钓鱼岛”和东海化解问题,并且中日、日韩两国在领土争端方面的紧张局势从未出现缓和现象。由于缺乏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导致中日韩三国彼此之间的领土争端无法通过协商来解决,这是建设过程的一大障碍。从1951年以来,日本各届首相几乎都到过靖国神社,有些是以官方身份,有些是以私人身份参拜。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这也遭到了中国和韩国的强烈谴责,这一行为对于中日韩“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
3.5主导权问题
日本野心很大,一直在争夺东亚共同体的主导权,这是因为一方面因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日本担心中国成为其主导力量。另外东盟受“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引导,担忧中国在东亚地区的重要地位使东盟国家受到威胁,所以东盟也在争夺领导权。目前日本虽然对于中国的敌意似有缓和,但这种缓和更有可能是日本为因对经济危机冲击的短期策略而非长期目标。中国也深刻意识东盟和日本的担忧,因此中国领导人多次在正式场合表示,中国一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与东亚各国开展多领域的经贸合作,与各合作国走共同发展的道路。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和疑虑。但是东亚地区如果继续在构建主导权问题上纠结,那么必将阻碍整个进程的前进步伐,对东亚地区各国的发展都将是有害而无益的。主导国的选择问题是东亚共同体建构过程中是不能回避的,目前中日韩三国存在着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日本提出的由其主导东亚共同体进程。另一种观点是鉴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由中国作为主导国。第三种观点是主张由东盟而不是某个大国或大国轴心来发挥主导作用。实际上,东亚合作的进程一开始是从东盟合作起步的,东盟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东盟推动的共同体与欧共体有很大的区别,欧共体是由最强大的经济体国家组建的,是由经济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但是东亚各国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东盟各国的经济与欧共体国家的经济差距很大。尽管东盟在“10+1”和“10+3”中发挥了很大的主导作用,但是在现实上很难承担主导国的重任。
3.6成员国的范围
2005年的首次东亚峰会上,中日韩三国对于“东亚共同体”的成员国的选择上有很大分歧。由于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和军事影响力,鸠山首相主张东亚共同体不能把美国排除在外。中国认为成员国不能包括中国台湾,但是中国台湾地区是东亚地域潜在的安全冲突地带,如果中国台湾不能加入,那么所谓的东亚安全共同体显然也难以维系。另外由于朝鲜的核开发问题对于是否应该将朝鲜纳入东亚共同体仍无法取得共识。另外,日本试图把澳大利亚,印度和新西兰纳入东亚共同体的成员国范围内,而中国认为成员国应该首先包括“10+3”的国家,在此基础上吸收蒙古和朝鲜。
我国正处在后工业化发展时期,我国经济具备强大的增长动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国家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我国与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对谁都是有利的。当前,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地加以推进:
4.1以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原则参与 “东亚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政府一向主张要本着务实的精神与原则参与到东亚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和信任感,有助于东亚一体化的建设。同时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一个大国,从中国与东盟签订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开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我国要以积极的态度与务实的原则参与到“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中来,为实现东亚地区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4.2充分利用多边合作机制发挥大国作用
一直以来,中国在东亚都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出现。随着东亚共同体进程的启动,中国和东盟在争夺主导权方面并不具有明显优势,日本有可能在美国的支持下获得主动权,使中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国要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多种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利用“10+3”领导人会议、东亚研究小组等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听取各国的意见和建议,平衡各方面的实际利益,承担起协调者的责任。总之,中国应本着互利共赢,稳定繁荣的原则,在中国要充分发挥在各种会议和组织中的大国作用,积极促进东亚多边机制的形成。
4.3培养中国人的东亚“共同体意识”
为了和东亚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增进信任,中国应该主动地探求东亚文化、培育地区共同文化意识。我国可以通过和东亚国家建立文化、经济的交流机制,通过举办多组织、多层次的官民交流、民企交流以及举办东亚文化节等方式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民俗与风情,培养中国人的东亚“共同体认识”。只有东亚各国具备了东亚“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诠释“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发展共同体设想。
4.4处理好和日韩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看,东亚地区能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中日韩之间的关系。在中日韩的关系中,一方面是日本在历史问题的对待上引起了中韩两国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是领土纷争,日韩两国之间有“独岛”或“竹岛”之争,中日两国有“钓鱼岛”和东海化解问题,并且中日、日韩两国在领土争端方面的紧张局势从未出现缓和现象。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也明确表示,两国领土争端无法通过双边谈判解决。鉴于以上事实,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和日韩的关系,没有日韩的积极参与,东亚地区就不可能在区域合作方面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抗衡,没有日韩的参与,东亚也无法实现最终的区域一体化。因此正确处理和日韩的关系是中国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战略选择。
“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已经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东亚各国不断努力的成果,虽然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也面临很多的问题。总的来说,中、日、韩三国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欧盟,近几年由于中日、日韩关系的紧张,也导致中日韩三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停滞不前,中日韩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三国本着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原则,增强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合作,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东亚共同”体进程一定能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仇发华.东亚共同体的主导与中日韩的自身定位[J].当代韩国,2010,(11):22
[2]宋国友.试析日本的东亚地区秩序战略[J].国际论坛,2007,(5):63.
[3]张小明.东亚共同体建设:历史模式与秩序观念[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1).
[4]杨光.东亚共同体与东亚自由贸易区:日本的东亚地区合作构想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12,(3):98.
[5]王勇.东亚共同体:地区与国家的观点[J].外交评论,2005,(8):24.
责任编辑王友海
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5.09.032
F114.4
A
1004-0544(2015)09-0177-05
任立冉(1984—),男,河北沧州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