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升
摘 要: 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二为”方针,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认可作为衡量标准,不断引导网络文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好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用制度规范和引领市场,不断完善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主流化 内涵
一、网络文学主流化问题的提出语境
1.网络文学的“繁荣”现状
网络文学是依托互联网创作和传播文学作品的新形态,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多元、传播广泛、消费便捷等特点。近年来,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网络文艺的重要类型,广受众多文学爱好者及青少年喜爱。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94亿,较2013年底增长1944万人,年增长率为7.1%。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5.3%,较2013年底增长了0.9个百分点。新世纪以来,网络及其相关技术设备的成熟与更新催生了我国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网络签约作家250多万,注册作者5000多万(中国作协会员约8千人,加上各省市及行业作协会员也不过约5万人),这些作者用不到十年时间创作的“网络原创文学”已经超过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印刷文学作品的总和。大陆各网络文学网站日浏览量累计高达5-6亿人次。网络文学年商业价值在70亿元左右。近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单上名列前茅的都是年收入千万元级的网络作家,名利双收的造富神话刺激着网络写手和投机资本的逐利嗅觉。网络文学正成为“资本洼地”,吸引着资本市场的强势介入(网络文学业界大佬盛大文学已被腾讯文学收购,成立了阅文集团),各式资本正在这一领域跑马圈地,开疆拓土。签约制、打赏制、全媒体化等正成为网络文学业界的常态。
2.商业驱动背后的文化危机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网络文学的数量与质量的巨大反差,数量大,质量低,有“高原”缺“高峰”,还有抄袭模仿、内容雷同,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以及片面追求市场效益,侵权盗版屡打不绝,市场主体良莠不齐,管理规则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网络文学日渐商业化的生成机制:零门槛的发表机制、靠不断更新追求点击率的付费阅读、追求最大利润的全版权策略,等等。这种“读者为王”的生产机制倒逼的是创作对阅读的“定制式”满足,文学的消费功能显化为欲望和感官的浅表宣泄,审美提升和精神涵养往往消弭于“爽点”代偿,而编审和监管的缺位使之不可避免地由通俗滑向低俗。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即是受众分众化的体现(这种情况的极端是分众的进一步“特化”(庄庸语),形成一种亚文化亚社会)。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这些群体具有低龄化(中小学生)、低阅读层级化(如小学、初中毕业水平的农民工二代)、低社会融入度群体化(大学生及社会新鲜人)的特点,在他们间最流行的就是玄幻文、乡村暧昧文和高干文、黑道文等,以及大面积的“小黄文”。这三种人群恰恰是国家和社会政治最关注的“接班人”群体。这正是本次网络文学主流化运动的政治动因。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个个文学网站背后运作的资本中有很多经过伪装的境外资本,正是这些幕后推手,正在通过手中控制的网络文学平台,宣扬腐朽落后文化,传播西方中心论主导的价值观,不断对这些“三低”群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和控制。因此,网络已经成为中西方争夺下一代的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意识形态战场。
3.网络文学研究的隔膜与偏失
网络文学是新生事物,在新世纪前后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破土而出,蔚为大观,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一翼。应该说学界对此的研究从数量看是不少的,仅就论文而言,据知网搜索,2000年至今,关键词中含有“网络文学”字样的有1278篇。篇名中含有“网络文学”字样的有2482篇,同时含有“网络文学”和“主流化”字样的仅有28篇(直接针对的才有10余篇)。同时,出版了以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欧阳友权为代表的相关专著10余部。从举措看,全国作协和一些省级作协渐次成立了网络文学研究机构,2008年以来不断举办相关培训班,吸纳网络文学作家入会,允许网络文学作品评奖,一些主流传统文学媒体开设网络文学专栏。同期关于网络文学研究的国家级、省级课题有几十项。单从表象而言,似乎网络文学的“主流化”进程进展顺利,但事实上这些研究主要是一种“被动”的外缘化研究,表现出研究对象隔膜,研究重心偏失,宏观观照式构建多,实证研究少,代表作品文本研究不够,对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缺乏影响力,一句话,网络文学批评范式仍然没有建构起来。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对于网络文学文学性和本体性的深入研究不够,缺乏高层次的学术引领和影响。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剧了网络文学的“非主流化”倾向。
二、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内涵诠释
1.净网行动与《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背后的政治意蕴
