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乡试“调帘”溯源考

2015-03-17 14:21田建阳
关键词:乡试清代科举

清代乡试“调帘”溯源考

田建阳

(暨南大学 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630)

摘要:清代中后期,乡试同考官主要从州县官中选用,对于这种临时性的职务,清人称之为“调帘”。“帘”成了贡院的别称,其和贡院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调帘”之所以能在清中后期逐渐具有历史影响力,也和同考官的择取人群固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试以贡院和乡试同考官的发展为线索,解析“调帘”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清代;科举;乡试;调帘

作者简介:田建阳,在读硕士,暨南大学古籍文化研究所2012级。研究方向:明清历史文献。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2-0038-3

中图分类号:K203

清代乡试考官的任用除了正副主考由朝廷直接任命以外,内外帘官多从进士出身的州县官或候补官员中选用。调帘一语在清代中后期开始出现,是指清代乡试期间县官被选入贡院,为乡试考生服务,经监临遴选,被分作内外帘官。调帘制的发展和成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备的一个侧影,其中融合了地方贡院的统一化和乡试考官任用的制度化这两条脉络。贡院场所从临时到固定,建制从各地不一到全国一致,这个过程产生了贡院内部严格的区域之分,考生、考官内部有着既定的活动范围。与之相关联的是考官选用的固定性,乡试考官的任用到清代中后期从本省县官内选用。贡院内部的区域划分有了内外帘之别,考官选用的制度化与之结合有了“调帘”之称。本文拟以贡院和乡试考官选用为论述基点,从而梳理出清代乡试调帘制度发展的源流轨迹。

一贡院制度的完善

贡院最早设立于唐代,“开元二十四年,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1]这时的贡院只是为省试而设,是以礼部贡院的名义出现,唐时参加省试的考生出自生徒和乡贡,尤其是贡举考生,并没有像明清时的乡试遴选时的严格考试,相应地,地方考试地点也就没有固定化,贡院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下移的过程。北宋前期,贡院的职能仍未有大的变化,只是为了防止作弊事件的发生,贡院中的“帘”在宋仁宗时开始出现。

宝元二年十一月壬辰,诏:“礼部贡院,自今省试举人,设帘都堂中间,而施帷幕两边,令内外不相窥见。点检试卷官及吏人,非给使毋得辄至堂上。其诗、赋、论题,并以注疏所解揭示之,不许上请。或题义有疑当请者,仍不得附近帘前。”[2]

这时的帘只是作为一种防止作弊的临时手段,并没有形成定制,而且考官也并没有因此区分为帘内外官,只能说这是贡院内部以帘划分区域的萌芽,而不能说帘内外官从这时开始出现。而且这种以实际的帘幕为区域界线和南宋乃至以后的区分贡院帘内外的的划分方式有着理论上的区别,后代的“帘”的概念是实际帘幕的衍化,是考官对贡院的别称和入闱以后根据考官分职不同在贡院内部划定的活动范围。

南宋孝宗时期,帘内外官的说法在史籍中出现,“(隆兴)四年,罢同文馆试。又命省试帘外官同姓异姓亲若门客,亦依帘内官避亲法,牒送别院”,[3]这说明从北宋以来“入帘”这个概念特指考官入闱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在考官内部分职以帘为区分这种形式也逐渐清晰,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区分只是帘内外官,还是把思维的重点放在了“帘”这个概念上,与明朝的内外帘官相比在思维重点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而且,南宋的帘内外官,依然是在省试中出现,解试考官没有帘内外的区分。

南宋李焘《贡院记》记载:“国朝贡举,率循唐旧,间命他官知贡举……而贡院犹取具临时。”南宋绍兴年间,礼部贡院正式建立。南宋时期,各地方州郡普遍建立贡院。[4]明朝的科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宋朝的科举制度。明代贡院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从南到北,全国各地的贡院在建筑风格上整齐划一,传递出科举考试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二是确立了贡院内部的三重进制,按照明政府对科举考试考官及科举考试场官的要求,形成了考生、内帘官和外帘官的严格活动区域和生活居住空间。[4]明代贡院真正实现了建制统一性,考务官和考政官的区分在贡院区域的划分上得到了体现,帘内区属考政官、帘外区属考务官的制度已经成熟,而且明代贡院内部区域的划定方法延续了明清两朝。

关于清代贡院,商衍鎏所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有着详细的论述,现摘录如下:

