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克毅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认知视域下的“把”字句分析
元克毅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把”字句一直是汉语句法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汉语中表达致使、处置义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距离象似性原则对“把”字句的使用相关条件进行了分析,又利用意象图式的相关理论,从空间位移、状态变化、周遍性覆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意象图式通过隐喻的途径从物理空间上的感知扩展到心理空间、时间等不同的认知领域,丰富了“把”字句的语义。对“把”字句进行认知视域下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把”字句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认知价值。
“把”字句;使用条件;意象图式;认知视域
“把”字句结构一直是汉语句法研究的热点问题,是现代汉语表达致使意义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却是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中所没有的特殊句式。像其他的“被”字句、“比”字句、“使、让、叫”字句所表达的被动义、差比义、使让义在英语等语言中也与汉语是一样的,被形态化为一种特殊的句式,而“把”字句却在这些语言当中没有相应的句式来作以表达。
关于“把”字句,传统的研究较多地放在语义等方面来进行论述,属于处置义构式。早期的处置式因过于笼统而逐渐被新的认知所取代,上世纪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
在对“把”字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其句法语义等特征进行分析,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把”字句的使用条件的研究和认知。对于“把”字句的使用条件,可以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则来解释在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时候,“把”字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之间有什么区别。
“对语言象似性(iconicity)的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已受到国外语言学家的普遍重视。所谓象似性是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motivated)。”[1]认知语言学将象似性原则分为两大类:一是拟象象似性,二是隐喻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则属于是拟象象似性其中的一种,我们主要是运用距离象似性原则来解释“把”字句的认知使用条件。距离象似性原则指的是认知上距离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距离也比较相近,也有人称之为“相邻原则”。动作发出者、动作接受者和结果三者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会导致意象图式所凸显的侧面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格式意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在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条件下是否使用它的区别。例如下面两组例子:
第一组
(1)这只花猫吃掉了那只老鼠。
(2)这只花猫把那只老鼠吃掉了。
第二组
(3)老师收走了他的考试卷。
(4)老师把他的考试卷收走了。
以上这两组四个例子均可以成立,即它们在语法上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下面来详细分析。第一组的两个例子,例(1)“这只花猫吃掉了那只老鼠”句子中的主语“花猫”和谓语“吃掉”两者之间的距离更近,也就是说强调了主语“花猫”对宾语“那只老鼠”采取了什么样的动作;而且,主语“花猫”和宾语“老鼠”分别列在谓语动词的两边,距离也比较远,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远,象似“老鼠”还没受到“花猫”的处置和支配。例(2)“这只花猫把那只老鼠吃掉了”句子中的主语“花猫”和受事宾语“那只老鼠”的距离更近,也就是说强调了主语“花猫”和宾语“那只老鼠”之间的互动关系,象似“老鼠”已经受到了“花猫”的强势支配,同时,“吃”的补语“掉了”也辅助性地凸显了“老鼠”受到“花猫”的支配和处置。同理,例(3)“老师收走了他的考试卷”,句子中的主语“老师”和谓语“收走”的距离更近,也就是强调了主语“老师”对宾语“他的考试卷”所采取的动作是“收走了”;例(4)“老师把他的考试卷收走了”,句子中的主语“老师”和受事宾语“他的考试卷”的距离更近,也就是强调了主语“老师”和宾语“他的考试卷”,而并不是其他的不相关的事物。此外,例(1)(3)两个句子,由于主语和宾语分别列在动词的两边,距离较远,因此可以跟“正在”所凸显的动作进程阶段相兼容;而例(2)(4)两个句子则不能跟“正在”同时出现,因为动作接受者和动作发出者相互接近,将动作接受者从动词的后边转移到动词的前边来强化“动作发起者”对“动作接受者”的支配和处置作用,凸显的是动作的终结阶段,侧重点在于结果,因此,它们跟“正在”所凸显的动作进程是相冲突的。
由以上论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把”字句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如果较侧重于强调主语与“把”字后名词的关系,就使用“把”字句来进行表述;反之,若是更侧重于强调主语采取了什么样的动作或其他成分,而不是强调“把”字后名词的关系的时候,就可以不使用“把”字句。
