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及其时代价值

2015-03-17 20:20马育秀
关键词:新闻出版恩格斯马克思

马育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也是杰出的宣传大师。他们不仅在《莱茵报》、《前进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等报刊有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且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等经典著作中,对新闻出版的功能、使命、本质、艺术均有过较为深刻的论述。这些经典时至今日,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对当下我国新闻出版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闻事业就是力量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质活动和物质生产,它是人们意识到同他人交往的必要性而采取的共同自觉行动。在世界交往形成之前,由于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之间难以达成一定的价值共识,新闻舆论的力量也不非常明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最伟大的发明”印刷术的问世,新闻出版实现了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革命性转变,并成为“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恩格斯也认为,这个时代完全属于社会舆论,尽管拿破仑的道德品质有许多值得指摘的地方,但他关于“新闻事业就是力量”的论断,却具有罕见的洞察力。

“新闻事业就是力量”,因为新闻是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如果把新闻出版仅仅看作一种行业,那么这种行业的价值远大于其它技术类行业,因为只有解放了人的头脑,手与脚的解放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有意义的解放。新闻出版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观念世界的媒介物。报刊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社会舆论的货币而流通的,并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恩格斯在《不来梅通讯》通讯中,也提到不来梅的书商是十分精明的,因为只要能拉两三个有才能的文学家来办杂志,就能对北德意志文化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影响。

新闻出版不是一种被动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联系,而是一种主动的精神输出过程。它把感性世界的客观转换成主观世界的知性和理性,并以此来指导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认识在新闻出版平台上交流、碰撞、融合,进而形成一定体系化的社会价值文化,反过来又对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社会价值观的走向。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改变旧中国“一靠枪杆子,二靠笔杆子。”笔杆子指的就是新闻宣传的力量,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毛泽东都非常重视报纸宣传的作用,他不仅亲自指导办报,还常常亲自组织文章,亲自组织宣传报道。

当今时代,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民传播时代”。一个很小的事件,经过新媒体舆论的渲染,随时都有可能引起“一呼百应”的效果。韩寒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喂”字,就被转发5 500多次、评论11 000 条。有“微博女王”之称的姚晨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量已达4 379 万。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也比以前有了更强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如发生在2009年的沈阳小贩夏俊峰刺死城管一案,尽管证人证言都不能证实城管有殴打夏俊峰行为,而且夏俊峰也造成了城管两死一伤的严重恶果。但许多网民在关注这起恶性事件时,还是先入为主地将夏俊峰称之“英雄”,并努力证明他的“正当防卫”。而两个受难城管,即便死后,依旧被“千夫所指”,两个家庭的相关信息亦被公开遭网民讨伐。这样一种舆论倾向无疑对城管文明执法将造成极大舆论压力,也刺激了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围观。

面对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和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我们不仅要继续高度重视传统媒体的建设,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改造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整合都市类媒体,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而且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微博客、论坛等新兴领域,都要去占领,以网络正面舆论,促进人们网络精神生活的正常化。

二、社会的捍卫者和人民的喉舌

新闻出版有双重属性:一是信息传播属性,二是意识形态属性。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往往刻意强调新闻出版的信息传播属性,认为新闻出版只是社会“公共舆论机构”、“社会公器”,而竭力掩盖乃至否定其阶级性、党派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具有各种各样色彩和深刻矛盾的舆论定会找到相应的报刊”[2]。在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新闻出版总是要充当某个阶级、某个政党的耳目和喉舌。资产阶级新闻出版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同资产阶级相比,工人阶级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及不同的道德原则,自然其新闻出版也有着不同的话语和使命。无产阶级阶级的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的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3]。

作为社会的捍卫者和人民的喉舌,“人民报刊”要承担两方面的基本责任。一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当时的普鲁士制度是颠倒了的世界,要前进,就必须丢下这个世界的基础,建立自由人类的秩序来取代旧的行将死去的制度。为此,人民报刊要有勇气为人民说话,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一回事,要把保护公民权益不受官员侵害当做自己的首要职责,要敢于亮剑,不怕同各种敌对势力发生冲突和斗争”。二是要公开表达人民群众的日常情感和思想,“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4]352。如果新闻出版只是政府的传声筒,是长官意识的玩物,那就必然会失去了人民的信任,而且其生存和发展也很容易陷入困境。

从根本上来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共产党宣言》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之基、血脉之本、力量之源,党所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使命观的基础上,较早地将新闻学中的党性与文学上的人民性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947年1月11日的《新华日报》指出:“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华日报的最高度的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斗争,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格局错综复杂。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甚嚣尘上,因民族、宗教、主权而派生出来的意识形态斗争也从未停止。如2014年发生的香港“占中”运动,就打着民主和民意的幌子,与《香港基本法》和人大决定所确定的普选方式进行对抗,意图实现让那些不爱港不爱国的人执掌香港行政长官职位的目的。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新闻使命观,就要把党性和人民性结合起来,站稳政治立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乱象毫不含糊、敢于亮剑。新闻出版工作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这里的“强”,第一位是指政治上要可靠,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对红色地带,要牢牢守住,决不能丢了;对黑色地带,要勇于进入,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对灰色地带,要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这里的“强”,也指业务能力的“强”。新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新闻工作者一定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增强思想、内容、形式、传播创新的本领,致力于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导向正则方向明,新闻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群体要关注,新生的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特殊群体的需求也要关注。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将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新闻出版工作的动力源泉,新闻出版业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