各省乡试皆在省城举行,于城内东南方建立贡院,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贡院大门外为东、西辕门,大门分中、左、右三门。……。进大门后为龙门,门内又平列四门,盖取虞书闢四门之义。直进为至公堂,……,堂为监临、外帘官办事之地。至公堂东西两旁为监临、提调、监试各堂,并各有院落,外帘各官之宿室在焉。至公堂后有飞虹桥,渡桥为内帘门。[5]

清代的贡院建制大致若此,内外帘连接为飞虹桥,外帘之地止于飞虹桥外,从北宋延递的“帘”的概念经过历代叠加的发展,在清代贡院统一化的建制上得到了落实。

二解试、乡试考官的选用

从实际帘幕出现,它的意义就在于划定范围,把不同职能的考官限定在一定的区域,不能使其相互交通,从而减少科考中的作弊现象。考官分帘内外官在南宋时随着贡院制度的发展而逐渐制度化。省一级贡举考官的选用与贡院的发展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也有着另一条清晰发展的脉络。宋代的解试考官在北宋真宗之后,本州府通判为监试官,有出身的现任幕职州县官为考试官,但不许差州县,以免影响政务。[6]到了南宋时期:

诸路解试官,故事,皆自转运司选差,率以本州通判监试,本路见任或待阙官充考试官。乾道六年四月丙午,始命诸州试官皆隔一郡差,以绝请托之弊。[7]

南宋时地方待阙官可以充任考官,这是与北宋相比发生的一点变化。在两宋解试考官的选用上,本州通判具有主考官的性质,其他考官也在本州地方官中选用,孝宗时有了考试官隔郡选用的变化。总之,两宋中央不对解试的主考官有直接任命,通判为监试成了一种常规,其他考试官在地方县官中选用,隔郡选用的办法在清代的乡试考官选用中也有类似的体现。

明代乡试考官的选用整体来说没有形成一种常制。《明史·选举志》载:初制,两京乡试,主考皆用翰林。而各省考官,先期于儒官、儒士内聘明经公正者为之,故有不在朝列累秉文衡者。[8]明初两京乡试的考官由中央任命,其它省份的考官由布政司聘请。“景泰三年,令布、按二司会同巡按御史公同推保,见任教官,年五十以下,三十以上,平日精通文学,持身廉谨者,聘充考官”,[9]终明一代,考官的选用皆有布政司和巡按御史的参与,教官是充任乡试考官的重要群体。不过教官充任同考官的比例是在不断减少的,“至万历十一年,昭定科场事宜。……,而同考官亦多用甲科,教职仅取一二而已。盖自嘉靖二十五年,从给事中万虞愷言,各省乡试精聘教官,不足则聘外省推官、知县以益之”,[8]说明地方县官在明中后期也有了充任同考官的事例。

明代各省的主考官,“嘉靖朝断续实行过各省乡试由京官任主考之制,但就地方乡试的整个情况看,则至少在嘉靖以前,主考官并不是由京官来担任,京官任主考官一是地方乡试在嘉、万以后,二是南北两京用京官主考”。[10]

由上可见,明代除两京外,各省乡试主考官的选用经历了一个地方聘用到中央任命的过程,各省同考官主要由教官充任,到了明中后期推官和县官也逐渐参与到乡试考官中来。不过,在贡院内部,明代的帘内外官的分职已经相当完备和成熟。

凡入场官员,洪武十七年定。一提调官,在内,应天府官一员,在外布政司官一员;监试官,在内监察御史二员,在外按察司官二员;供给官,在内应天府官一员,在外府官一员;收掌试卷官一员,弥封官一员,誊录官一员,书写于府州县生员人吏内选用;对读官四员,受卷官二员,以上皆选居官清慎者充之。巡绰、监门、搜检怀挟官四员,在内从都督府委官,在外从守御官委官。考试官及帘内、帘外官许各将不识字从人一名。[9]帘内、帘外官有了明确的概念,而且内外帘官有了明确的规定,“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8]内外帘区域也有了职责划分,“科场旧例,分帘内外,以革绝交通之弊,自帘以内,考试官主之;自帘以外,监试官主之,而提调官则兼总内外焉,然惟蒞其事耳,而取人刻文皆不得预”。[11]

清廷对乡试考务人员职位设置基本继承了明代的制度,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把“乡试之考官”作为专节论述,已很详细,在其论述中,清代各省考官为主考官与同考官,由京钦命简放者曰主考,专主衡文。雍正之后,顺天主考用一二品大员。各省乡试每省主考二人,正副各一。各省同考官由监临考选,初用本省科甲属官及邻省甲科推官、知县,或乡科教官,雍正时停用本省现任知县,专用邻省在籍之进士、举人文行素优者考选,接界三百里者,不得咨送。乾隆元年丙辰,乃复专用本省服官之科甲州县。[5]被调入帘的官员也有一定的区分,雍正元年规定“监临试以时义一篇,其文理优长者入内帘房考,荒疏者供外场执事”。[12]

