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李智睿,李 梅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现象学心理学视角下独特意向性的心理本质观
王斌,李智睿,李梅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 江苏 徐州221000)
摘要: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经验的心理学取向,它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反对自然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现象的意向性本质。意向性就是指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体现在心理的意向性、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以及意向性关联是一种意义关联三个方面。同时,意向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价值,应引起各流派的重视。
关键词:现象学;现象学心理学;意向性;意向性关联
一、现象学与现象学心理学
现象学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Husserl)于1901年所创立,后经过舍勒(M.Scheler)、海德格尔(M.Heidegger)等一批哲学家的拓展,目前已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主要流派[1]。当前现象学家认为,现象学的效用在于它让人们在考察世界、理解世界时使用一种新的描述方法。这种描述方法称之为现象学方法,现象学的核心就是由此构成。
目前,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诸多学科都受到了现象学的影响。就受现象学影响的心理学而言,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意义的现象学心理学:一表现为哲学倾向、一表现为心理学倾向。早期的现象学心理学主要指哲学倾向的现象学心理学,胡塞尔哲学中的现象学心理学也包含在内;心理学倾向的现象学心理学则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20世纪早期欧洲心理学流派研究中的现象学取向,二是20世纪中后期在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现象学心理学[2]。就大部分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而言,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极大地影响了心理学倾向的现象学心理学。他们不仅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及其后续的研究结果当作自己理论的来源,而且将从中汲取的理论具体地应用到心理学的实践当中。
现象学心理学是一个心理学流派。从现象学视角来看,这种心理学是一门经验性科学或事实性科学。这也就意味着,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经验活动的基础上,它不能摆脱经验活动而存在。因此它所研究的对象应当存在于物质世界内,且处于世界的层面,而不是先验的层面,无论何种心理现象,皆不能脱离世界而存在。如上我们认为,现象学心理学主要表现为一种经验的心理学取向,这一点恰恰使其成为心理学之人文科学路线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否认自然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现象的意向性本质。现象学心理学通过使用经验层面的现象学方法,研究现实世界的心理现象,来获得知识,并彰显出世界的原本意义。
现象学心理学同时也具有它的一些基本特征。胡塞尔曾在佛莱堡讲座中提出现象心理学具有先验性、直观或纯粹描述、意向性、超越态度四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事实上指代了现象学心理学的四个方面。先验性代表现象学心理学的目的,它的目的在于事实本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要进一步考察心理特征必须先解决心理的这一本质问题。现象学心理学的方法是直观或纯粹描述,现象学认为要想达到它的目的必须通过直观的观看或纯粹的描述。在此次讲座中,胡塞尔同时强调自由变更的方法,通过想象对对象进行自由变化加工,借此摆脱对现实世界的依赖,从而发现对象的相同点以得到本质。意向性指现象学心理学在对象上的看法,意向性是它所坚持的心理的本质特征,因为心理始终是针对某对象的心理。
二、现象学心理学的意向性本质观
胡塞尔认为只有使用本质还原法才可获得现象之中的本质,通过本质上的还原,现象学可以最终抵达终极真理。现象学心理学以先验的自我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持意向性观点。意向性(intentionality),源自于拉丁语intenti或intendele,有“延伸”“伸展”的意思等。布伦塔诺(F.Brentan)将这个概念纳入心理学,并把它看作是心理现象的本质。在其影响下,胡塞尔认为在心理活动中意识对特定的心理对象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一对象,所以心理活动就是有目的的意向性活动[3]。意识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它要超越其自身并指向某东西,没有赤裸裸存在的意识,也不存在自我封闭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事物”。胡塞尔断言意识的意向性结构解决了传统哲学中的最大困难,即主体和客体的对立或分离的问题。因为在胡塞尔看来,没有不指向对象的意识,意义离开了这个对象就没有意义,是虚无的;同时,没有意识指向的对象是不能被认知的,脱离意识指向的对象也是没有意义的。事物没有现成地把其自身镌刻在意识上面,所以这两者的关系不是因果的相互关系。胡塞尔认为意识是一个结构的过程,是意向作用—意向相关项的结构,意识有构造功能,意向相关项则指向意向背景的核心。现象学心理学在想象学哲学的意向性观点的基础上,依靠生活世界,研究所有呈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对象。
心理活动始终指向某一对象,这一对象可以是现实中存在的任何东西,如火,水;也可以是非现实的或观念的东西,如上层建筑等。比如喜欢一个东西,可以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个念头。近年来,意识研究经历了“高潮-低谷-高潮”这一起伏的过程,意识的内涵、结构、种类以及自我意识等研究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研究者们对它们的理解和看法仍然存有不一致的地方。胡塞尔首要主张对意识的研究,并认为一切知识皆源于对意识的考察研究。由此,他觉得意识具有意向性并把这一特性作为它的根本特性,这是胡塞尔首次提出意识的意向性结构这一概念。他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意识研究的转型提供了参考。首先,胡塞尔把对意识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倾向,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心理科学,他的这一做法鼓舞了部分心理学家。在传统实证主义观中,意识因其主观性而受排斥,与此相反,胡塞尔则致力于对意识的研究,认为对意识的研究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是十分重要的,这无疑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其次,从意识的意向性结构来看,意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存在于主观世界,称之为内在的客观性。胡塞尔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存在于意识中的客体,即意向的客体,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客体。意向的客体区别于外在的世界和意向自身的活动。若要研究意向的客体应使用内省方法或现象学的直观法,如研究经验客体时应当使用经验实证的办法[4]。
