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湘维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从社会环境看“们>每>们”反复变化的原因
肖湘维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摘要:宋元明之间,汉语复数词尾经历了一个“们>每>们”的反复变化。这其中除了语言自身变化的内因外,还有社会历史环境对语言影响的外因。以文化语言学为视角,从民族政策、文人境遇及其心态和人口迁移三个方面来探讨“们>每>们”反复变化的外在因素,揭示社会历史环境对汉语复数词尾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复数词尾;反复变化;外因;文化语言学
在汉语复数词尾的考察中,吕叔湘先生曾提到一个特殊的现象:“宋、元、明之间,同一个词曾经有过‘们’>‘每’>‘们’的反复变化,很不容易解释……”吕先生认为“比较近情的假设是把‘每’和‘们’认为属于不同的方言系统(南方系和北方系)”。[1]但这也不好解释为何复数词尾反复变化的原因。黎新第先生从语言接触和语言自身变异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变化的内部原因,认为金中叶以后,北方系通语的“们”从次轻音演进为真正的轻音并受到西北方言的影响从而异化为“每”,南方系通语因为与北方系通语形成隔绝而没有产生类似变化,但明以后南方系通语的影响力增长从而造成“们”的回归。[3]
黎先生主要从语音变化探究了“们”变化的内因。但同时,语言的起源、形成、发展及使用都紧密依存于社会。“社会与文化对语言来说,不仅是一个存在环境的问题,还渗透到了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各个方面”。[2]宋至明这一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也是导致“们”产生这样变化的重要外因。
一民族政策影响复数词尾“每”的纵横渗透
元代统治时期的民族政策是不平等型的。元代统治阶层对其统治的各民族人民带有不同程度的民族偏见和歧视。元代完全从政治需要出发把全国人民分成从高到低、从贵到贱的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汉人(原金统治下的汉人,即北方汉人)和南人(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即南方汉人)是底层等级。元代统治者在政治、军事、法律等各处对汉人和南人实行多方面的防范和控制,[4]各个等级之间的交流有着不小的限制。黎新第认为,元代北方的由“们”变“每”的内因在于词尾“们”在宋代的中原方言中就已经开始读轻音。也提到从外因而言,这种变化确实与西北方言的浸润密切相关。元代时期,由于政治力量的话语权和对全国各地区交流的严密掌控,西北方言对中原方言的浸润可能首发于统治阶层。而民族不平等政策不利于“每”从统治阶层向其他阶层的扩散。因此,就北方而言,北方系通语中的“每”,很可能并没在广大下层百姓中完全通行。就南方而言,元统一全国后的“南人”是生长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南宋遗民,因为森严的等级制度,南北交流受到限制,导致北方系通语在南方并没有传播得那么快,西北方言的浸润也基本止于长江流域以北,南方系通语几乎与西北方言的影响力相隔绝,因此南人使用的南方系通语中仍然是“们”。
因此,金元时期的民族不平等政策很可能是后来“们”从南方系通语又重新取得全国通用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划分的四个等级之间的交流受到严密控制,影响了“每”在各等级间的纵向渗透;四个等级中“南人”在地理范围上的限制,阻碍了“每”在全国范围内从北方到南方的横向扩展。
二文人境遇及其心态影响复数词尾的书写形式
吕叔湘和黎新第两位先生都提到金元时期可能大致存在南方系和北方系两种方言系统,在北方用“每”的时候南方仍用“们”。但这样还是不太能解释为何元代文献中基本为“每”而“们”只是少数例外。因为如果“们”和“每”是分属南方系通语和北方系通语的,那南方文人进行创作时为何舍弃南方通用的“们”而用北方的“每”呢?①这或许和元代文人的境遇及由此引发的文人心态有关。
自隋唐科举制诞生以来,科举一直是文人入仕为官、改变自身地位最重要的途径。然而元朝的科举政策并不能为这些文人群体提供反对压迫的契机。在元统一中国(1271年)后,科举被罢废,直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才开始恢复。恢复科举制后,在考试制度上,相比于蒙古人和色目人,元政府对汉人和南人的审核要严格很多,汉人和南人想如同前朝一样通过科举走入官场仍然困难重重。当时文人时有“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去来兮,便休提”之感(刘致《山坡羊·燕城述怀》)。但元代文人潜意识里存在着对自己现实身份下贱等级的拒绝,对“科举入仕”的需求不曾放弃。[5]陈高在《感兴诗》中曾感叹“如何穷巷士,埋首书卷间。年年去射箭,临老犹儒冠。”可见当时的文人群体即使面临重重压迫,仍然渴望能通过读书科举来走上仕途,“埋首书卷间”在当时还是大部分文人的生活状态。为了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从而得到重用,文人们会以统治阶级的言行为纲,他们的用语会有向统治阶层靠拢的倾向。北方文人因为“们”本身的语音演变和西北方言的影响,以及向统治阶级用语靠拢的心理,复数词尾改用“每”字自不必说。南人比起北方汉人来说更低一个等级,入仕为官的道路更为艰难,为了在社会等级上取得更好的待遇,他们会容易倾向于选择那些能赢取统治阶级共鸣的词汇或语言风格。这种心理与部分汉族贵族希望被赐蒙古名从而获得统治者信任、加强政治权利的心态是一样的。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字的力量不容忽视(如因为避讳而改变用字等情况)。所以虽然南方文人的口语中仍是“们”字占强势,但为了能体现他们对统治阶级的认同从而获取信任、走上仕途,南方系文人们会选取更具统治阶级色彩的用字。也就是说在南方文人中,复数词尾由“们”变为“每”可能只是书写形式上的,而口语交际中的读音仍然是“们”。不过,这些南方系文人为了求取功名而必然会在不短的时间内生活于北方方言区,很有可能也会自然地受到北方系通语中“们”音变为“每”的影响。
结合第一点原因的讨论,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民族政策造成的文人境遇,导致了文人们在语言使用上向统治阶级靠拢的心态,这种心态也是使得复数词尾由“们”变为“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口迁移影响复数词尾的扩张与隐退
