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型公民的学习力角度建设学习型社会

2015-03-17 18:04侯明亮朱义
关键词:学习态度学习型公民

侯明亮,朱义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从学习型公民的学习力角度建设学习型社会

侯明亮,朱义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拟从学习型社会的微观主体学习型公民的角度来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学习型公民的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行动能力、创新能力五个要素,并从学习型公民、学校、政府、社会四个角度提出制约学习力要素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因素,并相应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建议,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来建设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公民;学习力;学习型社会

一 学习型公民的学习力构成要素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兴起和信息化、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高速增长,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时代的要求,学习化的社会已经到来。

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学习型社会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组织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学习和保持创新的活力。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学习型公民是最基本的微观主体,是学习型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从微观主体角度看,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培养学习型公民。一个学习型公民的综合素质表现在其学习力上。由于学习力本身的复杂性,在不同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文献中对其内涵的界定有所不同,本文认为学习力是在学习活动中起作用的一种动态能力系统,是在心理结构和身心能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而表现出来的学习品性,反映了学习主体的基础性文化素质。[1]学习力决定了学习主体的竞争力,对个人如此,对组织如此,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从构成要素的角度来看,学习力包括学习者的动力、意向、价值、信仰、态度、经验、能力、效率、行为等内容,本文将学习型公民的学习力要素概括为五大类,分别是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行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五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型公民的学习力综合体。

学习动力是学习过程的起点,说明的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体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态度体现了学习过程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学习能力决定了学习主体的学习效率与能够取得的学习成果;行动能力是学习过程在实践上的延伸;创新能力是学习成果的应用,是学习力的最高层次。学习主体是否有高水平的学习力,完全取决于其是否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积极的态度、充足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学习力是五个要素的集合,只有同时具备了五要素,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学习力。有了学习的动力,只是具备了努力的目标;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不过是有了学习过程的保障;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是可以获得较多的理论知识;而行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以其他学习力要素为基础。只有将五要素合而为一,才能真正地拥有学习力。

从学习力的五个构成要素可以看出,学习力有几个重要特征:

第一,自觉性。学习是学习型公民自身从事进行的,是学习主体自主、自愿地去学习,学习过程的精神状态、意志和态度,都由学习主体掌握。

第二,能动性。学习主体对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式地学习,转化成自身的能力,同时学以致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检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是为了创新,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三,全面性。学习力的发展是包括了人的思想、心理、情感、素养、能力、行为的综合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为目标的。[2]

第四,综合性。学习力的五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联系整体,是促使学习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变革、自我超越的综合一体的构成要素。

二 学习力要素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1.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指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包括学习需要、学习目标、学习压力、学习兴趣、好奇心等。学习动力是学习力中最具有激情的一种能力,没有高水平的学习动力,就不会具备高水平的学习力。

对于学习型公民而言,学习动力决定了其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学习动力决定了学习主体是否会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激励学习主体乐于实践和勇于实践,并取得创新的成果。具有积极和旺盛的学习动力,学习主体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喜欢学习,也更易获得学习成果。

学习动力的直接表现是学习目标。有研究表明,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把它付诸行动的人,比没有目标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而学习主体如果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他就会停止学习,生活就会变成求生而不是探索,最后就会丧失竞争力。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认清个体需要什么并且找出动机是很重要的。但是明确学习动力和寻找学习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寻找目标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动力和目标应尽早确定。

制约学习主体形成学习动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学习主体的内部,缺乏学习动力是由于学习主体缺乏寻找目标的能力或丧失了寻找目标的意愿,但是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对学习主体的学习动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学习是为了应付父母、应付考试和应付教师,或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这样的学习动力是比较低级的。这些来自学习主体外部的消极因素不是在帮助学习主体明确自己的积极的学习目标,而只是注重其学习的过程。

2.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学习态度由对学习的认识、情感和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包括认真、勤奋、坚持、正视错误、反思自我等,它是学习过程的保持因素。

在学习力的诸要素中,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习能力的提升。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坚持、勤奋等对提高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学习是终身要进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态度的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是自始至终的。此外,学习主体对行动的态度和对创新的态度也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状态和学习力的发展水平。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是终身学习的过程。面对激烈的竞争现实,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具有持续不断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用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应对和适应变化。不能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不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在学习型社会中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阻碍学习主体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因素包括:第一,学习主体自身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第二,学校教育中侧重应试教育,注重学习成果而忽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第三,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不足,缺乏对学习态度的引导等;第四,社会中的不良思想和现象,如功利主义、学习无用论、二代现象等对学习态度起到消极的作用。

