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文化思索

2015-03-17 16:10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思索货币



货币文化思索

姜丽凡1,2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吉林长春130028)

[摘要]货币和货币经济虽是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但实际上也是重要的文化要件。货币及其代表的财富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也似乎存在着超越其它价值取向的趋势。人的生命情感和个体命运必然遭受冲击,并体现于社会文化效果。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抑或普通民众等虽然目的不同,但都对此无限狂热。货币过去是,也将继续是人类不断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货币;货币文化;货币本质;货币与价值;思索

货币和货币经济虽是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但实际上,货币也是重要的文化要件。人们谈论的是货币、金钱,但透过货币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人及其消费与投资,乃至其生活和价值观。最初货币只作为一般等价物,媒介商品,但随着经济活动的丰富与深化,货币及其代表的财富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也似乎存在超越其它取向的趋势。正如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所言,货币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产生了宏观效应,但更重要的是,它所引发的社会文化主导精神观念的转变和对个体心理气质施加了影响。[1]然而,当货币金钱价值超越其他价值,人的生命情感和个体命运必然遭受冲击,这种货币与价值,货币与人性,货币与体制的碰撞,会体现于社会文化效果,并可以探测和反映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经济活动。

一、关于货币本质的思索

西美尔认为货币制度是树根,而文化就是在树根上开放的花朵。认识越接近树根,就越能揭示出货币制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因此,探求货币本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文化。人们都很熟悉货币,每天用它消费、生产亦或投资。J.K.加尔布雷斯(Galbraith,John Kenneth,1908—2006)如是说,“历史上,货币一直这样困扰着人们:要么很多却不可靠,要么可靠但又稀缺,二者必居其一。”金·哈伯特(M KingHubbert,1903—1989)如是说,“在一万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货问题,而我们每天都碰到它。”货币看似简单,实际上极其复杂,关于货币的本质,目前尚无定论。

(一)西方货币本质论

西方主流的货币本质论为货币金属论和货币名目论。货币金属论认为货币就是贵金属,贵金属的价值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名目论认为货币就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显然货币金属论强调货币的价值尺度和贮藏价值职能,而货币名目论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金属论是货币银本位制和金本位制的产物,然而,随着金本位制乃至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崩溃,其影响也逐渐减弱。相比较而言货币名目论更受青睐,这也符合当前依靠国家信用强制纸币制度的内在需求,没有价值存在的纸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

(二)马克思货币本质论

马克思根据“货币源于商品”之原理,用抽象的逻辑分析和具体的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开了货币产生之谜。[2]

1.抽象的逻辑分析。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只不过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

2.具体的历史分析。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去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

(三)西美尔货币本质论

西美尔分两大部分阐述了货币的本质,一是从那些承载货币存在的实质和意义的条件出发阐释货币,二是从货币对内在世界影响的角度考察“货币的历史现象、货币的观念与结构”,即“对个体命运的链结、对一般文化的影响”。西美尔在其著作《货币哲学》中阐释出一种颇为精辟的货币——文化学说,对货币经济现象及相关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它不仅从社会学角度关注货币经济现象以及文化生活产生的作用,而且显示出建立一套文化哲学、乃至生命形而上学的努力。[3]

(四)中国货币本质论

在我国也不例外,对货币本质的争论亦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经济金融理论,但对其探索与研究也广泛融于各种思想流派中。中国古代关于货币本质的观点多类似于西方的货币金属论,这和金、银作为主要货币是密不可分的。如单旗的子母相权论,“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赈灾民”。其“权轻重”的观点,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再如何尚的反“大钱当两”,“夫泉贝之兴,以估货为本,事存交易,岂假数多。数少则币重,数多则物重,多少虽异,济用不殊。”其“以估货为本”也是指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直到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中国的货币理论也相应出现了创新。但多为反对纸币流通的观点,如苏轼的金属观点,叶适的劣币驱逐良币理论和许衡的纸币论等。

中国近代,学术界对货币的本质展开过热烈的探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其探讨主要围绕着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还是“特殊的或一般的商品”。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此类的讨论慢慢搁置,被其他热点问题所取代。

总体看来,关于货币的本质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交易媒介论,二是价值储藏论。交易媒介论认为货币主要发挥交易媒介职能;价值储藏论认为货币主要职能为价值储藏,它是购买力的暂时栖所。[4]但无论哪种观点,均认为货币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用于通往最终商品的桥梁,而货币本身绝对不等同于最终价值。

二、关于货币与货币文化的思索

通过货币用于交换可以满足人千差万别、林林总总的需求与欲望,因此,占有的货币越多就意味着能交换到的物品越多,由于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谁占有的货币越多,即表明所拥有的商品越多,占有了货币就占有了财富。而且通过纯粹的货币金融交易,货币可以产生并创造更多的货币,也就意味着创造财富比过去更容易。货币之于财富累积的影响均会作用于渴望财富的人的行为和心理层面,自然也会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联,即社会,从而形成特点鲜明的货币文化。货币的权势并不像刀剑和长矛那样锋芒毕露,但其效果却更为持久和长远。

如果将货币本质比作坚固的河床,那么河床之上便是川流不息的河水,然而对于河流,正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此,不同的货币形式,人的货币经济行为和拥有货币的心理暗示,亦或货币价值观均会有所不同,所构建的货币文化亦不同。

