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研究

2015-03-17 05:27:11陈第华
关键词:网络化个体心理健康

陈第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22)

网络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研究

陈第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22)

网络的交互性、匿名性、开放性使人们在网络化生存中出现了漠视他人权利、人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这是此前思想政治教育较少关注的议题。作为一项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回应网络给人们带来的疑惑和困境,更新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主体间性精神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教育内容入脑如心,切实发挥其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的功能,提高教育实效性。

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空洞,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人们的思想实际设计教育内容,围绕不同时期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立德树人,而社会变迁带来的新形势、新情况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困惑,倘若不能解决这些思想困惑,定将危及人们的成长与发展。网络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境遇,网络生活世界因其仿真性形成了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另一生活空间,其独特的行事原则和价值规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积极回应网络化下人们的疑惑和困难,积极推动教育内容创新,方能占领思想阵地,帮助人们摆脱网络化带来的困境与挑战。

一、加强主体间性精神教育

主体间性精神的培育是网络化社会良序发展的重要议题。主体间性精神是主体性精神的延伸。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主体性精神几乎为集体规范所淹没。儒家传统秉持“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基本做人模式,为个人设定了集仁、义、礼、智、信于一体的行为标准。这种“修齐治平”的奋斗模式,经由完善自我到治理家庭进而管理国家以辖治天下的理想主义进程,完全不体现日常化个性化的特征,人是家族的人、国家的人,但惟独不是自我的人。因此,在传统社会,个人并不是完整的主体,其存在的意义毋宁说是为了承担家国的责任,实现家国的目标,而对于他们自身的需求,家国并不予以关注,个人也不敢申张。互联网的出现,为独立人格的化育提供了契机。它置换了人们的生存情境,改变了生活、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构筑了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推动了人类生活环境由现实向虚拟蔓延。互联网所创设的虚拟社会丰富和扩展了时空概念和特性,使之成为信息时代社会行动的存在基础和现代性价值的栖息之基。

网络化境遇凸显和肯定了人的主体性精神,使人成为了真正自主的个体。高张个体主体性是个体独立人格、个体权利、个体价值的基本价值诉求。古今中外,缺乏个体主体性的个体都只能以社会共同体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体根本无权利而言。“主体性”从根本上把现代人(公民)与传统人(臣民)区分开来。[1]

作为批判臣民而立的公民,除了强调独立、自主之外,也强调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易言之,对主体性的强调并未突破公民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2]每个人既是具体的个体,同时又是人的类本质的承担者,是总体中的一员。作为具体的个体,他具有追求自我利益的权利,而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他又有尊重与他平等的他人权利的义务。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人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因此,文明社会的成员除了强调对主体依附性、受动性消除和独立性、主体性获得之外,也强调社会责任和对他人的义务。易言之,主体性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主体间性相伴随。脱离了主体间性的主体性,难以逃脱个人中心主义的厄运。“几乎所有现代性的解释者都强调个人主义的中心地位。”[3]个人主义将人比拟为原子似的互不联系个体,个人以追逐自我利益为动因,然而个人主义将个体从集体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同时,也伴生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落后价值观,甚至现代战争、生态恶化等都与此相关。网络化推动了地球村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超越了时间、地域、对象的限制,人们日益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在此背景下,原子式的个人丧失了其存在的理据,个体正朝着与他人共生的方向前进,主体间性逐渐成为理解人和建构社会关系的新范畴,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理念。

主体间性“指作为自为存在的人与另一作为自为存在的人的相互联系与和平共存”[4]。主体间性承认所有交往中的人都是主体,从而避免了把他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的认识。“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5]主体间性有如下特征: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不仅了解自我,而且了解“他我”;第二,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权利;第三,它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反对强制和压迫;第四,它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交往双方必须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第五,它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6]

在网络生活世界强调主体间性精神,突破了自我中心的狭隘立场,表达了多元共生的整体理念。强调主体间性精神,也就意味着对“主客二分”思维范式的超越。主体间性肯定了多元共生的整体理念,否定了基于“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基础上对其他主体的征服和利用。放诸人类社会,就是否定社会等级观念,承认各个主体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主从关系”或“中心边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在没有外在强制的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相互提升,和而不同,和谐共生。这些正是规范网络化境遇中社会交往的重要原则。

