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丛
1
“国学进校园”现在似乎很热,虽不至于热火朝天,但也可算是热议纷纭。但这所谓国学进校园,从提法到做法,都似乎是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2
首先,什么是国学?人们的认识是混乱的。
你也说国学,他也说国学,人人说国学,但到底什么是国学?却是谁都不明确。不明确,也会处于混乱的状态。
一般来说,国学是区别西学的,是指中国古代的学说,亦即文言文承载的文化、学问,包括五经四书、先秦诸子之学,乃至后来的哲学、史学、文学典籍。
有人(如黎黍匀)说国学是国家的文学,这外延似乎过窄。如五经四书无疑是国学的核心,但其中除了《诗经》,其他都不好说是文学作品,尽管其中或多或少都有点文学因素。有人(如季羡林、董斌)又提出“大国学”的概念,说中国域内的学问都可称国学,时间上涵盖古今,地域上则包括五十六个民族,这外延似又太宽。
3
什么是国学不明确,哪些国学应该进校园可以进校园,当然也是一笔糊涂账。
虽然一般说法认为国学是文言文承载的中国古代的文化、学问,但不能说所有的文言文都是国学。
现在大部分学校“进校园”的国学,是《三字经》《千字文》,特别是《弟子规》。其中,《弟子规》格外受重视。如敖汉旗新惠五小,规定一、二年级学《弟子规》,三、四年级学《三字经》,五、六年级学《笠翁对韵》。新惠二小只是学《弟子规》,要求一、二年级背诵,三、四年级理解。
但这些属于传统教育的蒙学,等于识字课本。它们是学习国学的基础,但本身并不好说是国学。特别是《弟子规》,它相当于当代的小学生守则或日常行为规范,怎能算是国学?你让一个国学大师开国学书目,恐怕不会开出《弟子规》来。
所谓国学进校园,其实应该是蒙学进校园,更准确点说,是《三字经》《弟子规》进校园。
即使这些东西属于国学,或者,有的东西确属国学,但也未必适合进校园。
有的学校竟然让女生读《女儿经》,但不知“最不孝,斩先脉,夫无嗣,劝娶妾,继宗祀,最为切”这几句是怎么处理的。有的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竟然把《二十四孝图》画在学校的院墙或走廊上,不知道学生看到“郭巨埋儿”,会不会害怕父亲为了孝顺自己的爷爷奶奶也把自己埋掉。还听说有的学校领导看到《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以为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就下令印发给学生学习。《道德经》的确是国学,且是国学的经典,但此“道德”非彼“道德”,拿《道德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岂非是烧香找错了庙门?
“国学进校园”是不是个混乱的提法?
4
国学该不该进校园?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赞成者以为国学进校园,可以弥补当代教育之不足:白话文语文教材底蕴太浅,不足以为文,《三字经》内容丰富,可弥补语文教育之不足;我们的道德教育太空泛,不足以育人,《弟子规》操作性强,可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敖汉旗新惠五小国学进校园活动的规划中,就明确提出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熏陶学生的思想品德。
反对者认为所谓国学都是几千年的老古董,有很多封建的糟粕,不宜做当代学生的学习内容。即以《弟子规》来说,虽然受到许多学校重视,但也有人认为它“规诫太多”,“就是为了培养那个时代的顺臣良民而作,如果被完全移植在当下校园,会桎梏儿童的天真随性”。山东省教育厅甚至明令“禁止全文诵读《弟子规》 《三字经》”。(张轶西《国学不应是束缚大脑的钝器》)
5
国学是怎样进校园的?似也五花八门。
“国学”(如上所说其实是蒙学,下同)并不是从大门进校园的,而是从侧门后门进校园的。它并非出自教育主管部门明确的倡导,也并没有进入学校教育的正常序列。学校的课程表中不会明确规定哪一课是国学,学校的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不会有国学的试卷。它往往归属于校本课程,打着的是“开发教育资源”的旗号,利用的多是晨读、自习的时间,多少有点羞羞答答、遮遮掩掩……
国学能从大门进的校园,则是“小校园”,即不是正式的学校,而是所谓的培训班。
有的学校在引入国学时做得还不错:有目标,有计划,并能对学习内容做一些整合删减。如敖汉旗新惠五小,学习内容是自己印发的,每个章节后有留白,让学生写体会;与当代社会相悖的内容,如《弟子规》中“父母责,须顺承”等,对学生作了提示、提醒;学习方法上,采取“背一背、写一写、说一说、演一演”等措施以改善学习效果。新惠二小,则举办了《弟子规》的知识竞赛:出示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弟子规》中的句子作答。
但有的学校做得不够好: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措施,整个一个“三无”。只不过是见样学样,步人后尘,这就只能拾其皮毛而不能得其精髓。国学是进了校园了,汉服戒尺竟然也跟了进来。国学还没学怎么样,学校和家长却因为体罚学生闹得不可开交。
6
国学该不该进校园?我的看法是,当然该进。比之白话文的清汤寡水,国学的确是厚重丰腴。若说国学是鱼肉,白话文就是稀饭甚至是“瓜菜代”。
我说的国学进校园,是从大门进,不但堂堂正正,还要反客为主,即,要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要让我们的学生吃鱼肉长大,不能再让他们吃稀饭吃“瓜菜代”长大了。
那么,白话文怎么学?简单得很,自学自悟,再加上把儒学经典翻译成白话文就可以了。
7
我知道,我的主张肯定是不能实现的。
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推论下来,如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也就没法回头,错误的路也就成了“正确”的路。尽管如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所批的,中国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
白话文统治语文教育已逾百年,再让文言文卷土重来怎么可能?就是王旭明提出的“小学甚至可以增加到50%的古诗文和其他传统文化内容”的主张,恐怕也很难实现。所以,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学进校园都会是现在的状态:规模不会太大,规格不会太高;很难大张旗鼓,只能小打小闹。
国学这样进校园,注定它的作用不会太大,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不能指望它进了校园,我们的学生就脱胎为贤、换骨成圣;也无须担心学生背了几句“父母责,须顺承”就都穿越到大清,脑袋后留起辫子!
国学进校园,其实就只是一个怀念、一个向往、一个点缀,甚至,只是一个噱头。就先让学校、校长、老师们,按照他们对国学的理解,采取他们乐意的方式去折腾吧,也许,走的人多了,走的时间长了,也就有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