意象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的,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心理表征。它是反复出现的人类所能够理解和推理的经验完形,是我们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意象一般来自于基本的动觉、视觉经验知识的积累。而图式是一种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比意象和命题更大的知识单元,是依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简单而又基本的认知结构单位。通常,我们将意象和图式结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1]。
(一)空间位移意象图式
空间图式是一种具有极强的能产性的认知意象图式,在人们的潜在的印象意识当中,总会认为是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形式出现得最多而又最自然、最典型的句法形式,但是在“把”字句当中,明确表示了物体发生位移的结构就占有一大半部分,而它们又基本上是以方位介词短语和趋向动词为补语的标记,因此,位移特征在“把”字句当中就占有明显的优势。
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经验,经过“处置义”这一过程之后,发生最直接、最自然的结果就是导致物体发生具体的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因此,表示物体发生“空间位移”意义的“把”字句成为“把”字句最典型的形式,“表现为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从甲点转移到乙点的位移过程”[2]。例如:
(1)把家从上海搬到了北京。
(2)几名船工从车上把货物搬到了那艘货轮上。
以上两例中,出现了“把”字句位移的四个标准要素,即将要位移的物体、所在的起点、外力(即位移动词)、物体所位移到(移向)的终点或方向。但是,在实际的应用情况下,“把”字句更多的情况是将要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所在的起点隐含,形成了只有将要位移的物体、外力(即位移动词)和物体所位移到(移向)的终点或方向三个要素共现的一个典型的形式。例如:
(3)老师把小明带回了家。(这一句子中将位移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共现,其起点可以在人们的认知经验世界里补出来,如“学校”“公园”等地点。)
我们所说的“把”字句在空间位移图式上的表现,不仅仅是指一个物体在物理空间上的位移,而且还可以通过隐喻扩展到心理空间、时间、状态变化等不同层面上的位移,它们这些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了“把”字句在空间位移过程中的完整图式。
1.物理空间的位移
物理空间的位移是“把”字句最典型的结构形式,主要由方位介词短语和趋向动词来充当补语,指的是一个物体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从一个物理空间地点转向另一个物理空间地点的位移过程。如:
(4)把几十斤重的石头一块一块从山下背到山上。
(5)把这些外出游玩没有回来的同学逐一登记。
(6)他把书放到了桌子上。
发生空间位移的物体可以扩展为抽象的物体,而人或物体作为真实存在的物体,又可以作为物理空间,因此,物体所位移到(移向)的终点或方向可以扩展为人或其他物体,如:
(7)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
2.时间位移
我们对时间的表达也是以空间为基础的,“把”字句的空间位移图式投射在时间范畴领域里,便形成了有“时间位移”意义的意象图式,指的是一个物体(包括抽象的物体)在某种外力作用下,从一个时间点(段)转移到(转向)另一个时间点(段),这是典型的物理空间在时间范畴领域内作相同结构形式的结果。如:
(8)我们有信心把老师的任务提前完成。
(9)把可能发生的事情或结果先想在前头。
汉语中的一些介词也是有此位移意义的,它们往往是先有了空间意义,然后再引申出时间意义。如:“上、下、前、后”等都是表示空间意义的介词,“上面、下面”的“上、下”引申为表示时间意义的“上个月、下个月”的“上、下”;“前面、后面”的“前、后”引申为表示时间意义的“前天、后天”的“前、后”。它们都是从空间意义相应地引申出了时间意义。
3.心理空间的位移
心理空间的位移指的是一个物体(往往是抽象概念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从一个物理空间领域(或心理空间范畴)转向人们的心理空间。简而言之,心理空间的位移是物体在物理空间的位移投射到心理空间层面的结果。它包括有人们的思想观念、习惯、情感意识、精神状态、计划项目,甚至工作、事业等等。如:
(10)小明把晨练的习惯一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11)我们要把老师的教诲时刻铭记在心上。
上面两个例子都具有心理空间位置的意义,如“重要的位置”“铭记在心上”,这便是从物理空间位移通过隐喻扩展到心理空间。
综上分析,我们将“把”字句的空间位移图式进行了详细分析,“把”字句沿着“处置义”这一原型语义引申扩展了不同的空间位移意象图式。虽然有不同类型,但是“把”字句所表现出来的空间位移图式在本质上却具有相同的认知结构,它们都是典型的“把”字句形式,它们所凸显的都是一个物体在某种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的过程。
(二)状态变化的位移
一个物体的运动变化过程,既可以是空间位移变化的过程,也可能是状态变化的过程。一个物体在物理空间位移的改变投射到实物的内部,便形成了状态变化的意象图式。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经过了施事者操纵、控制,结果往往会导致形态、状态等发生变化。“把”字句侧重体现的是施事者对受事方所施加的影响和实施操纵、控制的结果,事物在外力的作用下,便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这类“把”字句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往往是最自然、最典型的。如:
(12)他们都把情绪调动起来。
(13)你们要把安全带系得紧一点。
(14)太阳把小河里的水都晒干了。
以上几例都是“把”字句对事物施加的状态上的位移变化。例(14)这类“把”字句可以分析两个命题且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由“把”字句具有操纵、控制可以从物理状态通过隐喻扩展为抽象的状态和生理、心理状态的操纵控制和剧烈变化。如:
(15)把这次的经验教训牢牢记住。
(16)跑了五千米,看把他累得满头大汗。
(17)我算是把这个人看透了。
(18)他的迟迟不归都快把家人急疯了。
此外,由于“把”字句具有处置式的意义,所以也可以有手所握持的物体或手的动作以外的其他外力的作用下致使物体的形态发生变化,如物体的破碎、破坏、脱落等。如:
(19)这个小孩又把碗摔碎了。
(20)他在公交车上把钱包丢了。
还可以从物体的破坏、破碎、脱落,隐喻为心理和情感的破坏等。如:
(21)他的父母为了他的学习把心都操碎了。
(22)突来的变故把他的幻想打得粉碎。
这种在状态上发生变化的过程蕴含着一个内在的位移过程。这种变化过程与空间位移过程之间的相似结构是显而易见的,但它要距离空间位移图式比较远,只是一个变体形式。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状态或性质的改变,相对于改变前的情况,改变后的情况也是经历了一个位移过程的,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在物体的内部发生而往往易被忽略掉。
(三)周遍性覆盖意象图式
“把”字句中绝大部分都可以用空间位移图式或其变体图式来解释,但在实际运用中,还会有一部分未能归类的“把”字句,它们在处置语义上就与其他句子有着明显的不同,来具体地分析“把”字句的周遍性覆盖意象图式。
“周遍性”是“把”字句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一个发生处置的事件中,一个物体通过外力对另一个物体施加某种处置,也就意味着这一施加后的动作对另一物体(受事方)的完全掌握、周遍性覆盖。把这种关系进行凸显之后,便形成了“把”字句的周遍性覆盖意象图式。如:
(23)他把这座山爬遍了。
(24)我把整条街都走遍了。
以上两个句子与之前分析的句子不同,例(23)中“这座山”事实上并没有因为“爬”而受到什么影响。这句话凸显的是“爬”这个动作对“这座山”的一种周遍性覆盖的意象。例(24)句中“整条街”也并没有因为“走”而受到什么影响,整句话表现的是“走”覆盖了整条街。
这一意象体现在“把”字句当中,带有周遍性特征的成分充当补语,往往可以将不合格的“把”字句转化为合格的“把”字句,如:
(25)(*)把公园走了。把公园走遍了。
前者就是不合格的,而后者才是合格的“把”字句。
“周遍性覆盖”可以从物理空间通过隐喻扩展到心理空间。如:
(26)把虎妞的话从头到尾想了一遍。(老舍《骆驼祥子》)
(27)他们把这个计划制定得很周全。
例(26)中“想”这个心理动作对“虎妞的话”的完全覆盖是通过状语成分“从头到尾”来表现出来的;例(27)中由具有周遍性的形容词“周全”来体现动作“制定”对“把”字句宾语代表的事物“计划”的周遍性覆盖意象。
综上分析我们得出:致使周遍性是“把”字句的一个特征,其来源于施加动作对物体的周遍性覆盖意象,由物理空间的周遍性覆盖意象隐喻扩展到心理空间上,共同凸显“把”字句的这一意象图式。
至此,我们探究了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遇到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情况时,“把”字句所使用的具体条件。从空间位移、状态变化和周遍性覆盖三个方面的意象图式详细分析了“把”字句的各种意象图式。在不同条件下,“把”字句可能凸显“处置”事件的不同侧面从而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可以通过隐喻的途径从物理世界的感知扩展到心理、时间、状态等不同的领域,使得这些抽象的领域也能获得“把”字结构,形成丰富的语义。在这其中,以凸显“处置义”的空间位移意象图式及其变体图式数量最多,也最为典型。从认知的角度来对“把”字句进行研究,对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把”字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把”字句,以显现其认知价值。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张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图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03).
Analysis on the Ba-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gnitive Sight
Yuan Keyi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
The Ba-construc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and difficult part of Chinese syntactic research and it is a important expression form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resulting in and dealing with.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gl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evant using condition of Ba-construction with the principle of proximity and elaborates from the space displacement,state changes and generalization with image schema theory which enriches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Ba-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ceptual extension to different cognitive domains such as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time with metaphorical approach.The analysis on Ba-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gnitive sigh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Ba-construction deeply and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cognitive value.
Ba-construction;using condition;image schema;cognitive sight
H146.3
A
1671-2862(2015)04-0063-04
2015-07-21
元克毅,男,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