(一)物物交换时期

在自然经济中的物物交换中,没有货币或单纯使用普通商品充当货币,物的价值依附于实物中,人的所需和所欲均为实物,均为基本的生存所需。实物货币是最初的货币文化的载体,人类依赖实物货币展开货币交易和社会经济联系,虽然由于缺乏共同的价值标准以及颇为复杂的交换比率,使得最初的这种社会联系少之又少。选择何种实物作为货币体现了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的人文和区域特点,如贝类。在原始社会,人类认为,贝壳的形状很象人类出生的门户,似生命的源泉。因而穿戴贝壳,用其陪葬,希望生命得以延续。[5]中国约在公元两千年前使用贝作为货币,也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也形成了中国鲜明的货币文化,很多与财富有关的汉字,均以“贝”为偏旁,因为贝就是价值,如买(置),卖(真),负、财、贾、赁、贡、资、赐、赏、贩、赊、赡、赌、赋、赎、赚、赔、赢、赛、赠等。

(二)金属货币时期

金属货币本质上仍旧是实物货币,它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担当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高,易于分割,便于携带等特点,但仍然存在机会成本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统称为商品货币,因为它们既可以作为货币使用,也可以作为商品使用。金属的货币化过程缓慢而曲折,除金银外很多金属充当过货币,发展历程也各不相同,这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制度变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明代白银的货币化,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从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官方方予认可。

金属货币早期,经济活动并不发达,还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直到金属铸币的出现,无论金币、银币、铜币等,其材质、形状、面值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使得货币制度得以形成,商品经济得以活跃,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和满足。金属铸币渗透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纸币及电子货币时期

这一时期,包含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它们使得金属即实物真正地从货币中抽离出来,也使得货币逐渐成为一种表征,一种符号,其自身价值远远低于货币价值。现代社会中的货币早已没有什么实物的概念,只是履行交换职能的载体,货币的功能化愈加显著,由于货币几乎可以直接交换任何物品,这就意味着货币似乎即为价值,这也成为货币变为一些人所追求目标的重要原因。人们享受着货币、电子货币、网络金融高效快捷的服务,财富积累的方式已超越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纯粹的货币运作成就了金融业,也成就了为货币癫狂的各色人群。货币本身是时代的进步,是人类的文明,然而,货币是中性的,不带有任何感情,人在货币追求中也逐渐失落了情感,斤斤计较,麻木不仁,毫无乐趣。货币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又可具体表现为货币的材质、形状、文字、价值以及货币制度形成等方面,从而反映出货币的全貌与本质。货币文化串联起自古至今的社会文明、制度变迁,也同样融于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三、关于货币与价值的思索

在当代货币经济中,创造价值的货币开始成为衡量社会经济价值乃至个体价值的标准,并能够客观地、量化地导引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等等。这种货币经济重新组合了社会的各项因素,锻造出可量化的现代生活的价值取向。这种量化的价值取向,使得货币能够度量社会中性质迥异的各色事物,财富、地位、品质等得以量化比较。“一种纯粹数量的价值,对纯粹计算多少的兴趣正在压倒品质的价值,尽管最终只有后者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货币经济最终让货币价值作为唯一有效的价值出现,人们越来越迅速地同事物中那些经济上无法表达的特别意义擦肩而过。对此的报应似乎就是产生了那些沉闷的、十分现代的感受:生活的核心和意义总是一再从我们手边滑落;我们越来越少获得确定无疑的满足,所有的操劳最终毫无价值可言”。[6]

除了货币的金钱价值,社会中还存在其他的价值内涵。然而,在货币经济中,货币、金钱、财富这一价值定义似乎成了人的最为重要的求索,人跟钱更亲了,人与人的情感维系也逐渐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为实现这一价值,人也会脱离其道德底线,进行一系列外表光鲜靓丽的与金钱操作有关的卑鄙行径,这也体现了货币文化,或更为准确地表达为狭隘的金钱文化,正逐渐地吞噬着人的生活的真正意义。

货币一旦从商品交换的手段、工具演变为人生的目的,那么人类社会也将演变为赤裸裸的丛林社会。人们在货币和财富的积累中,使得货币手段上升为目的,这使得人失去了追求其他价值的初衷,而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在货币文化中自省,寻找逐渐迷失的自我。

参考文献:

[1][3]西美尔[德],陈戎女,耿开君译.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6.

[2]曹龙骐.货币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5.

[4]周汉勇.从货币形态演进看货币本质问题[J].世界经济情况,2009,(3).

[5]吴振强.源远流长的货币文化[J].银行家,2003,(3).

[6]西美尔[德],顾仁明译.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8.

[责任编辑:王帅]

Thoughts on Monetary Culture

JIANG Li-fan1,2

(1. Jilin Financ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Changchun 130028, China;

2. Department of Finance,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130028, China)

Abstract:Money and monetary economy is economic problem and phenomenon, but in fact, money is cultural matter as well. Money and wealth become gradually the target of human beings,which seems to exist the trend that it transcends other value orientations. Thus, the emotions of life and individual destiny of human will suffer shock inevitably, and reflect the effect of social culture. Though economists, sociologists, philosophers and ordinary people have different targets, they have infinite enthusiasm for monetary culture. Money was, and it continue to be the theme that is continuously studied on by human.

Key words:money; monetary culture; monetary nature; money and value; thoughts

[作者简介]姜丽凡(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微型金融。

[基金项目]2015年度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50418062FG)

[文章编号]1671-6671(2015)01-0054-04

[收稿日期]2014-12-2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22.9

猜你喜欢
思索货币
传承中医精华 构建中医思维的几点思索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深沉的思索
课前一分钟演讲教学实践思索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