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玲(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检验科 400802)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的价值
赵晓玲(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检验科 400802)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的价值,为临床患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80例设为试验组,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期组(<6 h)和中、晚期组(>6 h),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结果显示为健康的体检者4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的浓度水平,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早期组和中、晚期组患者的对应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阳性率均超过85.00%。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Kappa一致性分析得出Kappa=0.88。结论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临床诊断结果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高度一致,是辅助诊断该疾病的良好指标。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缺血修饰清蛋白;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包括了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部分演变为非Q波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部分演变为Q波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猝死,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主要的致病原因和基础是不稳定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血小板凝集等,导致急亚性心肌缺血出现,从而诱发疾病[1]。缺血修饰清蛋白是目前临床上比较认同的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有效指标,对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辅助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2-3]。本文旨在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缺血修饰清蛋白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的价值,为临床患者诊治提供依据,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符合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发布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规定并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80例设为试验组,其中男5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8.4±17.2)岁[4]。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期组(<6 h)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中、晚期组(>6 h)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结果显示为健康的体检者4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9.0±18.2)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7600-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试剂盒和缺血修饰清蛋白测定试剂盒均由四川新健康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测定系统都已经溯源至企业标准。
1.3 方法 患者因胸痛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健康体检者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以3 000 r/min低速分离血清后待测,样本要求非溶血、非脂血、非黄疸。严格按照厂家试剂说明书规定和仪器标准作业程序规定进行参数设置并进行样本检测,试验前仪器状态良好,质控均在控。
1.4 结果判断
1.4.1 阳性结果 厂家试剂说明书中规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参考范围不大于6.32 ng/mL,缺血修饰清蛋白参考范围为低于78.1 U/mL,超出范围则表示结果为阳性。
1.4.2 Kappa一致性分析 Kappa>0.80,说明检测结果一致性为优;0.6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工具Excel 2007和SPSS 19.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见表1。由表1可见,试验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早期组和中、晚期组患者的对应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阳性率均超过85.00%。 表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浓度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临床诊断结果Kappa一致性分析 见表2。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为:Kappa=0.88(>0.80)。 表2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和临床确诊结果一致性分析 注:-表示无数据。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病变斑块不稳定,继而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堵塞,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减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6-7]。心肌需氧量和供氧量之间失衡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主要病因学机制,主要进程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斑块破裂→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心肌血流灌注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是患者血管尚未被血栓完全堵塞,有前向血流,激活的血小板斑块及团块破裂使碎片堵塞远端心肌血管床,导致心肌坏死并释放心梗标志物;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是患者血管内斑块破裂,此时血管完全被血栓阻塞,造成心肌缺血坏死并释放心梗标志物[8]。90%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是不稳定斑块所致。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薄、脂核大、斑块小,尤其斑块肩部炎性反应细胞多,不稳定斑块易破裂,稳定性差[9]。2001年美国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患者56%的患者超过65岁,41%为女性患者,超过90 万人死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002年美国超过50万人因胸痛急诊患者,占急诊总量5%;2005年美国心血管病治疗花费近4 000亿美元。近年来,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快速增长,对于应该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降低病残率、病死率是目前医务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10]。缺血修饰清蛋白是近年来研究较多、较为理想的反映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对早期心肌缺血的辅助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其临床应用主要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检测以及排除诊断等方面[11-12]。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种可溶性的小胞质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小为(12~16)×103,其作为长链脂肪酸的载体,可以调节脂肪酸代谢作用。心肌细胞是其最主要的集中器官,其浓度是骨骼肌浓度的十余倍,因此,具有很强的心肌特异性,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可以快速地释放到血液中,引发血液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快速升高,从而指导临床诊断。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当患者心肌缺血诱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这两种指标都有非常明显的浓度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具有积极价值。试验早期组和中、晚期组患者的对应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阳性率均超过85.00%,说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辅助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灵敏度,能有效降低漏诊率,同时,对于早期心肌缺血也具有同缺血修饰清蛋白同样的诊断效能。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Kappa一致性分析得出Kappa=0.88(>0.80),说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能有效降低误诊率。 综上所述,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临床诊断结果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为高度一致,是辅助诊断该疾病的良好指标。 [1]吴寿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前后生物标志物变化及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1):61-63. [2]熊大迁,何勇,李珊珊,等.缺血修饰清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26):2637-2638. [3]丁爱华,王尚武.缺血修饰清蛋白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33-34.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5):353-367. [5]杨有业,张秀明.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51. [6]潘小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NT-proBNP、hs-cTnT、hs-CRP和CK-MB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3):272-274. [7]万楠,孟冬娅,胡晓芳,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脑钠肽与胆固醇、载脂蛋白水平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6):670-671. [8]李艳,于海初.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脑利钠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检测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3):3916-3918. [9]金欣,左向华,于农,等.缺血修饰清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9):1170-1172. [10]张茉莉,武英伟.缺血修饰清蛋白在心外器官缺血时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5):836-838. [11]于涛,周长勇,贾秀玲.缺血修饰清蛋白早期诊断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价值探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1):1251-1254. [12]黄艳.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5):734-737.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to the early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diagnosis ZHAOXiao-ling (DepartmentofClinicalLaboratory,theGeneralHospitalofNantongMiningco.,LTD,Chongqing400802,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to the early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diagnosisMethods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ere collected and be divided into the early group(<6 h) and the middle-late group(>6 h) according to the onset time,40 cases healthy were checked up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the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nd 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were analyzed.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nd 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ve rate between the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nd 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P>0.05).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the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nd 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all more than 85.00%.Compared with the gold standard of clinical diagnosis,the Kappa was 0.88.Conclusion There is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the early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diagnosis by the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testing,and there is high consistent with the clinical diagnosis,which is a good indicators.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赵晓玲,女,主管技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检验方面的研究。 10.3969/j.issn.1672-9455.2015.08.013 A 1672-9455(2015)08-1059-02 2014-11-17 2014-12-20)2 结 果
3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