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市金石中学 351200)
提高历史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林茂德(福建省仙游市金石中学 351200)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摆脱无效的消遣式预习,本文重点介绍不同学程的预习要求和方法,并且尝试让学生能够验证预习的有效性,使学生体会到课前预习是一种自主感知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预习指导效率效果验证
中学生通过自主性预习,能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从而顺利完成中学学业。笔者建议学生要有甘当笨鸟的心态,飞得早才能飞得更远、更高。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但有些学生在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后,往往以应付之心待之,充其量只是在课前看一看课文而已。为了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作一个简单的设计。
(一)期初预习,全册通览
高中历史学习难度不大,但要学好很难。为了树立学好历史科的信念,我建议学生在学期初新书刚发下来时,就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整本书进行通读。当然,这个阶段的通读仅仅要求泛读即可,以便建立当册历史知识的整体印象,初步了解新的一个学期要掌握的历史课的内容、布局和分量。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宏观把握,高屋建瓴,俯视即将迎来的每一节新课。
(二)单元预习,阶段预热
高中历史课本,每册五六七单元不等,但是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中心,单元内各个课时联系很紧密。所以,要求学生在新单元即将开始的时候,以单元为单位,在单位时间内进行预习,目的是深入理解本单元各课的内在联系、编排规律、主要历史要点等。对单元知识进行预热,这也符合记忆规律,因为同一个历史知识点,用相同的时间记忆,分三次记忆比单次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三)课前预习,深入浅出
课前预习,必须认真仔细。第一,要用彩笔对重点知识圈画;第二,要对段落进行归纳,为每一个段落写上旁注;第三,初步组织出课间思考题的答案要点;第四,对不明确的知识点和问题要标明存疑记号,以便课间讨论或课后问询;第五,如果有导学案,可以事先完成部分习题,这样上课时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通过认真预习,当我们走进课堂时,已经就不再从零开始了。
(四)掌握方法,形式多样
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比较初级的预习,不过是提前了解课本内容而已。而比较有质量的预习,就是要求在预习过程中必须了解如何阅读教材,读什么,怎么读。比如,要理解教材每章开头的引言,归纳课文各段的重点,读懂“阅读与思考”部分的文献资料,读好课间材料图表等等。另外,在预习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要自己尝试解决,比如查阅文字资料或者上网查询,实在没办法就把问题带进课堂。最后,在预习中也有可能碰到以前学过但现在被遗忘的知识,要勤于翻动旧书,直到弄清为止。每一位学生,都会经历过预习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的过程,这样的蜕变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
(五)持之以恒,必有回报
上面所述方法,可以避免课前预习的盲目性,但是,最难的不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而是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地把预习当成一种习惯。在历史学科高考要求日益提高、学习时间有限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课前预习的作用,把课前预习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最终,我们会发现,课前预习不仅不会浪费时间,而是高效利用了时间。因为我们会发现,对每一节课预习会越来越快,效率却越来越高。蓦然回首,我们不知不觉中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在课堂上,对新课的历史知识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感;教师的问题可以随心所欲地回答,甚至还能发现教师讲课中出现的纰漏;完成课后作业所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考试做题胸有成竹,成绩稳步提高。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如果对教师的预习要求都做到了,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却不理想,那么,我们就必须反思,一定是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必须找出问题所在,纠错纠偏,发挥预习应有的作用,保持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课堂提问应答情况评价
教师课堂提问,如果是基础知识类型的问题没有回答正确,说明预习时精读不够,导致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无法充分理解;如果是思考型的问题没有回答好,可能是预习时研读工作没有做好,没有在预习时形成存疑,没有把握教材的中心和实质,对重点、难点和疑点做不到心中有数;如果是知识关联的问题没有答好,那肯定是泛读没有做好,没有把已学知识与本节课的关系厘清。
(二)考试成绩情况评价
如果坚持正确的预习,应对学业水平测试难度的考试绝对没问题。但是,如果面对高考难度的考试,就要理性看待。因为高考要求的试卷其材料基本上是课本知识的迁移,表面上是预习不到的,即使考试成绩不佳,也绝对不能怀疑预习的作用,但是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练习同类卷上。
(三)课后练习完成情况评价
课后练习难度不小,但是其问题基本上与本课知识相关,答题所调用的基础知识都在本课,新鲜度很高,一般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这当然是预习充分之功。但是,不少学生答题会出现表述不规范、学科语言组织能力不强的情况,这就要另行训练,或者把所答之题书面写好让老师面批,聆听要旨。
最后,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作为本文的结尾:“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坚持预习的法理依据。
[1]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N].上海:商务印书馆.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N].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N].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配.高中历史“双动两案”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左彩英.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11.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