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殷青立
一、认真研读课标,慎选教学内容
1.研读课标总目标,保证教学内容选择合适。
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对同一文本的阅读,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不相同,知识水平有差异,阅读结果一定是各不相同的。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教师对于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喜欢文学研究,对文本理解得要深一些,那么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引导学生去挖掘深层次的文学意蕴;有的教师阅读量大,从一篇课文能联想到多篇相关的文章,那么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是多多益善;有的教师谨慎、细致,总担心学生学不懂,那么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量简单、浅显……其实,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阅读虽然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活动,但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应该学什么,学多少,必须以课标为准绳 ,因为课标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关于阅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是这样要求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以此为准绳,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是不合
适的。
2.研读阶段目标,保证教学内容选择正确。
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呢?课标分四个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们只要认真对比分析就能发现,同一板块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是呈螺旋上升趋势的。
例如,关于词句教学,课标第一学段规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第二学段规定: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规定: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又如关于文章整体感知,课标第一学段规定: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规定: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再如关于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第二学段规定: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进一步规定: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
感受。
除了上述列举的这些,课标还对读书的方式、标点的运用、优秀诗文的积累、课外阅读的数量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每一项规定都是按不同年段循序渐进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系统地分类对比研究各学段的课标要求,瞻前顾后,才能确保教学内容选择的正确。
3.研读单元目标,保证教学内容选择单纯。
于永正老师曾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讲的就是语文课堂要化繁为简。只有“一课一得”,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扎实、记得牢固。但是,仅仅依据课标规定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是很难对每一课的教学内容作出清晰选择的。所以,我们必须得依托教材,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在人教版教材的每一个单元的开头,都有一段导语,这段话除了对本单元文本的内容作了概括的介绍外,更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提出了要求。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导语中明确提出:“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那么,我们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时,就应该着重选择导语中提出的训练点作为教学内容,至于课标中提到的其他训练点在本单元就可以不涉及。这样教学才能保证课堂的实效。
二、深入解析文体,精选教学内容
特定的文体表现特定的内容,实现文章特定的功能。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有文体意识,要根据不同文体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体划分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现在最流行,也被广为接受的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类。小学语文应进行哪些文体的教学呢?课标在第一学段提及了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古诗,第二学段加入了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又增加了说明性文章和非连续性文本。接下来我着重谈谈古诗、叙事性作品和说明性文章这三种文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1.关于古诗教学内容的
确定。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凝练且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有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但古诗的表达方式和现今孩子们熟悉的表达方式相距甚远,因此,古诗的教学应该以正确朗读、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积累名句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切忌过深地挖掘思想内容、过细地讲授古文知识。教学内容如果偏难,会阻碍学生亲近祖国古代文化,不利于他们将来的语文学习。
2.关于叙事性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
人教版教材中叙事性的文章占绝大多数,除了写人记事的文章,还有民间传说、寓言、童话、神话、散文、小说等。尽管形式不一样,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叙述了一件或几件事,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总会按一定的顺序来记叙,总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既然它们有着共性,那么我认为这类文章有以下共性的教学内容需要落实:一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理清作者的表达顺序,四是抓住描写生动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3.关于说明性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
对于说明性文章,在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明确说明的对象,清楚作者到底说明了什么事物;然后引导学生从文中提炼出作者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接着带领学生分析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的词句,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 融合课标文体,优选教学内容
1.不同学段同一文体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收录了不少名人故事,其目的不外乎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相应受到名人精神的鼓舞,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如何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让他们认识名人、了解名人,进而钦佩名人、学习名人呢?我认为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关注年段目标,又要关注叙事性作品这一文体特征。
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并积累词语。因此一、二年级在教学名人故事的课文时,教师应该把生字词的教学任务放在首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听故事、讲故事特别感兴趣,关于名人的品质,学生只要通过学故事有所了解就足够了。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第二学段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三、四年级在教学名人故事的文章时,教师应牢牢抓住能揭示名人思想、品质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充分理解句子深层次的意思。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人和事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并已经萌发了主动和他人交流的愿望。教师应抓住这样的时机,结合课文中名人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对他们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构段成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表达顺序,人物的品质定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2.同一学段不同文体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对于第二学段阅读的目标和内容,课标重点提出了这样一些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
句段。
同样是达到以上这些目标,但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各有侧重。比如,这个学段古诗的教学内容应确定为“在诵读过程中理解古今意义有别的词语,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经典的诗句”。叙事性作品的课文的教学内容,则应着重选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这个学段,课标没有提及说明性文章,但教材中却出现了,如《太阳》《月球之谜》等,此时我们同样应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来选择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其次要指导学生读懂事物的特点,然后抓住如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句子”,抓住“体现准确性、科学性的词语”,让学生反复细致地体会,从而落实“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阶段目标。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大坪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