人口迁移影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现代汉语方言的形成基本都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由于政权更迭引发的几次人口迁移也对复数词尾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宋元战争期间,元政府主要进行了三种方式的移民:增兵移民、屯垦移民、增税移民。进行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元政府的前线实力。当时南宋仍然偏安于长江流域以南,强化军事力量这样的移民目的使得元政府不会允许这些人继续南下为南宋增加战斗力人口,因此这些移民的南迁大概也只到长江以北的地区便停止。如屯垦移民主要是向南阳等与宋对峙的边境地方进行移民。而增税移民主要是元政府将边远地区、统治不便的居民徙居到中原地区来,如中统元年,遣发灵州(今宁夏吴忠市范围)一带的百姓到人口稀少的京兆地区(今陕西西安范围)。[6]这些人口迁移的大概方向就是从今中国北部或西北部向南迁移到中原地区,这使得西北方言对原来的中原官话产生不小的影响,西北方言口语常用的复数词尾“每”很可能在这些移民的影响下渐染着原来的中原官话,并最终成为北方系通语中主流的复数词尾。而这些移民的终点又大都限于长江流域以北,因此移民带来的西北方言的影响很难扩散到南方,所以南方系通语中的复数词尾仍然是“们”。
宋末元初的移民是西北方言对原来的中原官话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的语言接触促使元代北方的复数词尾由“们”变成“每”,而元末明初的移民方向则促使了“每”的隐退和“们”的扩张。元末,反压迫的起义接连不断,“汝颖盗起,蔓延南北”(《元史》卷128),这其中有不少从南方起兵的军事力量攻上北方,带来南方系通语中的“们”。明初之后,因为各种原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有过一些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其主要类型有三种:政府组织的屯垦型移民和军防型移民,以及民众的自由迁移。黄淮流域是这一时期人口调整幅度最大的地区,是迁移的重点。黄淮流域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战场,靖难之役后再受创伤,以致“民物凋丧,千里丘墟”(顾炎武《续通考》卷2)。因而明政府所组织的迁移(主要是屯垦型移民)有相当部分集中于这个地区,特别是河北、山东、河南地区。[7]而从自由移民来看,因为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地区,南方人口不断增长,各种资源(如耕地资源等)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灭元后,北方地区有广大的开垦空间,很多在南宋时期从北方迁往南方的百姓有很多选择返回原籍,所以民众自由移民也有不少是从南往北迁移。另外,朱棣迁都北京后,统带大批南方人北上,这其中除了大批南方籍士兵外,也有不少掌握国家文化制度的南方籍文人重臣。这些屯垦型移民、自由移民和北迁士兵促进了南方系通语在普通民众中的扩散,而文人重臣则以官方形式确立了南方系通语的“正统”地位。明初的官方韵书《洪武正韵》的书序中明确交代“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却又保留入声,有全浊声母,但这些都是当时南方系通语的特征。[3]由此南方系通语在明初以后地位迅速上升并成为全国通语,而西北方言影响则逐渐消退,原本北方系通语中的复数词尾“每”便无形中逐渐被淘汰,因此一直留存在南方系通语中的“们”,也就重新一统南、北两系通语了。
四结论
宋、元、明期间复数词尾“们>每>们”的反复变化,既有其内部语音变化的原因,也有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产生这一变化的重要外因:宋末元初的移民状况促进了西北方言对北方系通语的浸润,从而加速了北方系通语中的“们”音变为“每”。元代文人境遇及其心态使得“每”虽然在文献记录中占主要地位,但当时的民族政策阻碍了“每”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通行。元末明初的由南向北的大规模移民则促进了南方系通语中“们”在北方的回归,并一统全国。
注释
①如南人刘时中(元代散曲作家,今江西南昌人)的代表作《端正好·上高监司》中有“这贼每也有难堪处,怎禁他强盗每追逐”“便财主每也怀金鹄立待其亡”“库藏中钞本多,贴库每弊怎除”等句子,其复数词尾都用北方的“每”而不是南方的“们”。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续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48-50.
[2]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2.
[3]黎新第.也说“们—每—们”的反复变化[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1).
[4]杨华双.从法律制度看元朝的民族宗教政策[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5):74-75.
[5]韦德强.元代文人身份焦虑论[J].百色学院学报,2008(1):72-76.
[6]耿占军. 元代人口迁徙和流动浅议[J].唐都学刊,1994(2):36-38.
[7]王跃生.元末明初人口迁移研究[J].人口学刊,1988(5):55-59.
Class No.:H1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Causes of the Repeatedly Changing of Plural Suffix Men-Mei-Men 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nvironment
Xiao Xiangwe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y, the plural suffix has experienced a repeatedly changing: from Men andMei to Men in Chinese . There ar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the change. The internal cause is the change of the voice and the external cause is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histor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national policy, scholars and their mentality ,th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 the paper revealed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s impact on Chinese plural suffix.
Key words:plural suffix; repeated change; external cause; cultural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2-0152-3
作者简介:肖湘维,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