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教材中的小练笔,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2015-03-17 09:36黄益丽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随文习作笔者

黄益丽

吴忠豪教授说过,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认为课堂中的小练笔也应该指向“语言的习得”,指向“习作本位”,应该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但就目前随文练笔的现状而言,我们总觉得某些随文练笔环节并不能真正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有效互转。那该如何实现高效的随文练笔,读者认为,有效择取训练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相似性情境,即时运用积累的语言

叶圣陶指出:阅读的文体应当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使学生在学习后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事实发现,那些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都读了,甚至背了,但要他们重组语言写一段话时,他们一个个又都无从下手了,不晓得把积累的优美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引导学生体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后,还应该创设情境或话题,带领学生试着用一用学习本课时积累的精妙语句。

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文中对菊花的描写是这样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课堂上,笔者让学生细细品读了这一句话感悟菊花的“五彩缤纷”后,展示了一组画面:春天的花圃,广场上的彩旗,花店里的鲜花,让学生用刚才积累的词语写一写自己刚才看到的景象。结果,笔者发现学生都能有意识地运用上“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频频点头”等词语表现事物的颜色多而且美。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引,写作是倾吐。”所以,我们在进行随文练笔时,就要发现文本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加以体会,然后创设与文本语言环境相近或相似的情境。有这样一种即时运用的情境,学生不仅真正实现了积累与运用,更为主要的是培养他们即时运用的意识与习惯。

二、立足同步练习,实现技法的迁移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篇幅短小,不要求结构完整,只要达到训练的目的、训练要求就可以。叶圣陶曾经说过:“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这就是对小练笔最好的诠释。在随文练笔中,要真正实现写法迁移,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需要教师培养自身对写作的敏感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解读教材时具备一双慧眼,及时发现文本表达上的特别之处。第二,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体悟使用这种方法的妙处与路径。第三,需要教师创设与方法相匹配的创作话题。只有让学生在相同类型的题材内练习,才容易在较快的速度内获得认同感。

例如,《小摄影师》一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特别突出。课后我就布置了这样一项特殊的作业,向父母汇报昨晚作业等级,然后把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对话写下来。第二天,当我把学生作业收上来时,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把自己说的话、父母说的话写下来,但对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不够具体。这时,我再让学生品读《小摄影师》中对提示语的描写,引导学生悟出“提示语”的写作技巧,然后进行第一次修改,修改后的对话比原文进步了很多。这时,我再次指出学生练笔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对话形式单一,大部分同学是“我说”“妈妈说”,所以我又让学生观察对话描写的几种形式,引导学生第二次修改小练笔。通过这样的修改练习,大部分同学都能较正确地使用语言描写了。

三、借助补白式介入,走向阅读的深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接受美学指出,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召唤性结构,文本本身的“留白”就在吸引学生对文本进行不断的“补白”,以实现与文本阅读的互动性对话,从而将阅读走向细腻的深入。其实,有不少文本的“留白”就是随文练笔的绝佳结合点,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即时捕捉,引领学生用笔不断走向文本世界的内在。

如笔者在教学《孔子拜师》时,让学生围绕“风餐露宿”这一词展开随文练笔,想一想孔子在拜师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露宿野外会遇到哪些危险?让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感受孔子拜师旅途的艰辛,从而理解孔子的孜孜不倦。

四、采用嫁接型写作,实现资源的崭新使用

课文不仅为随文练笔提供了语言写法等内容的借鉴,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而对这些素材,如果我们采用新的视角对这些文本素材进行“嫁接”,就会发现这些素材其实都是非常精彩的随文练笔。

如《颐和园》一文从“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拱桥这几个方面来介绍它的美。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尚未真正写过导游词的现状,便让学生围绕其中的一个方面,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并能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通过换体裁写,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还体会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类似这样的方法还很多,如转换角色,以第一人称叙述,或为人物写小传、颁奖词等等,这些小练笔无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材的魅力。

“大河不拒细流”,作为课文中的一个小练笔,不管是只言片语,还是一点体会、一丝灵光,都是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小练笔的跬步,才能到大习作的千里。只有积小练笔的河流,才能达大作文的江海。而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努力去开发教材中的小练笔,利用它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冯惠敏.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教学实践探究.学周刊,2013(20).

猜你喜欢
随文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