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词的生态美及其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意义

2015-03-16 08:00万薇薇
文教资料 2015年33期
关键词:宋词审美教育

万薇薇

摘    要: 宋词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内涵。欣赏宋词的生态美,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我国生态社会建设。宋词的生态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生命平等意识;呈现出丰富的和谐美。宋词的生态美对当今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感觉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层次。

关键词: 宋词    生态美    审美教育

近年来,随着生态美学的兴起,生态美已经成为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并列的美的形式之一。彭松乔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论生态美的间性规定与和谐内涵》中给生态美下的定义是:“生态美是充沛的生命与其生存的环境和谐共在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1]生态美丰富多样,既表现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又表现在人们的观念中,还表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宋词表现出丰富的生态美内涵,对当今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意义。

一、宋词生态美的表现

(一)表现出明显的生命平等意识

在人类中心主义意识的支配下,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视自身为万物之灵长,具有最高的智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自身利益,人类有权利支配甚至肆意践踏其他生命。当代进步的生态观念则提倡生命平等意识,强调人类和其他自然生命地位平等,具有相同的权利。生命平等意识是生态观念的基础,以生命平等意识为基础,才构建起完整的生态观理论体系。因此生命平等意识是生态美的重要表现。

宋词即表现出明显的生命平等意识。词人习惯关注周围自然景物,在作品中常常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放置其中。因此宋词存在大量景物描写,包括植物、动物和看似无生命的物质。而且词人多以平等态度看待自然生命,极少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宋词表现出自然生命和人类相同的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如“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张先《系裙腰》“惜霜蟾照夜云天”)和“叶间梅子青如豆。风雨时时添气候。成行新笋霜筠厚”(欧阳修《渔家傲》“四月园林春去后”)分别逼真地描绘了荷花、梅子、竹笋生命刚刚绽放的情态,“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柳永《卜算子》“江枫渐老”)和“红杏花初退”(孔平仲《千秋岁》“春风湖外”)分别表现了枫树、蕙兰、杏花凋零的情态。宋词表现出自然生命和人类一样勃勃的生机,如“艳杏烧林,缃桃绣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表现了初春时节杏花、桃花怒放的场景。宋词还呈现出自然生命独特的美。如“愁黛空长描不似,舞腰虽瘦学难成。天意与风情”(王琪《望江南·柳》)写出了柳树的柔媚之姿,是人类难以企及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

可见,宋词里自然生命之间、自然物和人类都地位平等,具有相同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而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局限,表现出强烈的生态意识。受这种意识的支配,宋词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还原了自然生命本来的价值和与人类的平等关系,使读者获得了对自身生命状态的确认和对其他生命状态意蕴的认知。通过这种认知,读者体验到自身生命活动的自由状态,实现对人自由本质的进一步回归,唤起愉悦的情感体验,产生美感。

(二)呈现出丰富的和谐美

和谐是生态观的核心观点。当代进步的生态观念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如果和谐的关系被破坏,物种比例失调,势必影响自然界的稳定和繁荣。因此自然生命必须和谐相处才能维持整个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和谐观念符合人类的利益,也符合客观规律,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自然界的和谐景象对人类而言具有美的意味,能引起丰富的美感,是生态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凯的《论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智慧》便指出:“生态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生态世界的和谐运动、循环和演化。”[2]强调生态美和和谐观念的重要关系。

宋词表现出丰富的和谐美,是其生态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极少单独描写一种自然物,常以整体视角关注周围环境包括自身,将多种自然物写入作品,勾画出它们之间和谐的关系。这些自然物自由自在展示自身本性,顺应自然规律自由生长,并和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尽显自然界的和谐美。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描写的场景是:夜幕降临,风吹来,云彩散去,露出月亮,月光照在花上,地上出现花的影子,风吹动花,花影也随风摆动。云、月、风和花四种自然物自由展现本性,又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共同构成这幅动态的和谐美景。再如“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描绘出优美的乡村风光:树林郁郁葱葱,青山耸立,池塘里蝉儿鸣叫,空中白色的鸟儿自由飞翔,空中飘来红色荷花的淡淡香气。所有自然物在自然这个庞大的有机系统中各安其位、自得其乐又互相联系、和谐相处,堪称自然和谐美的典范。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当代生态观最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难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美最具价值的部分。宋词里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人与自然应有的和谐关系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如“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写到春风轻拂,扫去了庭院的尘埃,午觉醒来便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将读者带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感受中。再如“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杨万里《昭君怨》“偶听松梢扑鹿”),词人听到“扑鹿”声,就知道松树上有沙鸥来松树上投宿,告诫孩子不要吓到它,让沙鸥安心住下,表现出词人对沙鸥的友好之情。正因为人类尊重其他自然生命的权利,平等友好以待,所以人和自然物都能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呈现出动人的和谐美景。正如欧阳修词中所写的“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宋词里不仅表现出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还呈现整个城市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如“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潘阆《酒泉子》“长忆钱塘”)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描绘了繁华都市杭州城将人类生活的繁华富庶和自然风光的优美融为一体的和谐美景。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情感。人类和其他自然生命不存在感情,只有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当代进步的生态观念则认为,人类与其他自然生命同根同源,存在先天的血缘关系和亲近感。人类具有把自己的道德感和其他感情扩展到其他自然生命的能力和意愿,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动物甚至植物本身也具有情感。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指出,人类在自身进化中“他的同情心变得愈益亲切并广泛传播,从而扩大到一切种族的人,扩大到弱智者、残疾人,以及其他无用的社会成员,最终扩大到低等动物”[3]151。因此从生态观视角看,人类把情感投注到其他生命上是正常现象,也是形成更深层次生态观念的基础。所以,人类与自然生命的亲近甚至情感交流是生态美的重要表现,而且是更深层次的表现。宋词不仅表现出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而且表现出人类与自然生命的亲近和情感交流。如“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抒发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怜惜之情;“归去不须银烛,有山头明月”(郑獬《好事近·初春》)写出了词人对自然景物友好之情的领会;“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更是把自然景物视为朋友兄弟,感情真挚动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抒情主人公满腹愁怨无人理解,只能向和她有相似命运的落花倾诉,惺惺相惜,表现出人与自然生命互为知己的情景;“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内心的澄澈与宇宙万物的澄澈本质融为一体,泯灭物我的界限,领悟到一切生命生生不息的状态,融入宇宙的无限,心灵获得无限自由,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宋词中的自然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对自然景物本身并无感情,并把自然景物的情感表现归为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否定自然景物本身的情感,显然和当代生态观念相违背,同时不符合词人创作的实际情况。“风急花飞昼掩门。一帘残雨滴黄昏。便无离恨也销魂”(赵令畤《浣溪沙·王晋卿筵上作》)指出词人的情感有时是自然景物本身引起的,源自自然物和人息息相关的本质关系,而不是词人已有情感的投射。中国古代农业发达,使得古人对自然万物的了解比现代人深刻,对自然生命的存在状态及其与人类应有的关系有更深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处于和谐状态。所以,宋词表现出的平等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能进行情感交流的场景便是顺理成章。

