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和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015-03-15 06:06沈文怡耿建祥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张家港215600
名作欣赏 2015年27期
关键词:英美外语教学文学作品

⊙沈文怡 耿建祥[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英美文学作品和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沈文怡 耿建祥[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做的相关研究,然后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文学素养的现状,最后探讨了英语教学中以英美文学作品为载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美文学作品 培养策略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著名教授王佐良曾指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由此可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英美文学作品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作品中所创设的文化语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文化差异的能力,也使学生对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英美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引起了越来越多英语教育者的关注,并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新途径。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

目前,学界普遍将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在1959年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视作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书中指出“文化即交流”,作者还将“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归为文化大系统下的两个子系统,并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时间、空间时所表达出的意义存在明显的差异,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之后,众多学者纷纷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了研究。Byram(1997)指出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还需具备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Spitzberg(2000)则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Lustig和Koester(2007)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语境、得体性与有效性以及知识、动机、行为组成。Perry和Southwell(2011)指出虽然研究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归纳而言,这些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能力”。

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杂志发表了“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探讨了词的文化内涵,并指出在不同语言中表面上对等的词实际上在文化内涵上并不相等,从而唤起了国内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新兴学科的关注。胡文仲(1999)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文秋芳(1999)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方面,其中交际能力细分为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则分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时的灵活性。杨盈、庄恩平(2007)分析探讨了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注重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导、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的“四合一”模式。张红玲(2009)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敏感性/意识、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四个层面。张卫东、杨莉(2012)则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细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维度,即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交际实践,并以此作为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一个理论建构。高永晨(2014)运用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构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文学素养现状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10月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要求》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充实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作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要求》明确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方向,指出教师在注重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英语学习的好坏,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点讲解、轻跨文化意识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为了通过相应的考试,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死记硬背单词、短语和语法规则,没有注重对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由于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不少学生本能地排斥跨文化交际活动,当面临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任务时,这些学生常常出于较强的无助感和挫败感而选择回避或拒绝跨文化交际活动,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有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愿,愿意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但是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限,他们往往自然而然地从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模式出发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实践,忽略了对交际对象文化的顺应,所以在与外教及外国友人的交流中,这些学生常常发现自己词不达意,在交流过程中,双方的误解与困惑也频频出现。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往往以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为主,很少涉及英美文学阅读及拓展,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视。因此,不少学生对英美文学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排除在语言学习之外,这一做法本质上违背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对英美文学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他们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往往超出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导致阅读过程中对俚语等特定表达难以理解,觉得作品语言晦涩难懂,渐渐失去了对英美文学的喜爱,最终放弃阅读。

三、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四、结语

语言承载着文化,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文学作品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它诞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是对文学创作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英美文学作品为学生探索不同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学生在感受原汁原味语言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人生视野。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进行文化教学,鼓励学生阅读合适的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New York: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2] Imahori T & Lanigan M. Relation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9,13(3):269-286.

[3] Lustig M W & Koester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5th Ed.)[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4] Nieto,C.& Booth,M.Cultural Competence:Its Influence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0(4).

[5] Perry L & Southwell L.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kills:Modelsand Approaches[J]. 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11,22(6):453-466.

[6] Spitzberg B.A Model 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In Samovar L A&Porter R E(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9th Ed.)[C].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2000:375-387.

[7] 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4):80-88.

[8] 胡敏.英美文学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外语教学研究,2010(3):77-78.

[9]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10]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1] 王开玉.走出语言系统:由“外”向“内”——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22-24.

[12]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1):2.

[13]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4] 许国璋.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现代外语,1980(4):21-27.

[15]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

[16] 张红玲.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培训研究[A].贾玉新,孙有中.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8-290.

[17] 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8-16.

[1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 者:沈文怡,硕士,沙洲职业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耿建祥,沙州职业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英美外语教学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