我们拥有较完善的用以规范熟人间交往的伦理准则,而陌生人间的交往属于“波纹”的最外圈,传统的伦理规范对此往往鞭长莫及。虚拟社区的出现和发展,冲破了交往的地域界限,对人的交往方式和生存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在网络交往中,“远距离外所发生的事变得对近距离事情以及对自我的亲密关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普遍。”[7]网络化生存冲破了传统社会交往的地域限制和血缘阻隔,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互动空间。而且,网络交往由“人—人”的面对面模式向“人—机—人”的间接交往模式的转变,正解构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世界,传统伦理规范由此显得水土不服。互联网所创设的虚拟社会丰富和扩展了时空概念和特性,使之成为信息时代社会行动的存在基础和现代性价值的栖息之基,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网络化营造了一个开放社会,人们围绕着社会资源进行着激烈而又平等的竞争,“门第观念”、“家长中心”等制度与观念为人们所不容。同质性在开放的社会不再受欢迎,取而代之的是价值和观念多样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一个平台上交往,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加之网络空间至高无上权威的缺省,使这些多元的价值观念得以融汇交织,形态和取向各异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都能找到其存在的空间,任何意志的表达都不再是由上到下的控制模式,威权的控制也极其有限,人们对权威的服从往往是从其价值观出发而进行的自发选择,等级差异的秩序被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性原则的充分彰显。

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精神发展的结果就是人的主体性精神的觉醒,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权利和发展。然而,主体性无约束发展,必然是对自我利益的无限放大和对他人权利的藐视,其必然结果即是异化为个人中心主义。主体间性正是规范主体性精神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网络化交往要维持平等、多元的局面,必须消除各种无视他人利益和掠夺社会的动机,主体间性精神正是从主体间相互依存的客观事实出发,对实践领域进行调节。主体间性不仅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它还是一种关系,即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视为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成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在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时,不是自我中心,而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通过商谈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同情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人的选择。当然,商谈的过程也是向他人袒露心怀,让他人也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因此,主体间性精神实质上是个体用以调节自我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主动机制。