二、宋词生态美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意义

当今社会,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欣赏宋词的生态美,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改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欣赏宋词的生态美,对大学生审美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尤其表现在能提高其审美感觉力和审美层次两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感觉力

审美感觉力指审美活动中对色彩、音响、形体等因素的敏锐识别能力。审美活动的发生由对具体形象的感知开始。审美感觉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缺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能力,必然会影响审美活动进行。提高审美感受力离不开对形象、颜色、声音、形状的经常性感知。社会里的具体形象无处不在,自然中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为提高审美感受力打好基础。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多把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参加各种活动比赛和实践活动上,很少关注周围自然景物和其他具体事物的形象,对色彩、音响、形体等因素的识别能力较弱,审美感受力大多不尽如人意,影响审美水平的提高。

宋词的生态美离不开具体形象,其中景物描写呈现了自然界大部分事物的具体形象,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形状、声音和色彩。由于受生态意识的影响,词人以平等视角看待自然景物,力图呈现出其和人一样的生命活力。因此,词人在作品中多运用优美的语言,从形状、声音、颜色各方面还原最本真的状态,其颜色之美、形状之独特、声音之动听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所以,大学生经常欣赏宋词的生态美,自然可以接触作品中呈现的自然形象,被其中形状、声音、色彩之美打动,从而提高审美感受力。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层次

审美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随着主体审美水平的提高,会依次达到不同的审美层次。审美层次越高,主体获得的美感越强烈。宗白华在《艺境》中把审美分为三个层次:直观感相层、活跃生命层和最高灵境层。直观感相层是审美的最低层次,指通过对审美对象外在形象的感知而获得的美感。在这一层次,审美主体被对象的外在声音、色彩、形状之美所吸引,获得视觉听觉的感官享受,同时获得心灵的愉悦。如欣赏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山川河流,获得的就是声色享受,属于审美的最低层次。活跃生命层指以对审美对象外在形象的感知为基础,感知到对象内在生命的律动和生机而获得的美感。在这一层次,审美主体突破对象外在形象和自身单纯感官享受的局限,深入审美对象的内蕴,实现对自身思想和心灵的触动,达到审美的较高层次。如欣赏雕塑人物的痛苦表情、感知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都属于生命活跃层面的审美感知。最高灵境层是审美的最高层次,指在对审美对象内在生命律动和生机感知的基础上,领悟自身存在与其他自然万物并无二致、互相关联,从而感受到整个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动。在这个层次,审美主体将自我存在融入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流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自身的短暂存在获得了永恒的价值。达到这个层次,审美主体就将突破主客之分的局限,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最大限度地回归人的本质,获得的美感达到极限,达到人生存的最高境界。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利环境的影响,功利思想突出,对无功利的审美活动缺乏兴趣,加之美学知识缺乏,使得审美活动往往停留在较低层次,多以感官享受为主,如观看简单通俗的娱乐节目、阅读网络小说或者出去旅游等,停留在审美的最低层次。部分学生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被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动,获得人生启迪,初步达到审美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不仅要求审美主体感知到人类生命的存在,还要感知到其他自然生命的生机和活力。当代大学生多独立自我,人际交往能力弱,对他人的生命状态缺乏体验能力。由于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离自然越来越远,大学生逐渐失去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趣,无法感知其他自然生命勃勃的生机。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很多人还未达到审美的第二个层次。因为无法突破第二个层次的局限,达到审美第三个层次的更是凤毛麟角。宋词中的生态美不仅局限于自然万物的形态美,还以平等视角表现出自然万物的生命活力,进而呈现出物我合一的境界,达到审美的最高层次。欣赏宋词的生态美,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对人类情感的感知能力,让大学生感知自然生命的活力,并通过对词中物我合一境界的体会初步感受审美的最高层次,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参考文献:

[1]彭松乔.论生态美的间性规定与和谐内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王凯.论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智慧[J].江汉论坛,2004(3):36-38.

[3][英]Ch.达尔文,著.叶笃庄,杨习之,译.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本论文所属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4年项目“回归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宋词鉴赏研究”(2014C125Y)。

猜你喜欢
宋词审美教育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宋词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