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

2015-03-17 00:49韩传喜沈剑虹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财经类财经院校

韩传喜,沈剑虹

(东北财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需求与经济新闻人才培养不对称

2014年10月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标准,中国2014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越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各个层面越需要更高效率的传播沟通,越需要传媒产业的更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传媒及相关产业则是文化产业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家需要更多高水平的新闻传播类人才(特别是经济新闻类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变化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强化了中国财经媒体不同于其他综合类媒体的特殊地位——把控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全球财经媒体领域的话语权。

在西方,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地都有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强大的国际性财经媒体,如路透社、《金融时报》之于英国伦敦。就中国国内情况来看,无论是宏观经济金融市场,还是公司的成长,都需要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财经媒体与之相匹配,而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更需要经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然而,与这种迫切的社会人才需求形势形成鲜明不对称的是当前我国的经济新闻教育。当代中国的经济新闻教育最早开始于1996年。[1]是年,江西财经大学率先开设了经济新闻方向的本科教育,后续又有几所主要的财经院校加入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大营,如中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近年来,经济新闻教育还从本科层面上升到研究生层面,国内多家财经类院校已经开办了经济新闻研究生教育[2],东北财经大学也于2014年9月面向全国招收该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综合类院校也在培养经济新闻方面的人才,例如,2010年,中山大学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2011年,复旦大学则开办新闻与传播(财经新闻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即便如此,高校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还是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经济新闻人才的需求。事实上,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财经媒体的发展,优秀的经济新闻专业人才一直供不应求。

(二)专业成长与边缘处境不对称

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管理等财经类专业为主体的院校,注重为国家培养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和财经管理人才。因此,在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属于非主流专业,相对于金融、会计、财税、工商管理等财经类院校的主流学科,学校对经济新闻专业的重视程度不高,专业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在实验室经费以及专业发展政策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这样便造成了经济新闻这一新兴专业的成长与其边缘化处境的不对称,甚至于经济新闻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更多时候充当了学校专业建设的点缀,经常成为专业利益平衡时的牺牲品。

(三)深度融合与方案设计不对称

曾任《财经时报》记者和《南方周末》经济部高级记者的庞瑞锋认为,财经记者至少要学习这四门课:经济学原理、公司金融、财务会计和资本分析。庞瑞锋对这四门课的实践功能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有了这四门课以后,就建立了一个理解经济运行和企业运行的基本框架。[3]

庞瑞锋所得出的结论主要是依据自己多年从业经验和与多位美国顶尖财经媒体高层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培养出优秀的经济新闻人才,必须有一个优化的课程设计方案。

纵观当前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采取“新闻+经济”的模式,即在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植入新闻类与经济类课程,采用新闻学的教学方式传授新闻理论与专业技能,再加上对经济学的讲授,增加学生在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素养。这种培养方案的设计,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掌握新闻理论的同时,了解更多的经济学知识,但由于新闻学与经济学课程往往分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新闻学院的教师对经济学知之不多;经济学院的教师对新闻传播也不甚了解),难以实现新闻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

(四)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不对称

1.专业教师引进时重学历、轻经验。大多数财经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一样,明确规定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更多地看重教师的学历而忽视其是否对该行业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及相应的实践经验。早在2003年,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就明确提出严格要求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美国在引进师资时,不仅注重教师是否具有高学历,还看重教师是否参加过教育学院和相关专业实践机构的专业培训。

2.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狭窄。当前,在财经类院校中从事经济新闻专业教育的教师,就其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来说,过于单一狭窄。例如,大多数教师毕业于文学专业,在专业方面,精通新闻传播的不多,精通经济新闻的更少。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经提出过“从游说”,认为师生的教学好比大鱼前导、小鱼尾随,通过耳濡目染,学生能够领略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如果任课教师都不具有经济新闻方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专业素养,不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经济新闻所需的业务技能,学生又从何把握?

