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喜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2013年4月2号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2013年5月24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问题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2014年2月,习近平提出“环境治理是个系统工程”;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工作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述。这些讲话集中解析了生态兴衰与文明变迁、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耦合关系,形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那么,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基点是什么?其实践指向是什么?如何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价值?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1)生态兴衰与文明变迁的关系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类文明在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变迁中,生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无不起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的大河平原,也无不是因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而导致了文明衰落,或者文明中心的转移”[1]。对此,习近平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重要论断。该论断一方面揭示了生态兴衰与文明变迁的内在统一关系,另一方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对生态环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进行了战略定位,体现出他对“人类生态文明趋势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把握”[3]。
(2)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问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的健康生存。习近平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进行高度概括。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4]。这些论述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内容”与“目标”的关系,即“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5]。
(1)生态环境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界定: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7]。这些论述揭示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力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他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重要创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习近平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实现双赢,其本质是相同的,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9]。
(2)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价值取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健康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在他看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这一论断清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指向是“人”,即“人”的利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公共性,即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应人人共享,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10]。
(1)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确立生态红线观念
习近平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4]。人的生存环境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复合体。因此人要实现可持续生存发展,首先就需要了解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地位、顺应自然秩序、保护自然资源。相反,在蔑视自然规律、违背自然秩序、破坏自然资源基础上盲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结果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对此,恩格斯早就提醒过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1]。习近平把自然自我修复的“度”的界线称为“生态红线”,他认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4]。
(2)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抓住其主要矛盾,选择合适的问题切入点。那么,判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要矛盾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习近平认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是判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要矛盾的重要依据。“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4]。他以北京的雾霾天气为例,指出“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这个问题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也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处置”[12]。
(3)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后盾: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
习近平认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4]。首先,“最严格的制度”表现在对制度不打折扣的执行力。这就是说要把现有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不走样,真正做到以制度规范生态文明建设。其次,“最严格的制度”表现在制度作用对象的公平性。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领导干部,只要其存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损害群众生态权益”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最严密的法治”体现的是制度的不可缺位性。因此,迫切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4)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合作:生态文明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3],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需要各子系统之间的通力合作。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体现在4个方面:首先,在生态系统内部的相关性方面,习近平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为例,认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4]。该论断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思想。其次,在生态保护对象的多面性方面,习近平以森林为例,高度评价森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15]。再次,在生态保护困境的多重性方面,习近平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16]。最后,在生态保护主体的多元性方面,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强化党的领导、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13]。这说明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离不开党和政府、市场和公众的通力合作。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自然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7]。习近平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18]121。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角度论证了生态环境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他们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应该注重“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结合。习近平根据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主张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尊重自然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自身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关键是与自然和谐一致,保护自然的重心是维系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习近平的这些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解释世界”功能的继承,而且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改造世界”内涵的拓展。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认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习近平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认为在追求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处理。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8]121。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理论的丰富。最后,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是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9]。这就意味着只有实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三位一体的内在统一,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困境。然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11]。习近平同样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和地位,他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18]129