二、加强健全人格教育

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的内容、载体、体制遭到了强烈冲击。互联网多媒体传播对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网络文化的良莠不齐使大量粗制滥造的商业广告、虚假信息、垃圾邮件、黄赌毒信息肆无忌惮地轰炸网络用户,这既妨碍了人们正常地接收和传播信息,也对网络用户的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监管困难使网络世界成为人们宣泄消极情绪的天堂,各种网络谩骂、人身攻击、散布错误言论使网络世界成为“大染缸”,对人们的人格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网络文化的这种负面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全人格教育,为网络生活世界中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努力。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在现代化转型中,人们的人格出现了极端发展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知足常乐、无为等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人格的压抑状态;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久处压抑的状态,对自由的极端崇拜而出现的个体自我膨胀、自我中心等人格放纵现象,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更加剧了人格放纵。健全人格是指由人的内在心理引导的、尊重生活、热爱自我与自然环境,使个体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表现为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健全人格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作为人的较理想的状态,既表现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反映社会对个体的价值认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一个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者,他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冷静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健全的人格至少应包括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价值观既表现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也表现为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环境和个体认知的改变,价值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义利关系变迁是理解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线索。重义轻利是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在传统社会,追求利益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背离的,舍生取义才广受追捧。“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8],利益不仅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建立社会关系的纽带,个体的社会关系、道德关系无不基于人的谋利行为展开。当然,在义利关系特定范畴中,所谓利特指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于公利,他人利益以及整体利益则被纳入了义的范畴。网络生活世界使市场化的影响不断放大,市场机制的逐利性使义利之间呈现与传统社会完全相异的关系,利被置于了高位,而义则逐渐被忽视,义利关系走向了与舍生取义相反的另一个极端。义与利是统一的,而且也必须统一。只有兼义尚利,方能实现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当我们遇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仍有优先性。当然,义利统一必须赋予义以现代内涵。网络生活世界的义不能停留在抽象化、空洞化的公利,他人利益或整体利益必须剥离传统维护纲常、愚昧忠君的内涵,不能以虚幻的道德取代真实的个人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对网络生活世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使人们在价值目标选择和价值评价时坚持正确的方向,实现个人利益、个体需求与集体主义、道义的统一。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创造了基于陌生人间的人际关系,以虚拟代号为标识开展活动的人们只需承担极低的道德违规成本。良好的道德修养反映为个体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意识。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促使人们追问应当承担什么道德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这些道德责任。网络文化的多样化使道德评价失范,荣辱的评价标准出现摇摆和模糊,而各种非道德主义的死灰复燃并呈泛滥之势,对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也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个体的道德责任感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应当加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责任认识,从现实角色出发体认与角色相符的道德担当,在反复强化中丰富人们的道德责任情感,激发人们承担道德责任的好、善和爱的心理体验,激活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追求,坚定道德意志,不断提升人们道德责任能力,实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从主体性内在意识活动转变为外在性的道德自律行为的转变。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停留在思想认识上,而是以道德责任认识为起点,经过公民道德责任情感、意志和能力,最终转换为道德自律行为,从而保证人们在法律与道德规范缺位时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恰当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清醒的道德意识和相应的道德能力投身网络生活世界,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发扬协作精神,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结构比以往更加复杂,社会每个部门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社会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团队合作通过合理的分工,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正是在协作过程中,个人的兴趣、特长、天赋才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得以凸显,也只有在协作中,个人才能博览众长,推动解决问题能力的长足发展。团队合作与独立自主并不矛盾。当涉及重大问题和他人利益时,合作是解决问题和实现共赢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遇到问题就求助于人。独立自主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指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胜困难,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的命运。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团队协作将更有效率,而团队成员通过协作各取所长,又提高了个人的素质。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升,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变得更为复杂。然而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当竞争成为生活常态之时,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明显更大,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大幅增加,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时效性不断缩短,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网络的快速运作机制对人们的学习与适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联网的多媒体化特征丰富了人们社会化形式,虚拟空间在带给人无限乐趣的同时,也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网络成瘾是网络生活世界的毒瘤。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使监管难度大为增加。一些无良商家为牟取利益钻监管漏洞,为网络用户提供色情信息,而网络游戏和网络购物等新型的休闲方式也使意志力不强的人们欲罢不能。互联网的仿真性日益成为人们追求自我实现的平台,人们在网络游戏中不断升级将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然而,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反差加剧了人们的心理落差,对现实世界的不适应和对虚拟世界的沉迷都直接危害着人们的心理健康。网络化社会还带来非主流与从众两种相异的心理现象。非主流的个体往往出于张扬自我,希望得到他人关注与认同的目的,有意将自己包装为小众,这些个体往往在划清与他人的界限之时也与群体格格不入。从众则与非主流不同,从众的个体未形成自己的观点,缺乏冷静思考,盲目追随他人,沉迷于一个别人缔造的虚幻世界内。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际互动模式,“人—人”面对面的交流被“人—机—人”的交往所取代,这种借助电脑为中介的人际互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强烈冲击。互联网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得以实现,网络商务、电子银行、网上办公、网络聊天大范围地入侵人们的生活,使人与人面对面的机会大为减少,人们习惯用虚拟交往取代现实交往,当人们习惯面对电脑屏幕社交时,人际间的交流就被“人-机”交流取代了。在长期同网络互动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和兴趣度就下降了。在网上,他们可能很活跃,但是在现实世界却显得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之时也带来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降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网络时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积极构筑连接现实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教育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不仅要致力于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要针对性地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障碍。现实世界的心理咨询机构为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当前网络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尚有待加强。建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可以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更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可以发挥网络匿名性的优势,提高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帮助人们避开世俗的眼观和偏见,消除人们疑虑,使他们敞开心扉,详细地陈述心理的困惑和问题的关键,以便咨询者更全面地了解其真实心理状况,采取恰当的引导措施。互联网的超空间性使求助者可以跨越空间距离,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心理救助。因此,要利用BBS、在线聊天工具、Email等网络沟通平台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帮助人们即时疏通心理,积极地融入现实生活。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为心理障碍者提供救助,而是通过广泛的心理知识普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使人们掌握成功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提高人们的心理调试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当然,网络平台是开放的,网络信息是良莠不齐的,即使心理学相关信息也不例外,一些伪科学、反科学、封建迷信的信息也可能被伪装成心理健康信息,这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必须注意的问题。

[1] 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际遇中的现代性追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55.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3]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

[4]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2037.

[5]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10.

[6] 王锐生等.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5.

[7]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

[8] (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责任编辑:杜红琴)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Setting

CHEN Di-hu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 Researching Dep.,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China)

Network conmunication is interactive, anonymity and openness,this lead to people to disregard for others right, the personality defect, psychological barriers and other iss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y less attention on these issues. As a education practice for improving the moral lev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respond to confusion and dilemma cause by Internet, update the education content, strengthen intersubjectivity spirit education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nsure the education content accepts by the people to play its leading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ode of conduct so as to enhanc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network;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2015-05-20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5年年度项目;福建省社科联2015年一般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及价值秩序的建构”(项目编号:FJ2015B001)。

陈第华,男,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

G641

:A

:1008-2603(2015)06-0116-05

猜你喜欢
网络化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