三、真实地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回答,新闻出版也要注重于回答时代的“问题”。只有抓住了现实的、群众的问题,才能反映时代的呼声,反映群众的心声。真实性正是新闻反映“问题”的生命。然而,这一众所周知的原理,却常常被人当作儿戏,甚至以“新闻自由”的名义肆意践踏其真实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实性和纯洁性是报刊的本质要求。在他们的视野里,“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是区分“好报刊”与“坏报刊”的标准。探索真理的最好方式在于“按照事物的本质特征去对待各种事物”[4]111。之所以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因为在唯物主义者看来,思维和意识无论看起来多么超感觉,但事实上都是人脑的产物,只有可以感知的物质与世界才是现实的。质言之,新闻出版的本源来自于现实世界,只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离开了现实生活,新闻出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客观公正的真实性怎样才能实现呢?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任何一个记者、一个新闻机构都只能反映一部分真实,这是必然现象。但只要新闻工作者把“刊载真正的新闻、真实的报道”作为自身职业的基本要求,历史的整体的真实一定会得到呈现。尽管在报道的初期只是单个的观点,但一系列单个的材料组织起来,就会组成为一个整体。换言之,报刊通过分工能够一步一步地掌握事实的真相。新闻出版的倾向性同真实性、客观性一样,都是其固有属性。但这种倾向性必须与事件的客观真实性为前提和条件,而不应是人们附加于新闻出版的东西。不真实的思想必然会造成不真实的事实,即制造谎言相反。完全立足于事实,以事实为根据而作出的判断和结论,也必然是事实的。现代社会关系不停地变动,新闻传播比马拉邮车时代不知道要快多少倍,以致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来形容它。在这样情况下,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本质,就必须牢牢把握新闻出版的时效性,“除非必要,一分钟也不能多耽搁……它们搁得越久,就越失掉现实性,因为甚至对那些为了永世长存而写的多数作品来说,发挥其最大影响和最强时效,也是有一定时限的。”[5]532

真实性、客观性问题是新闻出版理论与实践是否相符的问题,也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当前,有的新闻工作者妄自菲薄,总觉得中国什么都不好,别人什么都好,而看不到美国也存在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看不见美国言论自由背后的“棱镜门事件”;有的受愈演愈烈的新闻竞争影响,公然炮制新闻,以此来吸引眼球。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本质观,要求新闻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本着对人民、对新闻源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客观就是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好的要报道,不好的也要报道。真实就是不夸大、不缩小,不遮蔽、不隐瞒,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全面就是要反映整体面貌,分清主流支流,以事实说话,增强公信力。习近平在谈到典型示范效应也特别强调,一定要保证实事求是,“保证典型真实可靠、可敬可亲,使典型让人信得过、看得懂、学得到”[6]。只有坚持牢记“真实性”这一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唯意志论的出现,杜绝随意杜撰、编造虚假新闻现象的出现,真正树立新闻出版业的社会公信力。

四、引起读者足够的兴趣

马克思恩格斯也非常重视新闻工作的艺术性,强调要能够引起读者足够的兴趣。新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能否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是新闻出版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新莱茵报》创刊号上,马克思特别用黑体字强调,最近一定能满足读者在这方面的一切要求。

新闻出版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必须把握好四个基本要素:第一,根据刊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写作方式。为了吸引《新闻报》的读者,马克思再三强调要先给他寄几号《新闻报》,而且必须立刻寄来,因为出版内容要根据报纸本身的特点来确定[7]。第二,文字要通俗易懂,能够引人入胜。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报刊一定要有生气,不要办得干巴巴的,让人觉得像是梦中写出来的一样。马克思本人在实践中就是注意文风的典范。恩格斯就认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写得:“简洁有力而又那样尖锐鲜明”[8]。第三,有技巧地选择和组织事实,会说“新闻故事”。马克思在《给〈太阳报〉编辑德纳的信》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了他的三个女儿无故遭受法国警察搜查、盘诘、监视的情况。信发出后,他在给燕妮·马克思的信中肯定地说:“他必定会在他的《太阳报》上刊登这封信。这类东西正好合美国人的口味”[9]。第四,根据宣传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宣传媒介。马克思认为,报纸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每日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而杂志显然就没有这些好处,但它也有自身的优点,即能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了解各种媒介的特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普芬德就因为对媒介选择的忽视而受到过马克思的批评,“声明完全适合于周刊,因为周刊今天登的东西,明天就会随着时间的急流而消逝。可是登在小册子上却会引起过分的注意。”[5]519

当前,新闻出版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马克思新闻艺术观仍有着现实的方法论指导意义。现代新闻传播媒介方式日益多样,报刊、杂志、影视、书籍、网络等覆盖面广,但又风格各异,传播效果不尽相同。尤其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发展势头强劲,对青年一代的成长有着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影响力。对这些媒介的现象及其传播特点,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加以认真研究、适当选择。在新闻宣传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居高临下、空洞说教;有的语言生硬、形式刻板;有的形式上轰轰烈烈,实效性不强。对于这些现象,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努力改进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等,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新闻工作者在讲述中国梦时,要力戒概念化、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而要深入群众、深入现实,善于用中国语言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可知可感的中国故事,让受众产生审美的快感,进而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结束语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我们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出版“功能、使命、本质、艺术”的论述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纵深体系。“新闻事业就是力量”是新闻出版固有的内在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为不同的阶级和群体所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新闻观形成的前提。作为“社会的捍卫者和人民的喉舌”,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无产阶级的立场而赋予新闻出版业的神圣使命。新闻出版业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实地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果违背新闻真实性,新闻出版的公信力和形象就要大打折扣。新闻出版不仅要说真话,还要注意说话的艺术性,能够引起读者足够的兴趣,惟其如此,才能说得让人动心,让人们真正发现自然的、生活的、心灵的美。因此,在新形势下,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新闻观为指导,决不是强调和坚持某一两个观点,而应该完整系统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新闻工作的实践之中。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6]习近平.习近平强调: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2013-8-20)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ldhd/2013-08/20/content_2470599.htm.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85.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