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崇洁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语言形式,尊重文本的文体特征。文体是文学情味、审美体验和形式特色的统一,相对于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而言,它是更高级的一种语文形式。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能帮助我们准确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语文本位,从而把语言表达形式的领悟、学习和运用作为语文课堂的核心内容。
一、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的意义
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这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不同文体的作品时“编码”方式是不同的。诗歌重意象,散文扣主旨,小说塑人物,童话离不开想象,寓言为理叙事,戏剧要设置冲突……所以,读者阅读时,则需要具有相应的“解码”策略才能与作品、作者展开流畅、深入的对话,从而获得相应的满足和愉悦的阅读体验。如果没有弄明白所教文本的文体,简单粗糙地选择教学内容,就会导致教学目标的混乱。如教任溶溶的儿童诗《爸爸的老师》,用读小说的方式感受人物形象,肯定闹笑话;教说明文《松鼠》,用读童话的方式体会作者大胆想象,不知会读成什么样;教散文《匆匆》,用读寓言的眼光来领悟文中道理,情趣便不见了……所以,漠视文体的区别,我们都会发现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为例,作者聚焦“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力求向游人介绍黄山松之“奇”,并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了对黄山松的喜爱赞美之情。笔者曾参与过一次课例研讨,执教者因没有认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体式,仅凭个人经验就认为《黄山奇松》是状物类散文,于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学习作者定点观察的写景方法,感受黄山松‘奇的特点”,结果整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找特点,品特点,写特点”上,教学陷入了“内容分析式”的窠臼之中,教师感觉教得很累。
后来,在专家的指引下,这位教师再次细读《黄山奇松》,在课文中发现了“游人”“游客”两词,才发现文章的读者对象实际是来黄山游玩的人,其文体不是散文,而是一篇介绍黄山奇松的实用文。作者写作的目的不是要描写黄山松,而是要向不了解黄山松或到了黄山却对黄山松视而不见的游客介绍黄山松而已。如果从实用文的“实用性”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应定为“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描摹的手法介绍事物”。明确了这一目标,学生的学习自然就会紧扣 “作者是如何介绍黄山松”来展开,学生获得的当然也就是课文表达上的语言密码了。
二、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不同类别的文体,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有所不同的。文学类文体(如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等)语言优美,重在抒写性灵,是作家个性情怀和人生经验的见证和总结。因此,其教学目标应偏重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及“体验情感”上。实用文体(如说明文、议论文)则具有“劝说”的特性,其写作目的是为了指导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其阅读目标应紧扣“理解”,把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完整而恰当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不同的文体,教学目标肯定是有所差别的。执教者只有准确把握了文体特点,拟定目标时才能“有的放矢”。下面以小学课文中几种常见的文体为例,谈谈如何拟定教学目标。
1.童话。
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的写法,完整的故事情节等。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为例,特级教师盛新凤拟定了这样的目标:(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2)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2.诗歌。
诗歌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想象,是一种用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精练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想象,高度的概括,鲜明的意象,和谐的音韵等。教学诗歌,其教学目标可立足于“入境、会意、悟情、积累”,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一课为例,教学目标可设定为:(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特点,能熟练背诵古诗。(2)结合文中注释、插图及课外补充资料,领悟诗歌的大概意思。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和送别的场面,感受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3)积累古代有关其他送别诗的诗句。
3.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与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曲折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精彩的环境、心理描写等。教学小说时,教学目标可立足于分析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学习环境描写、欣赏小说的语言、理解小说的主题、寻找学习的文眼等。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紧扣故事情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认识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3)完成心理描写的小练笔。
4.神话。
神话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是一种神圣的“真实”,主人具有神性,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等。教学这类课文,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浸润神话人物,点燃独特情感,发挥神奇想象,积累语言表达,适当拓展延伸。如人教版三年级上期《盘古开天地》一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为:(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2)积累句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中华神话传说的神奇魅力。
5.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指的是用生动、凝练、充分生活化的文学语言,为少年儿童创作,供少年儿童欣赏,与儿童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相适应的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结构上形散而神聚,语言上优美而凝练,意境上真挚而深远等。儿童散文的教学目标要致力于梳理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意境等。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目标可定为:(1)读准多音字“嚼”,重点写好“咀” “嚼” “卸”等生字。(2)练习用小标题的形式归纳文中四件童年往事。(3)学习作者围绕“骆驼队”记叙童年往事,表现童真童趣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
6.记叙文。
记叙文在小学阶段最为常见,主要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六要素”、人称、线索、记叙的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记叙文的教学要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理解文中语言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揭示文章的主题,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等。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一课时,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心理描写的词语,联系语境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3)理解剪枝与增收的因果关系,领会“减是为了加”的道理。
当然,小学阶段的教材涉及的文体还有很多,如文言文、寓言、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等等,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同一文体课文不同的年段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由此可知,即使是同样的文体,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拟定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凭借文体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了,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说明文的教学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有,但课标在第二学段并没有要求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包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的教师在三年级教说明文时就习惯大讲说明方法,让学生反复讨论用上“打比方”“列数字”等有什么好处。其实这是在做五、六年级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人为地增加了教学难度。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一课为例,有位教师为了有效避免年段教学目标的混乱,就仅仅扣住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抓关键词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比较,初步感知本文与其他文章的不同。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太阳的说明文。(2)梳理各段段意,把握太阳的三大特点。(3)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了解“列数字” “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加深对太阳特点的理解和认识,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上述目标把“说明方法”定位于“初步了解”,有意识地淡化“说明方法”这一概念,这是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同时“明确事物特点,了解说明方法,感受语言准确”这三大目标,也有利于学生恰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并逐步学习作者的表达。
2.凸显不同文体的形式
特征。
不同的文体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特点。我们在拟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应尊重每个文本的文体特征,还它一个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无论是何种文体的课文,走进教学,我们都要立足不同文体文章的形式特征,教出“语文味”来。
例如,篇幅短小、结构紧凑的寓言,其鲜活的语言总是能突出寓言形象某些可笑的行为特征。基于这样的语言表达特色,学习、积淀寓言中一些个性鲜明的语言形式就应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鹬蚌相争》中作者对两个动物之间针锋相对、妙趣横生的对话描写,《纪昌学射》中写纪昌练眼力后看极小的物体“竟然像车轮”等夸张的表现手法,都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语言训练内容和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唯有如此,才能通过对文章的体式分析,选择文本中的关键点,直指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唯有如此,学生思维的触角才能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每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不断体悟内化文体特点,进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要文体意识,不要文体教学。
2011年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在不少专家、名师的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的“术语”。如有的教师教诗歌就大讲特讲“意境”的概念,有的教散文就讲“形散而神不散”,还有的教小说动不动就提小说“三要素”。我们面对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上述专业术语莫说是儿童,就是很多成年人也未必能真正搞得懂。教学要“学”“用”相长,“学”是为了“用”,要重在“用”,而“用”本身也是“学”,不要认为抛出“概念”“术语”就是好的课堂。那种满堂“掉书袋”的文体知识课,必然会招致学生的反感,降低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得依据文体特征拟定教学目标。有文体意识,教学目标自然会聚焦在文本表达的最大特色上,教得必然准确;有文体意识,“提领”往往能抓住课文核心价值点,教得必然轻松;有文体意识,课堂必定疏密有致,教得必然大气。让我们循着“文体”这条语文之“道”,深度解析课文的“语言密码”,引领孩子们徜徉在充满语文之美的课堂上。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