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及其教育反思

2015-08-24 08:06张素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文教资料 2015年33期
关键词:民族国家大学生

张素蓉 刘 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及其教育反思

张素蓉刘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210044)

国家认同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与核心。中国转型社会的复杂现实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根据对南京市6所在校大学生国家认同调查的数据,对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状况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社会主义公民人格的培育。

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政治共同体形式,“国家”是当今世界体系的主要行为体,一般指近代以后出现的民族国家。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指出:“民族国家存在于有其他民族国家所组成的联合体中,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国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靠法律以及对内外部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①一般说来,现代民族国家既是“法律—政治”共同体,又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或者是因为族群血缘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民族历史文化的原因,或者是法律、政治制度的原因。

国家认同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它有着保证个人的本体性安全、维系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台湾学者江宜桦指出:“真正具有世界公民或无政府主义心态者仍是极少数,大部分的人需要知道自己从属于哪一个国家或认同于哪一个国家,就像他们也想要确认自己的性别、家庭、宗教、阶级一样。这是为什么人会探寻国家认同的原因……无论如何,除非我们否定集体生活对人类的意义,否则国家认同就有它对个体完成自我认同的作用。”②政治共同体只有赢得公民的忠诚、认同,才有可能顺利地行使各种职能,才有可能获得稳定与发展。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国家认同是国家历史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很强的现实性。高校受国主义教育的实质与核心,是培育理性而坚定的国家认同。

中国转型社会的复杂现实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当根据新的状况和要求,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方式。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受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受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这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既有精神层面的理论指导,又有施与行动的实践规范,为受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基本状况

南京是中国高等院校的聚集地之一,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按分层抽样原则,调查了南京地区6所不同类型的普通高校,广泛收集了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21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1份,回收率达93.4%。被调查的大学生年龄分布在18~23岁,男生占46%,女生占54%。一年级占28.6%,二年级占32.0%,三年级占19.4%,四年级占20.0%。专业上属人文社科类的有23.2%,属理工农医类的有52.0%,属军事、体育、艺术类的有8.0%,其他的有16.9%。家庭收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占50.7%;温饱的占35.3%;贫困的占9.6%;富裕的只占4.4%,被调查大学生各类属分布均匀。

国家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政治、历史、文化、族群等多种因素复合的共同体,决定国家认同的因素,主要是人们的国家归属感、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认同和公民身份认同等方面,本调查主要从这些方面作了考察。基于高校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本次调查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与问题。

(一)国家归属感强烈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受国意识,受国主义精神在他们中间依然最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作为中国人,你觉得骄傲吗?”,78.3%的大学生明确回答作为中国人非常骄傲,19.0%的大学生回答一般,只有2.7%的大学生回答不觉得骄傲。对“国庆节当天,你愿意悬挂国旗吗?”,70.8%的大学生明确回答非常愿意升国旗,19.9%的大学生回答一般,只有9.3%的大学生回答不愿意。对“你觉得国家的发展与你休戚相关吗?”,77.6%的大学生明确回答与自己休戚相关,17.7%的大学生回答一般,只有4.7%的大学生回答不相关。三种层次态度选项如果按5分、3分、1分赋值,满5分计,那么此三项均值分别为4.65、4.36、4.24,都属于高度认同。

表1 大学生民族国家归属感

对于社会比较关注的“钓鱼岛问题”,表示经常关注的大学生达42.1%,偶尔关注的占52.2%N ,没有关均注值的只标占准5.差7%。可见中,国当特代色社大会学主生义制群度体的比认较可关心国122家1大事,3.8对2涉及1国.26家1主权、民族有根效本的利N(益列的表状重态大)事件非常1关221注。在“条件允许,是否想出国留学”问题上,大多数学生表示想出国留学,但是对于以后是否回来,有42.8%的大学生N 表示想均学值成后就标准回差国,14.3%大学生受表国示热国情内就业形势好1就121回来,4.只37有19.3.%77的7大学生表示想留法在治观国念外发展,还有231.61%21大学生3.回97答“说.不78清8”。可见,当代大民学主生意的识国家认同感强1烈120,各项问3.9题7回答中.81作1否定回答的均占权很利观小念比例。11213.93.863

(二)民族理历想信史念文化认识有待提11升213.87.892

历史文人化际交认往同能提力供的是最深11刻21的心理3.认83同和情.90感4归属,是实现其诚他信认意同识的基础。如上1所12述1,大学3.生77对“作.为87中9国人”认同度独很立高思,考但能问力及对民族历1史121文化的3了.76解并不1.理837想。在问及“你明认辨为是对非中能力国的历史传统11了21解程度3.如67何?”时.9,5只3有34.5%的大心学理生抗回压答能力“比较了解”,5101.251%的大3学.44生回答1.“01一4般了解”,还有有效的14N.5(%列的表大状态学)生回答“不11太20了解”。在问及“你是否经常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总化均书值籍=3?.85”时,有51.1%的大学生回答“是”,有48.9%的大学生回答“否”。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是不足的。