3.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并用所接受的信息和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计算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是产生学习力的智力基础。

在学习力的诸要素中,学习能力决定了学习主体的学习效率和能够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能力的提高会与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性循环,学习能力为行动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成为创新能力的源泉。学习能力包含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具备了学习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的知识就形成了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巧,就形成了执行能力;将学习成果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就形成了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要求学习主体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因为,对于个体,竞争的优势就在于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更好更多。

在现实经济中,制约学习型公民学习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学习能力不足,与学习主体缺乏信心、缺乏毅力、缺乏训练有一定关系,也与学习主体的天赋有关系,但是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提高。

第二,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场所。具有了学习能力,公民就可以在离开学校的情况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当前学校的功能还侧重于传授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显得不足。这可能是由于学校缺乏相关的教育观念,也可能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教育手段,这是亟需改变的。

第三,政府在提高公民的学习能力上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力量引导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分布,缩减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提供并完善提高学习能力的物质基础,规范相关法律制度等。政府参与程度的降低将为学习能力的提高带来消极的影响。

第四,社会公平竞争的环境。学习能力体现了学习主体的竞争力,如果社会评价是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则可以激励个体提高学习能力,如果社会评价的标准是非学习能力因素,则会抑制学习能力的发展。

4.行动能力。

行动能力是指将学习的知识和成果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在学习力的要素中属于实践性的要素。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

习”。①行动能力是对所掌握知识的应用,是以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为基础的,并且反过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实践行动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新。

知是行的指导,行是检验知的标准,知行合一,才能使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许多人在知行观的问题上是“知难行难”,或者是“知易行难”,或者是“知难行易”,实际上知是不易的,行也是困难的,但只要勇于求知和实践,知和行也是容易的。行动能力是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到的知识和理论要乐于实践,勇于实践。完整的学习过程不仅限于书本之上、课堂之中,而且还要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知行合一的能力,把“书外学习”与“书内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才可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快乐和成就感。

行动能力差是大多数学习主体的通病,是学习型公民需要克服的一个难点。行动能力薄弱既有学习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学习者自身的原因,如懒惰、畏难、自满、缺乏实践意识等。

第二,学校教育中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缺少实践环节或实践环节较弱,这样导致学习主体形成惯性,在离开学校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不重视实践,学习成了业余爱好和消遣。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学习甚至丧失了作用,成了无用的东西。

第三,政府错误的示范效应和惰政。如政府部门政令和行为不能统一,或朝令夕改,或有令不行,不及时纠正,必然会造成消极的示范效应。如果政府行为存在错误的示范引导,学习主体必然会发生实践偏差。

第四,社会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抑制作用。如果社会文化中充满言行不一的现象,个体也会受到影响,也就难以要求个体知行合一。如果社会文化鼓励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解决问题,学习者必然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社会寻租方面,这时不仅不利于学习者的实践,更有害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学习也丧失了意义。学习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而竞争力却不是来自于学习,这将对学习造成抑制作用。

5.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创新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最能反映学习型公民学习力水平的要素。

创新能力以其他能力为基础,是学习力要素中最高的层次,并能对其他要素形成反馈,反映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学习过程的完成。

知识的本性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至今不断积累的知识财富。成为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主体,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学习者如果不会用创新思维来进行独立思考,不具有创新能力的话,不管具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也只是在模仿和抄袭。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与普通人才的分界线。作为学习型公民,创新也是不断努力和奋斗的过程,也是追求完满人生的过程。

社会不缺乏创新的热情,却可能存在缺乏创新的动力和阻碍创新的机制。具体来说制约公民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型公民创新意识、创新观念的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可能来自于个体的原因,也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受到传统文化中保守主义或是中庸之道的影响,学习主体将会缺乏创新的精神,导致因循守旧,创新力不足。

第二,应试教育导致缺乏创新能力。学校教育中被动而缺乏自主地使学生接受知识,或在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学习,无法扩展自己的见识,导致学习过程中仅仅是训练了记忆和理解等部分能力,而创新能力不足。

