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诚,许明春
(三明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产业伙伴型大学”品牌追求与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实践
——兼论三明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张君诚,许明春
(三明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关注品牌建设与推广,是高校在激烈的高教竞争中获得关注或脱颖而出的有效战略措施。以产教融合发展理念为特点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需要产业、企业与行业的支持和关注。基于此,三明学院提出并实践“产业伙伴型大学”等品牌战略与办学追求,并以此引领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统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各项工作,为推动学校的转型发展带来了许多益处。
产业伙伴型;品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现代高等学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高校行政、高校管理、高校经营三个阶段,高校经营大体又经历了从高校形象到高校营销、再到高校品牌这三个过程。[1]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鲜明特点是发展速度快、扩展规模大、学校积极性高、计划与市场矛盾尖锐,全国整个高等教育格局在急剧地跳跃,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如何在这样激烈的高教竞争中脱颖而出?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已有的优良办学形象和学校营销渠道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品牌建设与推广。品牌代表了高等学校的良好办学质量,是高校长期以来的一种优质教育资源积累,更是支撑其不断取得发展的软实力代表。[2]品牌中包含显隐性因素,显性主要指名称、标志、独特的校门造型、建筑风格、办学口号,隐性主要是指学校文化内涵、学科定位、历史传承与办学追求等。[3]高校实施品牌战略,首先要做好高等学校品牌的定位,通常是着眼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学科与区域优势,针对不同教育消费群体,科学化、规范化地制定本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办学思路与办学方向,从而更好地占领和服务高等教育市场。[2]
1.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办学品牌追求的实践经验。
国内外不少具有前瞻性、重视内涵建设的高校从学校发展战略出发,将办学愿景与品牌战略相结合,探索与办学定位相符、人才培养模式相融的品牌实践路径,获得了区域社会、行业的认可,赢得了发展的资源和空间。
厦门理工学院2009年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提出了以“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等一系列与“亲产业”相关的办学治校理念,“亲产业,强应用,重实践,求创新”的元素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4,5]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十余所大学于2012年创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品牌战略联盟,依托行业背景,形成了鲜明、稳定的办学类型、学科特点与服务面向,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台湾大叶大学则以“企业伙伴型大学”为品牌目标,从学校定位、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到具体的实施策略中贯彻该战略,使学校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和市场认知度,培养的学生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美国的大学崇尚实用,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因此,大学积极与当地工业、政府以及其他研究机构加强联系和合作,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参与区域技术创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合作实践中形成与张扬自己的品牌和办学追求,出现了相互作用大学(interaction university)和合作大学(partnership university)。[6]
但总体而言,国内高举品牌旗帜、实施品牌战略的高校总体还不多,许多还是停留在感性呼吁、经验总结和现象描述层面,理性分析、理论提炼和本质探讨还很不足。张锐等认为现有的高校品牌研究与实践总体缺乏系统性、实证性、比较性、时代性和建构性。[7]
2.“产业伙伴型大学”办学品牌追求的提出。
一般说来,创建品牌大学一般会经历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大学这三个阶段。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这三个阶段之间并非历时递进,往往是共时并存。[8]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同时也应该做好品牌追求与实践的整体设计,统领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的各项工作。
转型发展是现阶段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地方本科院校关注的问题,是实现从传统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的重要工作。[9]在这样的转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起点和中心,产教融合是关键路径。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导致科研重心向应用研究倾斜、教育过程重视产学研结合、学校职能拓展出服务社会(地方和行业企业)、学校发展方式注重与地方互动。[10]最近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在其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2013年)》中指出:“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十分薄弱,与产业界的联系很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大胆走出校门,主动接触和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并在服务与互动中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实现向应用型大学的华丽转身,是摆在这类高校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其中,我们认为,简洁直观、非学术派地表达学校坚定服务社会的核心精神与品牌追求是这类高校更好地积累、获取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经营策略之一。
转型时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要解决办学资源不足、办学底蕴不深等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内涵提升与转型发展的问题。但要突出重围,获得发展生机,拿起营销武器,积极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着手品牌塑造与推广,实现较高的识别度和市场认知度是必不可少的。以三明学院为例,升本以来,三明学院办学定位一直表述为:(1)发展目标: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2)学校类型: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型。(3)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服务面向:立足三明,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全国。这些表述充满象牙塔内浓郁的学术气息,缺乏亲和力,用这样接近专业术语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办学形象与追求,与地方政府、产业和企业沟通效果差,所以需要更为简洁、形象与坚定的表述方式。因此,该校提出“产业伙伴型大学”办学品牌和追求目标,并做好制度与实践环节的整体设计,统领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的各项工作。
“产业伙伴型大学”的品牌追求虽然只在近年三明学院发展战略层面设计并明确提出,但多年来学校一直以“应用型”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统合引领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坚持产教融合、校地互动,坚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专业设置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学校设置了三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所急需的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近年,针对三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陆地港发展的需要,增设了物联网工程、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尝试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国家级与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为抓手和实验基地,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与技术流程为背景,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工程教育新模式,造就适应行业、企业与职场需要的一线工程师。同时,将项目实施经验移植到其他专业,探索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合作企业为青年教师提供顶岗实践机会,学校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事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与企业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和教学实训中心、实践基地,进行人才互聘,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实践育人,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适应性。
构建校地良性互动新机制。学校制定了打造“一县一产业”和“一院一品牌”的工作方案,用学科专业优势,积极融入三明市重点发展的六大行业,为所对接产业解决实际问题。将校县对接情况纳入各院考核指标,并通过有关制度建设促使校地互动可持续发展。
值得说明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传统大学办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之一,更是具有现代职业教育色彩的应用技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所倚重的关键渠道,同时要求姿态更加开放,鼓励产业、行业、企业力量全程式的深度介入。另一方面,政府的协调与推动也不可或缺,学校积极呼吁地方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在税收、参评各类评比时对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内核,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的方法论问题。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先于大陆,已构建起较为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三明学院业已与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展“3+1”模式的本科生合作教育,同时,还注意吸收和消化台湾高校科技类大学人才培养经验,构建了包括应用型课程体系、第二课堂管理与评价重构、教师多元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应用和推广。这项综合改革是三明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注重与“产业伙伴型大学”理念与实践深度融合。