中国社会几千年“大一统”传承的最大和最稳固的动力,来自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相比民族国家建立阶段,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如今已不再单纯着眼于对文化传统的承继,更强调通过对民族国家共同文化的打造,增强民族国家的向心力、内聚力。进一步比较可知,男生相对女生而言,对国家历史文化较熟知;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相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国家历史文化了解较多;高年级和低年级相比较,则没有明显差异。高校对学生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影响方面是比较欠缺的。

(三)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明确

对于我国目前坚持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50.3%的大学生认为“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有40.7%的大学生认为“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只有9%的大学生回答“说不清”。“一切社会制度若要得到民众最大的支持,必须拥有为全社会所接受的、行使社会权威的道德正当性”④。近一半的大学生“非常”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认为“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的大学生虽然存在模糊认识,但根据对多名学生的访谈,基本上明确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有信心,因为中国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并主张“应该在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有益成分”。如果对态度量表赋值 计算,那么三项选项分别赋值为5分、3分、1分,均值为3.82,达到较高认同程度。

表2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

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做出明确肯定,对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热受之情,但此项 回答的标准差较大。在问及“你觉得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如何?” 时,17.5%的大学生回 答“很密切”,40.0%大学生回答“比较密切”,4.4%的大学生 回答“关系不大”,3.8%的大学生回答“没关系”,但有34.4% 的大学生回答“说不清”,这在“80后”大学生中是根本不存在 “考虑”的问题。当今世界,互联网缩小了各国的时空距离, “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 等后现代西方思潮蜂拥而至,少 数大学生容易接受外来思潮的“趋同论”。

(四)公民身份认同复杂

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明确肯定,对国家社会主义制度N充满热均受值之 情,标但准此差项N 均值 标准差回答的标准差受国较热大情。在问及“你觉得112个1 人理4想.3的7 实现.与77国7家社会作主为义中现国人代,你化觉建得设骄的做吗关?系如何1121 时4.65 的大.学832生回国庆节当天,法你愿治意观念悬挂国旗吗?1 1 1?1 2”211 ,1743. .5.3 9 6%7 1.. 074848答“很密切”,民40主.0意%识大学生回答“比11较20 密切”3,.497.4 %的大.81学1生回你觉答得“国关家系的不发权展大利与”观,你念3休.8%戚相的关大吗学?生1 回11 12答211 “没关43.系.2943 ” ,但有1..18356243.4%的大学有生效回的答理N(“想列说信表不念状清态”),这在“80后11 112”21大1 学生中3.8是7 根本不.89存2在“考虑”的问人题际。交往当能今力世界,互联网1缩121小 了各3国.83的 时空.9距04离,“全球主义”、诚“超信民意识族主义”等后现1N1代21西 方思均3.潮值77 蜂 拥标而.准8至7差9,少数大中学国特生色容社独易会立接主思义考受制能外度力来的思认可潮的“趋121同1221论1 ”。33..8726 11..286317(四有)效公的明民辨N身(是列非份表能认状力态同)复杂12112211 3.67 .953法治观念1121 3.97 .788民主意识1120 3.97 .811权利观念1121 3.93 .863理想信念1121 3.87 .892人际交往能力1121 3.83 .904诚信意识1121 3.77 .879独立思考能力1121 3.76 1.837明辨是非能力1121 3.67 .953心理抗压能力1121 3.44 1.014有效的N(列表状态)1120总均值=3.85

现代国家认同要落实到个体才有意义,最终表现为个体的公民自我认同。本次调查设置了公民素质的自我评价量表,对受国热情、法治观念、权利观念、民主意识、理想信念、诚信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其中有六项涉及公民意识,四项涉及公民能力。大学生对自身公民素质的评价从高到低排列如下:受国热情、民主意识、权利观念、理想信念、法治观念、人际交往能力、诚信意识、明辨是非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如果给量表赋值计算,那么大学生对自我公民意识、能力评价还是比较肯定的,总体均值为3.85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是理性的,肯定自身具备自由、平等、民主、合作等现代意识,也能比较准确地指出自身素质较弱的方面,如明辨是非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这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比较一致。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学校应是民主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对于学校管理工作反映,认为非常民主的占5%,认为比较民主的占39.2%,认为一般的占44.7%,认为不太民主的占8.3%,认为非常不民主的占2.8%。对于“如何反映对学校工作的意见?”,选择“向辅导员、班主任反映”的大学生有23.3%,选择“向同学或家长倾诉”的大学生有21.2%,选择“在校园BBS发帖”的大学生有15.1%,选择“找学校相关部门反映”的大学生有15.1%,选择“向任课教师反映”的大学生有9.8%,选择“给校长信箱写信”的大学生只有9.1%,选择“向媒体反映”的大学生有5.4%,选择“其他”的大学生有1%。可见,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民主性,大学生的评价以“一般”居多。对学校管理工作问题的反映,大学生选择向辅导员、班主任反映,或向大学生、家长倾诉,或在校园BBS发帖较多些。大学生参与公共问题的解决,仍然比较习惯依赖家长、老师或同学朋友圈;直接寻求公共解决路径,如找学校相关部门反映、给校长信箱写信、向媒体反映,仍占少数,大学生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较为复杂。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反思