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对象在意识对其构造活动中直接显现出来,所以关乎于心理与对象的关系,意识不局限于自身,它的价值体现在其自身与对象直接相关关系上。瓦尔(R.Valle)认为意识是对意识外对象的“意识到”。这种意识指向对象的意向性蕴含着一种相互关联,个体通过感知和所感知对象间的相互关联,而意向性正是通过这种相互关联以经验描述的方式体现出来。区别于自然科学心理学在坚持自然主义研究时的主张,由于受笛卡尔的二元论的影响,自然科学心理学将心理与物质看作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基于心理和对象的分离,极易将心理视作单独存在的自然物,从而将心理自然化,没有趋同于意向对象的自然性。正如意识不到意识自身一样,我们只有通过研究外物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来认识意识本身,这种关系保持了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一致。
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心理是由外部因素作用于心理这一事件本身而产生的结果。如在行为主义研究中的经典看法中,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基于外在的刺激而产生的,因和果是不同的两事件,刺激和反应之间没有任何意义关联。与此相反,现象学心理学则认为意识与对象之间存在着意义关联。那些意识外的对象对个体本身没有影响,只有始终被心理所指向的对象才能作用于意识,是有意义的。马瑟恩(L.M.Matheme)在研究记忆的实验中发现,我们能记忆的事件是因其意义而被记忆。没有意义的事件虽可记住,但记忆效果差,遗忘得快,反之,拥有越丰富意义的事件越易被记住,且记忆效果也越好。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中,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对象,虽然可以通过意识的作用储存下来,因其对被试的意义效果不明显,属于机械记忆,且容易遗忘。
现象学心理学中的整体心理观基于思辨现象学心理学中对心理现象的划分而建立。胡塞尔基于心理的意向性本质,把心理现象意动分为两大类,一是客体化的意动,二是非客体化的意动。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前者指一些心理活动与对象是关联的,后者指一些心理现象并不与对象直接关联。客体化的意动如我对桌子的触摸;非客体化的意动如触摸桌子时的痛觉等,它通过客体化的意动与对象相关联。客体化的意动包括表象和判断[5]。表象将对象呈现出来,如我对桌子上这台电脑的看;判断则涉及理智的肯定或否定等,如我做出“桌子上放着一台电脑”的结论,判断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表象分为直观表象和符号表象。直观表象将对象直接呈现出来,如我看或想象这张桌子;符号表象则通过符号进行表象,如“桌子”这两个字指代桌子这个物,它需要借助直观表象呈现对象,如通过我的知觉或想象来呈现桌子这个物。直观表象是我们与对象的直接关联,在直观表象中,对象将自身给予我们,它又包括知觉和想象,知觉将对象当下地呈现出来,如我对这张桌子的看,它能够将这张桌子当下地显现给我:想象则是将对象再现出来,我背过身去,通过想象,这张桌子并非当下地显现给我。这样,知觉成为最原本、最基础的心理活动。
三、重视意向性的心理学价值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有着本质的区别,把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排除在外,人所独有的意识使得人已经独立于外界。人类意识的根本的指向性是人类意识的最根本的、典型的性质,即人的每一个意识活动都指向某一对象即具有意向。现象学心理学家要想在心理学研究中使之发挥本质作用,必须紧紧围绕意向性这一核心原则。如果忽略了意向性,自我就不能真正被加以研究。意识不仅可以意识到意识之外的某物,意识活动本身也是可以被我们意识到的。我们所把握的意识经验是心理与外部世界意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心理生活超越其自身,同时又在与周围情境的互动中表现出来[6]。
现象学心理学意向性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事物之于人的意义,我们感知到是通过刺激带来的对象和事件的意义。意义关系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境中会发生不同变化。我们应该在研究物质或人的世界的同时,研究人与世界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再把意向指向的对象视作一个自然物,它已经作为知觉的意义存在于意识关系中。现象学心理学重视意识的意向性,以相关性和结构性的方法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解释,克服了笛卡尔的二元论在心理学研究中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为了以释义的形式将蕴含于心理学中的意义直接、清楚地显示出来,建立在现象学基础上的心理学应当用描述和意向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意向性研究不只为现象学心理学,也为心理学各流派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6]崔光辉.走向真实的世界——现象学心理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伍麟.胡塞尔的心理学情怀——现象学心理学思想对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价值[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156-160.
[3]崔光辉,郭本禹.论经验现象学心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52-58.
[4]陶宏斌,郭永玉.现象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61-67.
[5]王路平.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4):14-21.
收稿日期:2015-01-22
作者简介:王斌(1990-),女,江苏淮安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卫生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15)02-0106-03
EssenceofPsychologicalPerspectiveofUniqueIntentionalityinthePerspectiveof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Orientation
WANGBin,LIZhirui,LIMei
(InstituteofEducation,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000,China)
Abstract:The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is a kind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of experience. I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enomenology against naturalism and dualism, which adheres to the life world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he intentionality nature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tentionality refers to mental activities that always point to certain objects. It reflects that the intention of mental stat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mind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intentionality association ar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 sense association. Intention has a certain psychological value, which should b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various schools.
Key words:phenomenology;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intentionality; intentionality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