课程体系对接产业与生产实际需求。目前高教界应用型院校要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系统为培养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采用以能力素养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已基本达成共识。[11]为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使“供”“需”接轨,三明学院的具体做法是:(1)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地方(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决定了学校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应分别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学校要求各专业结合行业与社会实际,围绕“理论基础扎实够用、实践能力强”的目标,强调将行业需求转换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细化专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2)精简整合授课内容。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少而精”为指导思想,坚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原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参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的做法,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承载的具体培养任务,界定好每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深度和广度。[12]
有效连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重构了第二课堂平台,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并纳入职称评审和教师工作量计算范畴,通过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等来推进第二课堂活动改革。[13]项目化是将第二课堂活动以项目类别的形式分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及社团活动类,竞赛类,证照类,科研类和其他等五大类。课程化是在五大项目类下开设必修类和选修类两大模块,各院结合专业特点及学校有关要求,明确哪些必修,哪些选修,以及相应的标准。为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将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纳入学生毕业总学分,以解决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数量和质量的监控问题,更为准确、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实现评价的科学化。2013级本科生必须按有关要求修读4-8个第二课堂学分。
教师多元评价。大量课时和学分的删减与高质量的第二课堂的建设,必须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宽视野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往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外,学生辅导、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延伸活动基本未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与质量评价范围。这种情况不利于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落实,也无法保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习借鉴台湾科技类大学教师评鉴做法,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将指导学生暑期团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指导专项性学科竞赛、指导艺术、体育等(竞赛)活动、辅导证照考试、指导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七大类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核算范畴,并根据指导质量分级分类赋予不同工作量。这为多角度评价教师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教师充分发挥特长提供了广阔平台。
鼓励各学院构建第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学校鼓励各二级学院构建基于专业特点、侧重操作层面的二级人才培养模式,将“产业伙伴型大学”的办学追求融入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以该校机电工程学院为例,围绕海西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3355”二级人才培养模式,具体阐述“产业伙伴型大学”的办学追求:三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三个协同,即党政协同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与措施的落实,师生协同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五个体系,即互动融合的教学管理体系,分类分层的开放实验室建设体系,激励成效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体系,融入工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典型带动群体的文化建设体系;五方面工作,即抓好教学管理,实验教学,大学生科技竞赛,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文化建设等五方面工作。
搭建应用型教材共建共享平台。该校发起成立“两岸应用型教材编写联盟”,邀请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中心、高教出版社、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台湾大叶大学、省内外闽台合作高校(包含部分高职院校)共同参与。该联盟以共建共享两岸应用型教材,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有助于加强两岸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交流合作,推进应用型教材建设和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品牌有利于高等教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决定高校的竞争优势、指导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推进素质教育,引导教育消费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它具有办学的优质性、独特性和历时性等三性。[14]品牌是在竞争过程中实施(特色优势)差异化战略的必然结果。[7]“产业伙伴型大学”的提出是对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借鉴,符合学校对应用型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服务面向简洁恰当表述的现实需要,也是学校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办学实践的追求目标,更是学校办学形象、品牌战略等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最近表示:“国家将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对“产业伙伴型大学”品牌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过程,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错位发展和分类发展的呼应。
[1]周宏.试论高校实施品牌战略的根据[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8(6):19-23.
[2]马琼.浅议高等学校品牌战略的内涵与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46-47.
[3]任憑,向卓睿.高校品牌战略下的校园风格定位[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6):24-25.
[4]徐丽麟.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植入“亲产业基因”[N].福建日报,2013-11-27(5).
[5]黄红武.亲产业重应用: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48-50.
[6]石金叶,范旭,陆剑宝.美国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5):63-66.
[7]张锐,张燚.高校品牌研究:回顾与展望.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27(4):18-22,26.
[8]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阶段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12):7-11.
[9]张君诚,王逢朝,许明春.转型中的回归:新建本科院校生态定位的再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4):1-2.
[10]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09):81-84.
[11]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2(2):33-35.
[12]张君诚,许明春.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三落实”问题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1(3):6-9.
[13]张君诚,许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2):20-21,24.
[14]王策,贾军,胡爱荣.高等教育的品牌效应[J].经济论坛,2001(3):39.
Brand Pursuit of Industrial Partner Universities and Transformation Practice of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
Zhang Juncheng,Xu Mingchun
(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Fujian 365004,China)
Focusing on brand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is the effective strateg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et attention or stand out in the fierce higher education competitions.Sanming University practiced the industrial partner university strategy and lea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and teaching reform.The connot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anming university,which is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path for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
industrial partner university;brand;applic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transformation
G642
A
1672-6758(2015)10-0019-4
(责任编辑:宋瑞斌)
张君诚,博士,教授,三明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三落实’问题研究”(2014B180)。
Class No.:G642Document Mar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