一直以来,人与自然关系都是传统文化关切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天人合一—天人分离—人定胜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历史演变。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儒家、道家、佛教等对人与自然关系给出许多经典解释,告诫世人尊重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首先,体现在《周易》与儒家的生态直觉:天人合德。其次,体现在《老子》和《庄子》的生态智慧:自然无为。第三,体现在佛教和禅学的生态伦理观:生命与慈悲。这些生态智慧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在执政以来的一系列论述中高频率引用传统的经典诗句,充分说明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其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他曾提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18]122。这些经典诗句是对古代朴素自然观的高度凝练,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当代中国的生态国情整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对此,习近平给出总体判断:“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20]207。“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是对当代中国生态国情的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为实现中国梦切实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所谓新的发展道路,最大的亮点就是更加关注绿色GDP的发展,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今天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18]121。这说明“停止发展”、“忽视发展”、“畸形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公正发展”都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倾听人民心声,切实造福人民,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实稳固。进入新时期以来,“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18]123这说明习近平已经清晰洞察到人民群众的诉求已经从“温饱”转向“环保”,从“生存”转向“生态”。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符合当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这迫切要求在党的执政理念中增加生态理念,突出绿色生产力的概念。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实际上指出“应对生态问题成为党新的执政重点、生态优先成为党新的执政导向,生态利益成为党新的执政价值”[3]。这些思想为新时期党的执政工作增添了新的发展理念,为构建生态型政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①要抓好空间结构的生态规划,切实注重主体功能区的构建。主体功能区的构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20]209。②要做好产业结构的生态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生态调整”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过程,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核心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度关注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③要关注生产方式的生态转型,实现粗放转向节约集约。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未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18]124。这种发展思路带来沉重的发展代价,因此要创新发展思路,彰显出节约集约的理念。④要助推生活方式的生态转向,践行绿色消费方式。当前人们的消费存在异化消费的倾向。异化消费背离了消费的本质,混淆了人类对消费的“需求”和“欲求”,容易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助推人类生活方式的生态转向,践行绿色消费方式。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中国生态安全的国际空间。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212。这一论述表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也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1)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初期建立健全源头保护制度体系
首先需要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往往容易增加交易成本,诱发腐败行为,导致市场资源的盲目配置。因此,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能够为自然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应该继续抓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切实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再次是切实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18]129。
(2)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治理制度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首先,应该高度重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自然资源不是无主对象,使用自然资源不是吃免费午餐。其次,应该努力推行生态补偿制度,尤其是跨区域的生态补偿制度。多年来,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孔雀东南飞”,铸就东南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有必要从源头上构建跨区域的生态补偿制度,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支撑。第三,继续贯彻落实生态红线制度,切实为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实质性努力。
(3)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终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后,有必要对该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估,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后果奖惩制度体系的公平反馈。首先需要完善新媒体时代的社会举报与监督制度。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举报和监督机制,降低公众举报和监督成本。其次要实现责任追求制度常态化运行。“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18]129。
环境保护绝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增强人内心生态保护观念着手。首先,需要培养人的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时期所造成的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实际问题所产生的反映[21]。笔者认为“培养人的生态意识”,关键是要切实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20]208-209的生态文明理念。其次,要坚持节约意识。习近平认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20]209,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弘扬环保意识,要关注人们思维方式的生态转向,人的实践行为应遵循生态规律,为自然界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留出足够空间。
首先,需要发挥政府主导的助推力。党和政府一方面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总方向的指引、总要求的思考、总措施的制定;另一方面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体系维护工作,源源不断地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输入“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力流、科技流”等,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其次,需要激发市场阵地的牵引力。当前,如何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彰显出来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市场牵引力功能的发挥。第三,要调动公众参与的主体力。从整体上看,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还比较薄弱,生态素养还比较欠缺。因此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有效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丰富,是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发展和创新[22],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真正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落到实处,我们才能够保得住青山绿水,守得住碧海蓝天,留得住浓浓乡愁,使“APEC蓝”常在。需要指出的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党和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的通力合作。因此,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和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1]陶良虎.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理论探索,2014(2):10-11.
[2]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 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42-44.
[3]刘希刚,王永贵.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4):27-31.
[4]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
[5]习近平.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7-21(1).
[6]习近平.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1).
[7]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14-07-11(12).
[8]习近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9-09(1).
[9]习近平.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EB/OL].[2014-03-0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07/c_119658991.html.
[10]习近平.习近平谈生态文明[EB/OL].[2014-08-29].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4/0829/c164113-25567379.htm l.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2]习近平.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EB/OL].[2014-08-13].http://henan.people.com.cn/n/2014/0813/c351638-21973707.html.
[13]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17):17-19.
[1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15]习近平.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J].中国林业产业,2013(4):9.
[16]习近平.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J].西部大开发,2013(3):5.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1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1]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418.
[22]方浩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贡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5):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