2014年4月至11月,国家开展了针对淫秽色情内容的“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关闭了一批涉黄文学网站。紧接着,2014年12月18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将网络文学的健康有序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文化战略。这是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重塑中国形象,共筑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小支点,大杠杆”治国智慧的反映。网络文学的“主流化”议题由此破题。网络文学主流化显然是一个由现实倒逼的政治命题,是中国政府新媒介管理的一次主动出击,其中的政治考量意味深远。从大方面说,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其背后的根本在于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抓好“接班人”建设工程,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治久安。
2.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内涵探析
学界对于此次净网行动和《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认识不足,甚至纠缠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担心政治的强力介入会影响网络文学的“自由”生态,这是欺人之谈。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价值塑造和传承,文以载道,以文弘道。文学本体的自足性,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绝对的“零度写作”是不存在的。网络文学原本就不是没有边界的自娱写作,一开始就带着商业消费的资本烙印。网络文学的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反映的正是作者创作思想的瓶颈——精神引领不足。满足于摹写、复制、重述、重译、转述等的超文本“孤独狂欢”,回避现实的价值追问与历史担当,是网络文学的通病。这也是许多文学网站玄幻类、奇幻类、武侠类等幻想文学流行的主因。厘清“主流化”的概念,才能从思想和精神上给作者/读者这对交互主体“补钙”,从而谱写出自信、向上的新世纪中国话语。从这点说,网络文学主流化,不是政府体制内对体制外的“招安”,也不是体制外的网络文学作者们的被动妥协,更应该是网络文学生产系统自身的一次自觉价值认同与“回归”。
网络文学的“主流化”,说到底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二为”方针,就是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认可作为衡量标准,不断引导网络文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实施路径
从网络文学生产系统看,影响其发展的要素是资本、市场、制度,其中制度起着关键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在《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明确了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基本实施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把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相统一;坚持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并重,规范管理与扶持引导并举,形成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运用,以精品战略、品牌战略和重点项目为带动,激发网络文学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创造热情,构建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有序发展的产业格局。原则的落地就是制度。怎样用制度规范和引领市场,实际上就是完善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实施路径。我们看到,目前国家已经通过多措并举把网络文学健康发展逐步上升为文化发展战略,服务于“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
除了加强外部制度管道的建设,规范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外,我们认为,一定要同时做好内功,即积极加强网络文学本体研究,促进网络文学经典化进程;加强受众与传播研究;提高青少年学生网络文学阅读力。如是,才能确保网络文学主流化的进程不蹈虚,不跑偏。
只要以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取向为指导,立足于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中国话语权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就能不断提升网络文学品质,创造更多优秀作品,促进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发挥网络文学的新话语构建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的重要作用。网络文学主流化进程方兴未艾,资本、市场、政府、社会等各方的博弈来日方长,但可以肯定,这一进程不会中止,更不会回头,必将长期伴随并引领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成为构建中国当代文学高峰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庄庸.网络文学“卡位”主流新文艺.中国新闻出版社,2015.02.26.
[2]庄庸.网络文学的“主流化”.文学报,2014.06.05.
[3]邵燕君.网络文学时代中国“主流文学”的重建.艺术评论,2014.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成果).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发展中的悖论选择.社会科学战线,2014.12(国家哲社基金重点项目成果).
[5]欧阳婷,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体制谱系学反思.文艺理论研究,2014.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6]单小曦.革命与危机,探索与争鸣.2014.1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