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5-03-17 08:16靳红娜
关键词:黑格尔恩格斯生产力

靳红娜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行为就与利益密切相关。“利益”一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概念之一。利益与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息息相关,必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利益问题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西方,利益(interest)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原意是指放高利贷所收取的利(interest)。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利益思想,《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把利益解释为“好处”。

马克思恩格斯接触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在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探索过程中,他首先走出了黑格尔绝对理性的迷雾,通过批判理性主义,然后又扬弃旧唯物主义,从社会实践出发,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利益思想,把对利益的认识提升到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层面,实现了历史的超越。

一、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中外思想家对利益的理解都是片面的或唯心的。这些关于利益的思想都没有认识到物质利益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社会的现实生活,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利益思想,利益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全部发展的萌芽。

1. 马克思对利益范畴的初步认识——理性主义利益思想

学生时代的马克思从他留下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中表达了朴素的利益思想,可以看出,那时的马克思就开始对利益问题进行思考。在文中他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1]马克思把利益分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这两种利益,并认为这两种利益是统一的。其中,“人类的幸福”是利益的最高理想,“自身的完美”是利益的现实活动。在这里,马克思是主张利益理想与现实达到统一,这种统一无疑是黑格尔理性主义范围内的统一。青年马克思最初是理性主义者,还没认识到利益、需要、欲望等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此时,马克思对利益的思考,还是以黑格尔的“理性”为理论基础。在黑格尔理性主义那里,精神、理念是绝对的,而物质利益只是精神理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时虽然马克思的思想不成熟,但奠定了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基础。

进入到现实社会中,首先人们最直接接触到的是大量的利益现象,1841年马克思任《莱茵报》的编辑遇到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关于出版自由。马克思指出,省议会捍卫的是等级特权,违背的是人民利益,他觉察到了这场辩论的背后存在着利益的对立,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接触感受到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此,他写道:“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2]187这是马克思对利益概念最早的明确表述。马克思在论述出版自由时,他认为,为物质利益斗争是粗俗之举,“自由的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2]74可见,当时马克思对利益的认识是以黑格尔理性主义的观点为理论前提的。

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之后,1842年,马克思又一次遭逢到了关于林木盗窃案的辩论,马克思对利益范畴的认识和思考不断加深。代表贫苦群众利益的马克思与代表林木占有者利益的议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却是“利益占了法的上风”。于是马克思对私人利益进行了揭露,他认识到所谓的法律最终要服从于私人利益,并第一次对利益作了规定,马克思从理性主义的视角,说明“利益就其本性来说是盲目的,无止境的,片面的,一句话,它具有不法的本能”[2]179

2. 马克思对利益范畴认识的深化——人本主义利益思想

1843年,马克思利益概念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利益的理解已经不同了,开始用理性和非理性去规定利益。自此,马克思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光环中走出来,转向现实的人。

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受黑格尔的影响最大,同时马克思也研究费尔巴哈。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马克思思想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当马克思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时,马克思的利益概念注入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内涵,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倾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理念的主体,从而得出结论:“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3]250。可见,在市民社会和国家相互关系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相反。这就颠倒了被黑格尔颠倒的东西。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基本哲学观点,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在马克思那里,理性主义的内涵不再是“抽象概念”,而应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就是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人”,即脱离社会本质的自然人,此时,马克思还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看到利益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利益的基本内容是物质生活条件。

3. 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历史超越——唯物主义利益思想的确立

早期的马克思深受人本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的影响,直到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以转变。马克思认为,人类首先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生存。为此,马克思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在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4]。根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人的第一需要就是衣食住行,即满足人的生存的基本生活条件,人的物质利益需要也就成了人的第一需要,物质生活就是人们的物质利益。

在这里,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考虑,明确认识到物质利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身物质利益,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利益思想。

恩格斯唯物主义利益思想的形成不同于马克思。1842年,恩格斯动身去英国,恩格斯在英国深入工厂考察工人贫困状态,研究英国市民社会经济、政治的特征。通过与实际生活方式的接触,恩格斯改变了自己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他很快地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影响,对利益采取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恩格斯的利益思想在理论上受英国唯物主义的影响,在实践上是因为接触了英国的市民社会的现实生活。

他们都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在科学地界定利益范畴的基础上,揭示了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利益思想的主要观点,表明了在利益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取向。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思想的主要观点