随着同考官择取人群的固定化,每逢秋闱,被调的州县官员对这种制度化的临时性职务逐步有了习俗化的界定,州县官的选用在乾隆时固定下来以后,这种临时性职务逐渐有了专门的名称,清人对“调帘”的定义是:各官除以本职例充者①外,其余自内监试府以讫内外帘官,皆以甲、乙榜出身之同通州县充任,无论实缺候补均可,谓之“调帘”。[13]“调帘”一词在官方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嘉庆时期,嘉庆二十四年二月丁丑“著通谕各省督抚严行查察,如有州县调帘,不知防检,及士子巧于钻营交通舞弊者,一经查出,立即严参重惩,以肃功令”,[14]这说明在同考官的择取群体在乾隆时逐渐固定以后,这种制度对州县官的影响是有一个时间度的,这也是“调帘”这个名称从无到有,逐渐公知的过程。

至道光以后,“调帘”一词在清官员的日记和信札中大量出现,如清文字学家王筠在“致许印林书“中写道:去年接眷属,而儿妇病,并儿子不成行。又调帘,遂入不敷出,秋冬当再接儿子也。[15]清代诗人郑子尹的年谱中记有:“凤翔郑士范,字冶亭,本科以印江县知县调帘,充同考官。”[16]此类记述不胜枚举,足见在清中后期,“调帘”一词的应用已经成熟化了,对此民间还有一些调侃之语,现录下,作文章解颐语:

每秋试,外省实缺官,多派分校,庖代者五日京兆,率多勇往;而调帘者每畏缩不前。麒玉符都统有句云:“捧檄官如鱼赴壑,入帘人是鸟投罗。”可为解颐。[17]

三结语

清代乡试考官调帘制度是贡院和乡试考官选用制度化两种发展线索结合的产物。在根本意义上讲,内外帘官制度是乡试考官制度成熟化的表现,为防止科场作弊的出现,考官内部的分工在北宋以隔帘的形式出现,考政官和考务官的区分以帘内外官的概念在南宋固定下来。制度成熟是以细致化的程度来表现的,明代乡试考官的责任区分在贡院的统一建制上有了外化的直接体现,出现了法律层面的内帘和外帘区域,并且帘内外官的分工更加细化,但对乡试同考官的择用终明一朝都没有固定的对象群体。清代在继承明代科举制度的前提下,对乡试同考官的择取群体固定化,主要以进士出身的地方县官或候补官为主,这样就出现了“调帘”这种提法,一个概念或制度只有长时间对固定的人群有一定影响,那么,历史才会对这种概念或制度有所记忆。

考官的选用的制度化也在清代中后期固定下来,并对下层县级官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这种制度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述方式,从清代调帘制中不难剥离出科举制度形成以来不断发展变化的印迹。

注释

①“各官除以本职例充者”,如总督例为监临,布政使为提调司,按察使为监试司等。

参考文献

[1][唐]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世界书局,1991:56.

[2][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988.

[3][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3633.

[4]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2:101,139.

[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三联书店,1958:54-55,70.

[6]杨智磊,王兴亚.中国考试管理制度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290.

[7][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263.

[8][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98,1699,1695.

[9][明]李东阳.大明会典[M].苏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1989:1230,1231.

[10]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2:107.

[11][明]张萱.西园闻见录,续修四库全书 史部 第116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2.

[12][清]法式善.槐厅载笔,续修四库全书 史部 第1178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2.

[13][清]周询.芙蓉话旧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42.

[14]王炜.《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74.

[15][清]王筠.清诒堂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7:149.

[16][民国]凌惕安.郑子尹年谱[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67.

[17][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M].长沙:岳麓书社,1985:252.

On the Origin of “Diaolian” of Provincial Entry Examin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in China

Tian Jianyang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0,China)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the associate examiner of provincial entry examination was selected from the officers of various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and such temporary positions were called “Diaolian”in Chinese. “Lian” became another name of the examination hall,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amination hall. Due to the selection of associate examiner was immobilized, “Diaolian” gradually gained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origin of “Diaolian” ,which would be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amination hall and associate examiner.

Key words:the Qing Dynasty; provincial entry examination; Imperial Examination; diaolian

Class No.:K20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乡试清代科举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