第三,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可以继续改善。政府能对创新形成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鼓励创新的制度、提供创新的物质基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社会创新自由程度上。如知识产权保护法、专利法等法规的缺失或执行力不足,或形同虚设,起不到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作用,事实上会形成对创新的负激励,创新的正外部性得不到补偿,从而抑制了创新过程。

第四,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创新的一个变量。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缺乏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或缺乏对创新进行公正评估的保障,以及创新和学术研究中的不健康氛围,都会对创新形成抑制作用。

三 通过提高学习力要素水平来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对策与建议

1.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习力的首要因素,是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不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就永远不会具有积极的学习动力,也就难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第一,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是每个公民自己自觉的事,而不是被动地执行来自于外部的学习规划。“为什么学习”是第一位要解决的问题,动力来自学习主体的内心才更有持久力,也更有效果。学习动力会形成学习主体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学习的时候,学习就成了有趣的或者重要的事。学习的目标应是高尚的,是赋予自己的生命和时间以应有的价值。没有人生目标就容易出现成绩低下、不良习惯、消极心态等一系列问题。每个学习主体都必须自己去发现动力,给自己制定一个远大的积极而有挑战性的目标,克服自卑、畏惧等消极的心态,坚决地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目标会激发更加主动的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更易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快乐。

第二,学校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方式,首要关注的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树立学习的目标,培养主动学习的精

神。学校不仅要赋予学生知识、技能和思维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对未知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以及危机意识,在正确的引导下,才能使学习主体具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欲望。

第三,现代社会存在大量的竞争,充分竞争的社会充满压力,要求学习主体必须要敏锐地察觉出环境发展所构成的威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竞争的压力中调动所有的潜能,才会有所收获。政府要营造良性竞争、有序竞争的社会环境,由政府担当公正的裁判,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若是干预过多,或过于追求自身的利益,则学习主体必然倾向于寻租,这时学习也将丧失意义。

第四,学习动力会具体化为学习主体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可以通过学习主体的投入获得相应的成就。成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不是通过金钱、权力等因素获得的。所以社会应为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就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鼓励引导正能量的学习,抑制负能量学习的倾向,使学习主体对学习充满信心。

2.学习态度。

每个人身上都有无穷无尽的潜能,然而能够开发出多少,除了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习主体如何认识自我、战胜自我的态度转变。

第一,学习型公民要积极地培养自己端正的学习态度,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意识到学习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树立学习的信心,克服心理定势,就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将潜能发挥出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捷径,包括勤奋、坚持、善于观察、善于质疑、学会自学、有效地管理自我等。

第二,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态度、教学的方式与教学的过程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引导作用。

第三,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创造平等的学习条件,营造公平的环境。当学习态度与外部环境保持一致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对学习环境产生不良态度时,则会回避学习环境并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第四,社会风气对学习态度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的品德、价值观念等正处于形成过程中,他们既容易接受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容易接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风气影响对学习的正确认识,甚至扭曲了少数人的心灵,受此影响,学习态度因而变得消极,因此要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氛围与环境。

3.学习能力。

在学习型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成为高效能的学习者。高效的学习能力可以靠自己的天赋和磨练,也可以通过外部的训练与培养来获得。

第一,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学习能力,只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具有发掘自我潜能的意识与信心,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勤奋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就会找到自己擅长的能力,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只要能发掘出自身的潜能,人人都可以创造出学习的奇迹。

第二,学校的作用是提供最好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如果想获得成功,则在终身学习中都要坚持运用和拓展这些方法。学校应逐步转变教育的方式,学校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应是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人们怎样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为将来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可以成为衡量一个政府执政水平的标准。政府应注重培育鼓励学习的氛围,培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观念和机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如类似于美国的《终身学习法》,打破教育资源的区域限制,强化职称与贡献相匹配制度,规范培训机构,建立完善的公共学习场所,创建新型学习服务机构,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改善知识传播的技术条件,通过远程教育、互联网缩短地域之间或学习个体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3]

第四,营造以学习能力作为标准评价个体竞争力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机制、体制等社会的各方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学习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雇主、父母、教师应意识到个体的学习成绩只是反映了学校学习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部分能力,并不能代表学习主体的全部能力,一个人的综合学习能力才是竞争力的基础。[4]

4.行动能力。

学习是“知”的过程,也是“行”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型公民似乎“知”更容易,因为“知”就是“学习”,而“行”的能力较差,出现了“知”“行”脱节。