1. 利益的立场: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物质利益,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283从根本上说,无产阶级的运动之所以成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同全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最终获得解放。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无产阶级称之为一个普遍受苦受难的“领域”。这个受苦受难的领域是“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4]213。就是说,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并不是“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4]21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3]283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要实现共同利益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要消灭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的利益对抗。

2. 利益的本质:表达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范畴

利益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2]439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所进行的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因此,利益不仅是自然人的生理需要,还与当时社会关系相联系。人类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自己,也产生出了社会关系,最终利益也随之产生。利益的基本内容虽然是物质生活条件,但是,利益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恩格斯指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5],可见,利益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而首先是经济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关系是利益的本质。利益范畴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也就离不开社会关系,一定的利益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实现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意味着一定的社会关系。把利益理解为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关系的产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概念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利益概念的本质区别。

3. 利益的实现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马克思吸收了李斯特把生产力引进利益概念的合理思想,认为,生产力就是一种获得利益的客观的物质力量。“财富的原因同财富本身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同财富本身相比,创造财富的力量是无比重要的。”[6]252由此可知,利益的实现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着利益的内容和水平,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具有什么样的利益。人对利益追求具有无限性的特征,这种无限性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并且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实践(发展生产力)是利益实现的唯一途径,人类要“创造历史”,首先必须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由生产实践活动创造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是利益实现的唯一途径。利益的实现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没有生产活动,利益只是抽象的、无根之木的利益。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利益的实现要靠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人类对利益的追求,生产力就失去了内在动力。

4. 利益的价值目标: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高度和谐

在对待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他们认为,利益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氏族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基本是统一的。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3]84,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4]275,“个人利益总是违反个人的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发展为共同利益,后者脱离单独的个人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4]273。由此可见,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不协调性、对抗性自始至终存在着,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两者之间矛盾的消除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私有制的消失,阶级和国家消亡之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才能由分裂到协调,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构成高度和谐的利益共同体。恩格斯引用摩尔根的一段话说明了这个问题:“总有一天……社会的利益绝对的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7]。

三、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当代启示

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是我们今天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利益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些利益观点对于我们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今是一个以利益为轴心的时代,欲望是无穷的,利益是有限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深层来讲首要是利益问题。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涉及利益的难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是:

1. 大力发展生产力

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任何一个社会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物质利益关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增加利益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应该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问题,现实社会中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从根本上说都是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今社会,由于人的利益无法全面实现就可以引起利益矛盾和冲突。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关键是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的程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利益的满足程度也越高。

2. 坚持利益原则与道德原则的结合

利益总是与道德相联系的,研究利益不应回避道德问题,谈到利益总要暗含价值判断,贯穿中国传统社会的“义利之辩”,更是将利益观与道德紧密地连在一起。利益的道德判断问题就是指利益的正当性、合理性问题。利益与道德从来就是离不开的一对范畴,孔子主张“合理取利”,强调了追求利益的正当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十分注重利益获得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利益分配的公正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公开宣布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的。西方利益论者只注重利益的实现,而没有对利益在现实过程中的正当性、公正性、合理性等道德问题进行追问。事实表明,有道德的追求财富能够带来利益的和谐。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也要规范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对利益的合理性做出价值判断,利益是中性的,利益获取的方式是不同的,其中包含着价值判断,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方式,甚至还有违法的方式,要认可和满足正当合法之利。肯定和重视合法的利益。利益获取的合理性问题不仅影响到利益能否实现,而且影响到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从这点来看,利益是不能忽视对道德的考虑的。

3.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社会处在社会全面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许多社会矛盾都是根源于利益冲突,所以利益矛盾最为突出。社会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利益的和谐,事实上,和谐社会并不是完全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可否定或回避利益矛盾,而是有效地化解利益冲突。现代社会建立在利益多元化基础之上,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矛盾不可避免会产生。面对在体制改革的渐进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不公和利益差距过大现象。胡锦涛曾经指出:“要适应我国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8]

新时期,社会需要化解社会利益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坚持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认可利益主体的多元性,肯定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合法性,在个人利益的肯定和满足的基础上,建立起个人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稳定关系。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提倡统筹兼顾,在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层次的改革发展时期,人们如何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思路,中国市场经济的构建需要什么样的利益思想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过程。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8]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32-533.

猜你喜欢
黑格尔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