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视阈下的河北省高等教育革新之路

2015-03-17 11:53何辉利
关键词:河北省京津冀协同

何辉利

(华北理工大学 人文法律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京津冀在环保、教育等诸多领域开展协作并共同发展。国家层面设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拟实施京石走廊地带协同发展工程,以正定新区为突破共建产学研体系等重大京津冀在高等教育领域协同发展的措施。对河北省高等教育而言,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好自己的高等教育比较优势,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努力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水平,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是河北省不得不面临和思考的课题。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京津冀高等教育的诉求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前提下,要扎实推进并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就要依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共赢及京津冀区域一体原则,从京津冀各自比较优势分析出发,立足于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借力京津冀城市群建设,通过重点优化京津冀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并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尽快开辟一条科学的京津冀可持续协同发展的路子。

在当今知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无疑是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知识生产与创新、传播与整合的基地。高等教育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强大的社会生产力。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与产业经济、科技文化的融合并且与其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进而使得高等教育在区域合作中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求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城市分工协作、京津冀市场一体化等,同时也必然要求京津冀在高等教育领域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要求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战略要求京津冀重点加强创新、文化、教育等的跨区域合作交流,促进共建与共享,通过建立区域竞合发展的良性格局,从而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力。再者,区域高等教育层面的合作,必将直接影响到京津冀区域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和水平,并通过人才传递进而影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和经济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力推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

目前,高等教育集聚区已发展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充分有效利用京津冀区域内智力资源密集的比较优势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区域内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占全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1/10以上、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和高水平大学数量居全国之首,研究生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5、博士研究生规模占全国1/4强、拥有科研院所和居全国之首的高端人才质量优势[1],这些统计数据阐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具有国内其他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不可比拟的集群优势,此优势激发出来必将发挥更大的辐射与带动力,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更多更优的科技、智力和人力资本,使得高等教育合作成为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中的重大智力引擎。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难得的跨越式发展机会。

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下对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审视

(一)国家相关规划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可见,要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全方位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而且高等教育理应也有能力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进而成为推动科教强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就是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区域高等教育合作[2]。据此规划,京津冀高等教育应相互开放,进行教育合作,进而内涵式发展。同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京津冀高等教育领域协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必须有利于推进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必须能很好地实现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环境等的协调发展。在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的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背景趋势下京津冀要把高等教育的开放与互通作为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分析

据统计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格局如下,京津冀区域下辖市包含区县共45个,高等院校总共252所,其中87所分布在北京、55所在天津和110所在河北。平均每市(区县)有6所,但实际上地图中呈现出高校是“X”形分布,即北京、天津为一线与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为一线交叉分布。高校最为集中的两个地区是河北石家庄市和北京海淀区,其高校数量占京津冀区域高校总数的28%。且三地教育层次与类型分布也过于集中。北京、天津主要集中93所本科院校,占本科院校总数的65%;河北聚集58所专科高校,占专科院校总数的59%[3]。北京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地,天津紧随其后,河北不但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等教育资源不到北京、天津两地的一半。河北在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中明显处于低谷地带。虽然北京拥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但北京却面临着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地资源稀缺、能源依赖性强等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且伴随着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拓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部分疏解与部分产业的转移,高校的孵化器、科技园、研究院等机构需要寻找新的物理空间;天津也有水资源相对短缺、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等制约因素,同样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河北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多、毛入学率低,但是高校数量偏少,特别是国家重点院校更少,仅为1所,还在天津。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高等教育质量低,但是河北省在水资源供应、土地资源供应、能源供应等方面相对于京津占有优势。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京津冀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互补性比较强。

审视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背景下,在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优势分析基础上,河北省高等教育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并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努力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才。

三、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举措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而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要求在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本着三地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三地高等教育资源开放互通及合作,从而实现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因此,河北省要在审视自身高等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克服以往只重短期利益的功利思维模式,思考在着眼京津冀共同发展的长远利益基础上,如何充分发挥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的比较优势,并积极探寻京津冀三方利益的汇合点,并在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创新河北省在高等教育发展上的举措。

(一)河北省政府要创设有利政策条件吸引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冀流动

早在1999年,京冀相关部门就已开始尝试将北京的高等教育资源外迁至冀,在河北省廊坊建立东方大学城。当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30多所高校进驻廊坊东方大学城,但其后因为政府土地管理、债务、商品房开发及收费混乱等原因,大学城的院校数量大量下降,规模不断压缩。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领导短视,只看到眼前利益,只重视土地收入、商品房开发和土地财政,而忽视教育合作对人才、经济的辐射作用。

如上文所述,京津在发展高等教育上面临的物质制约及京津城市功能定位,使得其需要疏散的教育资源,河北省要顺势承接。河北省要出台更加宽松的支持政策吸引京津优质高等院校来冀合作办学或独立办学,破除阻碍高等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如河北省要进行户籍、社保制度的改革,使得这些改革能够免除京津高校师生进入河北后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二)立足产业承接和发展,加快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发展要求使得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发生改变。坚持高等教育与产业布局相协调原则,高等教育要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改变[4]。由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产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变化上,而且表现在人才质量和结构改变上,进而不断要求提高河北省高校的专业群和经济产业链之间的匹配度。首先,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和招生上必须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相适应。譬如在专业人才数量上对于市场急缺的专业人才应该填补相应的专业空白,如对于发展港口经济所急缺的海事海商人才,河北省是空白的,亟需通过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建立河北省高等教育中海商海事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市场大量需求的专业人才应该扩大招生,如制造业专业人才;在专业人才的质量上,要培养技术过硬的高级技术人才,如在钢铁行业转换升级中,应该着力培养钢铁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其次,河北省政府要为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及扶持,譬如设计针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投入保障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及政策激励机制。

在人才梯度培养模式下,高尖端人才由研究型大学和研究院承担,普通高校进行通才培养,应用型大学进行专才培养。加快现代高等院校制度的研究型、教学型、与职业型的分类改革[5]。至此,河北省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发挥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比较优势,着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能为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尽快融入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而且能改善学生的就业前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能加快培养为京津冀生产服务效力的一线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具有优势的高层次人才

京津冀区域集中了大批高校,尤其集中了在高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处于前沿领域的高校,要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作用,通过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建立来提高京津冀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辐射能力。河北本身就缺乏高层次人才,这次要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吸引京津高端高教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眼各自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河北省要努力培育经济增长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要着力培养具有优势的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重视在高技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增长点或生产链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及项目成果转化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河北省高等专科院校应分类寻求协作伙伴,探索跨地区、同行业集团化办学模式。坚持职业教育与就业布局相协调原则[6]。在产业与教学相融合、高校与企业合作上打破行政区界限,在不同行政区产业互补链条上,对一些相同或共性程度大的专业,形成河北省内的模块教学方式开发以及实习实训环节贯通的培养方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为河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优质劳动者、熟练技工和各种专业技能型人才支撑,同时能够吸引行业企业各方力量参与职业人才的培养。

虽然,不可否认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顶层的制度设计即《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规划》此专项规划的出台,以及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组织协调机构的建立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现的重要性。还有京津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支持政策的推出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否认。但是,在国家的宏观制度和京津兄弟的支持政策没落地时,河北省应在充分认识自己高等教育状况的基础上,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的文章,以己之力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贡献率。

[1]吴岩,王晓燕等.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8):3.

[2]刘赞英,刘兴国.加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

[3]刘兵.加强校际合作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74.

[4]马海龙.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210.

[5]杨开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使命和责任的定位[N].光明日报,2015-01-28(02).

[6]高兵,李政.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2):8-10.

猜你喜欢
河北省京津冀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