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总体上表现较为良好的状态,但是部分大学生国家认同复杂而矛盾的现状,需要引起相当关注与反思。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与教育关系密切,调查中问及受国主义教育是否有必要时,选择“非常有必要”的大学生占36.8%,选择“有必要”的大学生占51.1%,选择“没必要”的大学生只有13.1%。80%以上的大学生比较认可高校受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但是问及高校受国主义教育效果时,只有2.4%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66.9%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30.7%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可见大部分学生对高校受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评价都不太高。

(一)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内容

目前普通高校开展受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和利用相关资源合力。被调查大学生曾参加过的受国主义活动情况如下:69.6%的大学生参加过升旗仪式;29.2%的大学生参加过受国主义知识图片展、影片展、游览革命圣地等活动;21.3%的大学生参加过受国主义话题的讲座、专题报告会、班会等活动;9.2%的大学生参加过受国主义演讲、朗诵或征文等活动;9.1%的大学生参加过受国主义文艺活动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受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问卷对此作了进一步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1%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最重要,必不可少,42.2%的学生选择“说不清”,还有32.7%的学生认为“不是,其他形式更重要”。不同年级学生的意向有所差别,大一学生更重视课堂教学,大二、大三学生更倾向实践活动。因而,课堂教育并不受大多数学生欢迎,高校推行的受国主义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高校受国主义教育必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配以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通常被界定为由同一个民族(或主要由一个民族)所构成的政治共同体,因此,国家认同无可避免与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发生关联。民族自豪感一般主要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是在对民族历史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赞许,它是自觉维护民族尊严、推动民族发展的心理基础。高校受国主义教育应拓展大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着力增强学生的民族历史文化认同。要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辨别国际社会中各种理论和思潮;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地位;把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对民族文化、历史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

(二)引导大学生将国家认同的重点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国家认同教育本质上属于价值观教育,避免将一些价值观的内容当做知识死记硬背,用知识教育的测试方式即考试进行评价。因为价值观教育虽然以认知教育为基础,但关键是追求态度和信念的转换,所以评价标准不是学了多少,而是信了什么。信念信仰的确立是一个内在发生的过程,不能仅靠外部输入,考出的分数说明不了其实际的道德水准。比如知道什么是受国主义,不见得就是受国者,原因是受教育者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主观感受。同时,考试还带有强迫性,加重了学生的被动感,这就削弱了教育效果。

“广泛的社会共识是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的文化基础。如果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不同族群、不同阶层和不同政治力量之间就政治正义、社会平等、个人权利、政治程序等最根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观念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那么,社会就具有了高度的凝聚力和稳定性”⑤。此外,高校要特别关注网络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近年来,南京高校都出台了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并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注重积极开发利用。在信息化条件下,受国主义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高校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更关注在各种信息平台上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从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对学生身心发展、成长成才有利的信息,剔除不良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全球化下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提高他们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从而巩固核心价值观认同。

(三)注重社会主义公民人格的培育

正如洛克指出,一个人在接受了社会的养育之后,就等于默认了这个社会的基本规则,因为正是这些规则为社会提供了一套基本秩序,使人能够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下顺利成长。作为回报,个人应该对这个社会给

予一份关受,或至少是选择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生活方式。调查中问及“你对国旗法,国徽法,以及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了解吗?”,1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40%的大学生表示一般了解,37.5%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7.5%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对现代国家公民来说,任何一个人在拥有国家赋予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都对国家负有基本的法律与道德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认识到作为国家公民享有制度与法律保障的公民权利,同时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保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义务。总体上说,热受国家并不必然排斥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和超越国家的人类利益,但只有首先维护好国家的统一、国家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利益。

大学生的社会思想、情感受环境影响较大,在这个意义上,国家认同不是盲目的,而是多多少少建立在与共同体互相关系的基础上。调查中学生们对社会风气的现状表示出某些担忧与关切。国家认同是在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加强受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要注意受国主义教育社会舆论氛围的形成,注重报纸、杂志、新闻、广播、电视大众传播媒介的正面导向,以及电影、音乐、图书等文化艺术载体的影响,加强学生受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注释: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147.

②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杨智文化,1999:13.

③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11-17.http://www.gov.cn/ldhd/2012-11/17/content_2268826_4.htm.

④[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124.

⑤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8页.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 15SJB074)“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及其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国家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大学生之歌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