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启蒙:思想转型中的超越与守望
——读徐嘉教授《中国近现代伦理启蒙》

2015-03-17 08:16胡芮
关键词:保守主义伦理转型

·书评·

伦理启蒙:思想转型中的超越与守望
——读徐嘉教授《中国近现代伦理启蒙》

“岁月之井,深不可测”,面对深邃的历史之井,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不仅是一种过往道德事件的呈现或者记录,而且指向了人类存在的伦理结构本身。这意味着,伦理思想史本质上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人类的存在结构与其历史性格逐渐被发现,人类的精神世界不断被拓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嘉教授的新作《中国近现代伦理启蒙》(2015)一书,以中国近现代思潮为研究视域,就中国近现代思想转型中具有启蒙意义的伦理思想之产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阐释。从伦理史的研究角度出发,徐嘉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伦理启蒙”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解释近现代思想转型的重要理论工具,为探讨近现代中国思想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

首先,阐明了伦理启蒙的必要性。该书认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乃是如何在封建专制秩序之下谋求国家富强与民族独立。“伦理启蒙”就是要以“理性”为工具开拓人的精神空间,摆脱专制伦理的精神桎梏,进而实现富国强兵、民族独立的历史要求。作者认为,近现代“伦理启蒙”的核心任务是颠覆传统伦理的核心——纲常礼教对人的钳制,建立新的伦理价值体系,最终目的是实现诸如理性、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目标。在这一过程之中,“救亡图存”与“爱国精神”成为伦理启蒙的核心观念。具体表现在,任何价值理念,如果不能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贡献,那就会失去其正当性与合理性,伦理启蒙的现实指向是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根本旨归的。

其次,发掘出伦理启蒙的价值动力源泉。该书指出,近代以来,外部压力成为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伦理启蒙经历由“中体西用”到“科学”的嬗变路径。在此过程中,民族救亡的思想与行动促使传统伦理观念发生转变,催生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并为新伦理体系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支撑点。从此,民族共识取代了传统的家国意识成为社会纽结的全新价值源泉,“中华民族”以伦理实体的形式维系着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成为构建新伦理体系与民族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与此同时,自由作为基础性伦理价值在启蒙之中得以深入人心,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成为推动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转变的两大思潮。

第三,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启蒙路径。作者认为,清末以来,在如何对待西学之用的问题上首次出现了顽固派与体用派的斗争,并逐渐发展嬗变为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两大并立思潮。文化保守主义对包括传统伦理道德在内的民族文化多采取维护和认同的立场,这与文化激进主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之价值、揭露批判其负面影响的作法大相径庭。保守主义在激流涌进的年代“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其特立独行和深邃思考的文化气质在肯定中国传统伦理价值方面仍具有重要影响。激进主义高扬时代价值、顺应时代潮流,批判旧礼教、吸收西方文化,于中国伦理转型功莫大焉。两种路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为用,为中国近现代伦理启蒙各自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理性地分析两者在伦理启蒙中的价值,是塑造新时代伦理精神的必由之路。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胡芮供稿)

猜你喜欢
保守主义伦理转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
现象保守主义与塞拉斯两难——显像的规范化解读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