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
(汪清县春阳镇中,吉林 汪清 13320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张丽霞
(汪清县春阳镇中,吉林 汪清133200)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德育的渗透,并作为一个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初中语文新教材孕育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并按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及时进行德育渗透,使其发挥育人的功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古人云:“致天下之智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者在师矣!”足见师者任重而道远。为人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者,更重要的是灵魂的塑造者。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与育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知识传授,轻做人引导,必然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语文教育承担着传统文化,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促进生命个体的先天素质与综合潜能向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要求定向开发和发展的任务。因此,语文教育要注重语文素养的形成,文化精神的培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化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德育渗透的素材,教材在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此,我谈谈体会。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五育”之首,它对于促进学生和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从而使他们更加受祖国、受人民,热受祖国的大好河山、热受和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德育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认真领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发挥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和相关内容,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制订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计划,以便更自觉地实现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
语文教学中储藏大量德育渗透材料,诸如忧国忧民的入世精神,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尽忠报国的受国情操等。阅读这些文本时,目光不能只聚焦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只外在地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成,更要让学生的目光穿透语言文字的浅表层,进入民族文化的地质层,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积蓄和拓展本质力量,促进学生语文及其他素质的提高,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渗透。
教育学和教育哲学关系紧密。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与掌握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缺少必要的教育哲学是缺少必要的教育哲学基础,往往不可能真正做到教育理念与教育实际的正确结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如果离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哲学,就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因此,在教学《论语》十则一课时,引导学生从他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话认识和理解“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告诉学生,因为所学的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而“思”则是达到理解的必要手段,学而不思,不能消化,自然越学越糊涂。如果思而不学,凭空去冥思苦想,就必然劳而无功。就“学”和“思”比较而言,孔子还是侧重强调“学”的,他曾总结经验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这样处理“学”与“思”的关系,无疑是正确的,这也是他长期在学习方面总结的经验。把孔子的这一辩证思想作为教育学生典范,引导和教育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好好学习,不断用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对待和解决问题。
(二)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渗透。
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内容是我们用以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材料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里既有先哲时贤们精辟的条分缕析,谆谆教导,又有对民族对国家有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更有那抑或是曲径通幽的静雅、抑或是风掠石击的壮美景观,利用这些文章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的确能使他们获益匪浅,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说,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识水平,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还非常肤浅。有一次,为了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我激励他们刻苦学习,争取上高中,考大学,别一天天浑浑噩噩,稀里糊涂混青春,有的学生还振振有词地反驳我,学习不好不一定没有出息。当时,我们正在学习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邓稼先》一课,我就以邓稼先何以能够在风悲日曛的茫茫戈壁隐姓埋名28年,成为两弹元勋的事迹为例,说明原子弹、氢弹对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一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普通人与之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澄清了模糊的认识,明确了学习方向。再如,谈恋受是诱惑中学生误入歧途的一大顽敌,歌德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受情充满好奇和遐想,为了使学生对此有明确的认识,我结合课文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那个动人的受情故事,再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从而明确:获得受情的幸福,必须是有智慧的人。头脑简单不假思索地一意孤行,只能给自己带来不尽的悲哀。除此之外,还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诸葛亮《出师表》等,激发学生热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总而言之,我认为,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篇章,针对不同的课文,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就会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三)结合历史的国情进行德育渗透。
在讲《月球上的足迹》一文时,结合历史事实,向学生讲述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时,一些国家的科学发展迅速,而闭关自守的中国却在“吾皇万岁中饱受着西方列强的凌辱”,形成了赔款——割地——再赔款的恶性循环。这些历史事实,使同学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学生牢记历史,报效祖国,为中华振兴而奋发学习的热情[2]。如今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研制并成功发射的原子弹、氢弹,后来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不断升空,可见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神州九号,十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除美、俄以外我国第三个掌握此类尖端技术的国家。这些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唤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借此教育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开创未来的伟大抱负。
(四)联系实际,丰富知识,强化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而联系实际,丰富知识是“扩大阵地”的有效途径。为此,我让学生利用因特网、书籍和报纸杂志收集资料。学习《观沧海》一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通过联系实际主动探究,更好地评价曹操,在研究问题的同时更好地使用科学的方法,同时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注重自身形象塑造,寓德育于言传身教之中。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十分注重自身形象,时时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和人格的修养,同时教育学生养成仔细、认真、踏实的学习作风。教学时一丝不苟,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学生,做好学生的典范,同时教育学生要宽厚待人,认真完成作业,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总而言之,处处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初中阶段,正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思想波动大,敏感,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随着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讨厌空洞的说教。根据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创造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的教育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教师避免高高在上,凌驾于学生的姿态,避免不尊重学生实际感受而进行不切实际的教育做法。
(二)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避免孤立生硬地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一些大话、套话、空话,同时避免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言语苍白无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三)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现实与理想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德育素材的整合,发挥语文育人的功能。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而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度开发与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并渗透于教学之中,做到寓德于教,更好地启迪人的智慧,尊重人的共性,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只有把德育渗透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就会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1]文济观.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浅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2006(1).
[2]田玉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浅谈[J].延边教育学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