提高学习的行动能力,首先要从学习主体的行动意识做起,培养知行合一的习惯,通过自我学习和教育,克服各种不利于行动能力的人性弱点。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加强课程实践与应用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机会,培养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行动能力的基础。

第三,政府要树立知行合一的典范,上行才能下效。政府部门的行动必须与其宗旨、职责、政策相一致,不能出现“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等类似的知行偏差。规范制度,减少制度篱笆和制度障碍,创造有利于实践行动的环境,让学习主体获得法律允许的最大自由,拓宽学习型公民的实践疆域。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建立激励机制来鼓励公民的实践精神等。

第四,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不断减少社会不正之风,改善社会风气,树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鼓励公民的成功与成就是来自于其自身的竞争力,营造鼓励积极实践的社会文化环境。

5.创新能力。

不管是对于个人、组织还是国家,创新能力决定了其本质的竞争力。现代社会是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抑制创新必然会导致落后。在知识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创新的需求更加强烈,所以应对创新加以引导,鼓励创新是必然之路。

第一,个体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和天赋资源的开发,形成创新动力所必需的内在因素。创新首先要培养个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其次是思维创新,打破思维的惯常定式,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和独创性;学习主体还可以通过培养勤奋、好奇心、顽强的意志、积极实践等品质来提高个体的创新技能。

第二,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方式需要进行逐步调整。传统教育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但却抑制了创新能力。在学习型社会中,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公民的学习意识与态度,是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技能,是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终极知识”。离开校园只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不是学习过程的完成和终结,学校所学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地应用和创新,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需重新定位,教育的方式需重新选择,教育的效果也需重新评估。

第三,通过政府的引导,从上到下,建立有效的机制,对学习主体的创新给予激励和支持。如激发学习型公民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提出新见解,对其创新及时提供反馈,鼓励学习型公民的冒险精神,允许错误和失败,并对创新失败予以兜底。完善创新的物质条件,如博物馆、图书馆、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互联网等。完善法律环境,如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使公民乐于创新,得益于创新。创新是内生的,自身具有不断演进和扩张的趋势,减少政府干预,营造鼓励创新的自由氛围,创新就会快速地生长。

第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建立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对抑制创新、窃取创新成果的行为给予压制,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保证创新评估的公正和客观,抑制以次充好,以劣汰优等投机行为,鼓励真正而富有意义的创新。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创新活动来刺激创新等。

四 结论

当今世界,信息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社会,人才是动态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学习力下降,或停止学习,人才也会变为庸才。只有不断提高学习力,这样的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所以,人才竞争的背后隐藏着学习力的竞争。为了保持人才的竞争力,一定要有强大的学习力作为支撑,学习力才是竞争力之源。本文认为,成功的学习和强大的竞争力是正确动机、积极态度、高效学习、丰富实践和不断创新的集合。

本文的另外一个结论是,学习是学习型公民个体的事,但外部环境对学习也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基本上由政府或各种类型的组织主导,侧重于从学习主体外部进行引导来建设学习型社会,可称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凯恩斯主义”,但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过分注重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管理,而不注重微观个体的激励效应。本文从微观与宏观并重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主体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在学习力五要素上的配合与保障,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建设学习型社会将会更有效。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1]陈维维,杨欢.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2):42-43.

[2]朱敏,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 57-60.

[3]朱孔来,李俊杰.国内外对学习型社会研究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93-96.

[4]冯留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几点思考[J].求实,2004(9):53-55.

[5](美)柯比.学习力[M].金粒,编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

Constructing the Learning-typ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earning Power of the Citizen

Hou Mingliang,Zhu Yi
(Longy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Longyan,Fujian 364012,China)

Constructing a learning-typ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earning-typeCitizen.The learning power of a citizen include five factors.The paper discussed the factors that con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arning-typ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society,citizen and school.The paper suppo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arning-type society should be mad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 policy and the micro policy.

learning-type citizen;learning power;learning-type society

C919:G40-052

A

1672-6758(2015)05-0058-5

(责任编辑:郑英玲)

侯明亮,硕士,讲师,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朱义,硕士,讲师,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福建省教育厅B类项目赞助“福建省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编号:JB13252S)。

Class No.:C919:G40-052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学习型公民
论公民美育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