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交通学院 454950)
论《史记》的文学性
赵晶(黄河交通学院 454950)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具有对人物及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犀利的眼光,而且通过对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活动的描写,生动而自然地展开了社会历史的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被历史学家所推崇,还被后世的文学家所模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梁启超称赞其是“千古之绝作”。其文学性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探讨其文学性。
史记传记文学文学性
(一)尊重史料客观性
史记作为一部史学著作必然要尊重史实。司马迁在写史记收集材料时一方面博览群书掌握大量史籍,另一方面还进行走访考察。如他在管晏列传中所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可见,司马迁在收集史料时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并进行走访调查以确保史料的客观性。
(二)敢于秉笔直书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于人物的阴暗面不加以掩饰,对于其错误直白的披露出来。而对于人物的功绩即使有政治风险也去称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刘邦在楚兵追杀的时候曾经为了逃跑而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抛下车,表明刘邦为自己连儿女都不顾了;在《吕太后本纪》中也有吕后毒杀赵王和虐待戚夫人将其变为“人彘”的情节,这充分体现了吕后的狠毒。这样敢于秉笔直书的精神给他带来了灾难,但给《史记》带来了无法掩盖的闪光。班固曾经评价道:“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可谓是对其实录精神的最好概括。
(一)想象与史实的结合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想象来点缀人物。史记的史实性看似与想象相悖,但司马迁却将其完美结合。司马迁在史实材料中发掘人物特点,并由人物的特点放在史实中加以想象来点缀历史。如对于樊哙,史记描写他随高祖征战多次冲锋陷阵履立奇功,并在鸿门宴中冲入营帐中怒斥项羽,刻画出樊哙是一个威猛勇敢忠君护主的形象。司马迁依照这个形象虚构出鸿门宴上的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冠,目皆尽裂”;而项羽百战百胜威慑诸侯,司马迁就依照这个形象就有了荥阳城外“项王瞋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这些都是详其迹而伟其事,依靠事迹认识人物形象并以这个形象来虚构情节来丰富史实,使得史记既有史书的客观又有小说的浪漫。
(二)借助神话来丰富题材
神话传说是以古代人们所见到的现象经过虚构而形成的。《史记》将神话与历史融合在一起,使历史具有神奇色彩。他笔下的黄帝帝喾、殷契、后稷、项羽、刘邦等许多重要人物都有过神话传说。帝喾的元妃姜嫄踩到巨人的脚印而怀孕生出后稷。后稷被扔到野外,牛马都避开不踩,鸟儿都来保护他。而后稷就是周的祖先。刘邦为天神与刘媪所生,项羽与舜都为双瞳。这些神话与人物的功绩相照应,表明了这些势力兴起的正统性,同时也丰富了题材给历史人物带来了神秘的色彩。
(一)叙述中的议论
与以往史书不同,《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其抒情色彩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史记》的议论。其议论的位置与篇幅都有所不同,大多是在结尾进行简短的议论。但有些部分则不是如此,如《货殖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等是夹叙夹议,而《屈原列传》中议论抒情文字占一半以上。司马迁将自己的爱憎通过对于事物的议论置于叙述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强烈的思想情感。《史记》的特色不仅仅是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议论,其中作者还引用别人的话语或文章来引出话题或是阐述观点。如《游侠列传》通过韩非子的话来引出游侠也应该被推崇;在《始皇本纪》中引用贾谊的《过秦论》以及《酷吏列传》中引用老子和孔子的话来表述自己观点。这些引用丰富了司马迁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得《史记》的抒情色彩更加强烈。我们可以从司马迁的议论中感受到他对于忠义高洁之人的推崇和对于他们受到不公待遇的愤懑。
(二)人物的即景作歌
《史记》中也记录了人物的即景作歌。这些即景作歌往往在叙述中由历史所唱,渲染了气氛,同时表达了历史人物的心境,也增加了《史记》的抒情性和文学色彩。如项羽在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的时候唱出了《垓下歌》。一代霸王驰骋沙场最后众叛亲离而被逼至绝境,《垓下歌》就犹如一只猛虎在死去之前的最后一次怒吼,其悲壮、凄凉之情境不言而喻。刘邦统一天下后,其曾经的部下相继谋反。在平定淮南王黥布叛乱,回长安经过沛县的时候,刘邦在沛县置备了酒席,把老朋友和乡亲们都请来一起尽情畅饮。酒喝得正尽兴的时候,高祖自己弹击着筑琴唱起了这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壮士兮守四方。”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如大风刮起云彩飞扬,而刘邦在这种情形下夺得天下荣归故乡。在此,刘邦怀念了以前奋斗的岁月,同时也对自己击败了那些英雄们而感慨,虽夺得天下却怅然若失,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而“安得壮士兮守四方”则是对于人才的渴求,当时部下叛乱,自己要保住天下迫切需要人才,而他是否能得到人才来保护自己的江山,刘邦在此既有自己的希冀又带着疑问。《大风歌》带着一位开国皇帝孤独苍凉的心境和对于未来的疑惑,响彻整个历史。