3.任课教师实践机会少、能力低。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4]这句话突出了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指出了新闻专业教师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财经院校在引进教师时重学历,轻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被引进之后,又忙于评职称、搞科研、提升学历等,对继续外出实践学习或是根本不感兴趣,或是有心无力。再加上学校往往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些都直接造成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普遍不高。

(五)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对称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刘吉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和训练。究其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远离社会生活。[5]由于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造成有些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连基本的财经评论也写不好,更谈不上熟练地掌握经济新闻的各种专业技能。

(六)培养目标与就业趋向不对称

虽然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经济新闻理论素养又熟练掌握各种经济新闻业务技能的专门人才,但学生的就业趋向却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有的学生去考研,有的毕业生去了银行,有的去了广告公司或是网络媒体,很少一部分学生去了新闻媒体,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到经济新闻媒体的就更少了。

二、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财经类院校应给予经济新闻专业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陈章龙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针对财经类高等院校提出了“大财经”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下,经济管理类的每个专业通过多门学科的相互交叉和融合,让新闻等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也“植入”经济管理类课程,让非财经类专业也打上深深的财经烙印。[6]

笔者认为,这种“大财经”的办学理念是适应新时期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背景而提出的,这一办学理念,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财经类院校领导对新闻等非主流专业的关注。经济新闻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财经类院校往往被边缘化。为此,我们呼吁财经类院校能够对经济新闻专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

(二)在经济新闻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上进行创新探索

要充分考虑现代财经媒体及社会的需求,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统筹兼顾,从而科学地制定经济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在经济新闻专业教育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创新。在培养方案设计及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东北财经大学的经济新闻专业更多地依托于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背景资源,除了财经新闻基本课程外,还开设《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指标解读》《中国经济问题》《世界经济概论》《证券期货行情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行为分析:理论与实践》《地方财政学》等课程。并且,学院还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胸襟,鼓励学生攻读经济类的双学位,引导学生辅修财经相关专业,以此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尝试,财经类院校与财经机构、财经媒体进行合作,实现“订单式”的经济新闻人才培养方式也颇为可行。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曾以“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合作办学,培养自己所需要的经济新闻人才。这一新的探索,可以让经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通过“定向委培”或“订单式培养”,弱化经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趋向的不对称性。

(三)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增强业内经验

1.财经类院校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实践学习机制。财经院校应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来考核教师的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例如,学校可以尝试将教师的实践技能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之一;或是能够合理地将教师实践经历及实践成果转换为科研成果;或是适当地降低科研学术工作量要求,给老师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2.专业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到业内实践的意识。美国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曾经主张,教师应具备系统的对教育实践进行思考的能力,并从经验中进行学习。尤其是专业教师,一定要树立积极实践的意识,始终把自己当成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握专业前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增强实践能力:首先,可以与资深的财经媒体人士交流,通过交流更多的了解业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可以到权威的财经媒体机构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专业培训与挂职工作;第三,专业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经济新闻专业领域的大赛或活动,做到“以赛代学,以赛辅学”。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业务技能

财经类院校在经济新闻专业教育中,应强化理论联系实践,在引导学生在课堂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多参与课外的锻炼。例如,学生可以到实习基地多观摩聆听,积极动手进行经济新闻的采、写、编、评及拍摄、报道等专业实践;多参加各种由财经媒体组织的活动及比赛;利用寒暑假,积极到各种财经媒体去实习等。同时,教师以及学院应对进行实习、实践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例如在评定奖学金时,除学习成绩外,还考虑学生的实习成果;在毕业论文设计上,鼓励多种形式,可尝试学生用优秀的实习作品作为毕业论文等。

[1]邓涛.新时期中国经济新闻教育述略[J].今传媒,2010,(8).

[2]周明瑞.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及新路径思考[J].新闻世界,2012,(10).

[3]王凯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知识,2009,(4).

[4]钟新.英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专访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J].国际新闻界,2002,(5).

[5]向文虎.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EB/OL].http:zgts.hrbust.edu.cn,2003-07-12.

[6]郑晋明.以“大财经”建设财经类综合性大学[N].光明日报,2013-11-10.

猜你喜欢
财经类财经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财经日历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财经阅读时代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