(一)纪传体的叙事结构
《史记》的叙事打破了以往以时间顺序来记叙事情的发展,而是以人物为线索来串联各个历史事件。《史记》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在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中穿插着历史事件,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将零散的材料化为有序的整体,同时通过对不同历史人物的叙述也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这是《史记》的一大创新。
(二)“互见法”的作用
《项羽本纪》中刻画了项羽英勇无敌,豪爽直率的英雄形象,而项羽的缺乏心计,傲慢残暴的地方则在《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中多有描写。刘邦与项羽在广武涧对峙时,刘邦细数了项羽的十条罪状,在《项羽列传》中对这件事情一笔带过,而《高祖本纪》对这件事情的描述却十分详细。因为《项羽本纪》是为了写项羽勇敢直爽,《高祖本纪》是为了刻画刘邦善于谋略,两个侧重点不同,这里使用“互见法”再好不过。《魏公子列传》刻画了信陵君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形象,而信陵君也曾经害怕秦国而不去及时接见前来投靠自己的虞卿与魏齐。为了让事情的叙述与人物形象相统一,同时也完整而客观地叙述历史事件,司马迁就把信陵君畏秦而不接件魏齐的事情放在《范雎蔡泽传》中。“互见法”的使用让《史记》达到人物形象与主题相统一,人物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相统一,叙事性与史书的客观性相统一的境界,同时避免了重复叙述。
(一)古代语言的借用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语言也借鉴了前人的风格。《尚书》是记载上古尧舜时代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君王言论的,其语言风格晦涩难懂。《史记》在《五帝本纪》《殷本纪》《夏本纪》及《周本纪》时就有运用尚书的片段。除此之外,《史记》还大量使用“春秋笔法”,行文中不直接对人物和时间做出评价,但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修辞手法的应用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孙子吴起列传》中吴起与田文论功、以楚悼王的尸体作掩护,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吴起的缺点但是在选材中已经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二)谚语的使用
《史记》多引用谚语。如《楚元王世家》中的“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孙子吴起列传》:“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白起列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春申君列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平原君列传》:“利令智昏。”《刘敬叔孙通列传》:“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张释之冯唐列传》:“不知其人,视其友。”《吴王濞列传》:“勿为权首,反遭其咎。”《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游侠列传》:“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佞幸列传》:“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巧合。”《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货殖列传》:“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这些谚语的使用说明司马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同时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性和趣味性。
《史记》不仅反映了司马迁卓越的见识,还展现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同时,《史记》对后世小说、戏剧提供了题材和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司马迁以其严谨的态度、敢于嘲讽世间黑暗的勇气、“发愤著书”的精神创作了这一历史巨作也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范例。
[1]赵玉萍.《四部正讹》的成书原因探析[J].琼州学院学报.
[2]杜立晖.关于两件公文纸本《魏书》纸背元代文书的缀合与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4(6).
[3]王竹波.《春秋》《左传》经传关系析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责编 张翼翔)
赵晶(1982-),女,河南郑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